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2022-08-16郝宏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体育

郝宏钟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以及全国各级各类重要会议、各地调研考察中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课程思政工作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从2014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到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大思政”工作全面展开.2020年6月,由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纲要》就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建设、与课堂教学融合以及评价保障机制等作出了明确要求.高校体育课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作,《纲要》提出,体育课程思政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引领下,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建设.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纲要》指出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高校体育通过“身—心”结构联结的方式,在育人作用上与其他课程有不同之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将进一步挖掘高校体育在课程育人方面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保障.

1.1 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2]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健身网络,建立现代化的竞赛体系,加快培育体育产业经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在健身体育强国的进程中,体育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他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体育中的贯彻与落实.高校体育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将二者进行深入的融合,使体育课堂教学在课程特色价值观的引领下,实现对学生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敢于拼搏、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规则意识与法治观念、诚实守信的品格、勇于创新的精神等思政教育,为体育强国的建设提供人力支持.

1.2 高校体育课程深化改革的需要

三全即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要求,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体育教学的全程,在新时代高校体育持续改革的进程中,体育课程思政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在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作为具体的教授内容外,学生的体育品德也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以突出,体育品德与课程思政的要求有异曲同工之义.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转变传统理念、更新教学方法、融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从当前高校体育发展的实际来看,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方面,高校体育“体”的教授占主导,而“育”的目标并没有显现,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教育与引领的效果不明显,甚至是边缘化.体育课程思政可以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双重指导下,将显性的运动技能、健康知识与隐形的思政内容嵌合在一起,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1.3 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立德树人的效果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是具有开拓性与创造力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当下,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人才保障.[3]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增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增强人际交往等能力,以及培养吃苦耐劳、敢于拼搏、不抛弃不放弃的意志品质,是高校体育基本功能.但长期以来,受我国教育制度体系的影响,“重文轻体”的现象导致学生的智育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智育以外的德育、体育等就显得不充分.高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至关重要工作.高校体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4]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正符合当下社会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处理好来自主、客观方面的问题,只有将问题精准把握并处理才能达到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1 解决好体育运动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体育运动技能的发展需要遵循其特有的规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坚持不懈进行铸魂育人,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等目标存在无关性的表征.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有泛化、分化、自动化的内在规律,有人体机能适应性等规律,而体育课程思政需要在运动技能与知识能力形成过程中进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思政教育,努力实现“1+1>2”目标.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如何在新一轮的改革中,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二者需要秉承继承中有发展,改革中有创新的原则,[5]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功能,[6]在体育运动中实现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的目的,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运动过程中培养敢于拼搏的精神,在教学竞赛中培养竞争与协作的精神,在体育比赛中培养规则意识与法治观念,在课堂常规中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在体育科技知识的教学中培养科学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审美能力.[7]

2.2 解决好如何发挥体育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1]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学都需要通过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着知识与人才之间的纽带作用,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上亦是如此.体育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在体育课程体系的“革命”,也不是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话语,而是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以及体育课程自身思政元素的“挖掘”.[8]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实施者,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作用.首先,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思政认识程度如何,是否具备将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能力,在学生完全人格和意志锤炼上能否达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上积极主动性如何,体育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体育教师能否主动将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合好、加工好、实践好,直接关乎体育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最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能否抓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体育教师应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立师德师风长效机制.[5]

2.3 解决好实现“协同效应”的体制建设问题

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运动技能、传统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载体.[9]《纲要》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较为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尚未形成,由于体育课程所指向的运动技能与体育课程思政要实现的思政教育存在显性与隐性、一致性与特殊性,难以在未经挖掘好的体育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难以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在实现“协同效应”体制建设进程中,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氛围不浓厚,顶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严重滞后,评价、激励举措不完善.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凭借教育部《纲要》中相关要求,不触及高校、教师甚至学生切身利益,缺失顶层设计、监督评价体制的课程建设难以达到预设的效果.

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学科课程思政提出以来,各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引领性参考.

3.1 以教育政策为先导,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教学实践革新相得益彰

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等.[10]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各地方结合地域实际也相应发布了地方性的实施办法,但就政策制定的主体来说,还是以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对体育政策的依赖.有关高校体育的政策在目标引领上,都在学生体育品质、体育精神方面有所指向,并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组织保障工作明确了责任主体.近年来,以《纲要》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建设文件为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支撑与保障,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也是如此.在教育政策的引领下,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高校就学校体育课程中所蕴藏的思政元素进行逐一责任划分,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群众智慧的作用,使体育教学实践的各要素都能彰显出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等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实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2 明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提高体育教师思政教育能力

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1]是《纲要》对课程思政组织领导工作的要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务和体育部门负责具体落实工作,而高校体育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需要各高校结合学校实际来制定,从国家到地方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保障体系模型(图1),既包括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建设,也包括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监测工作,通过监测信息反馈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达到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目标要求.在此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体育“大先生”素养的提升,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体育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培养思政意识,通过体育教学自然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贯通,体育教师通过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坚持以身立教、以德施教,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师德陶冶学生情操,以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引领学生,学生在思政教育的同时也反作用促进体育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提高.

图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保障体系模型

3.3 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建设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要以融合性、适应性与超越性、持续性为原则,[11]在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下,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增添动力.运动能力中,通过对学生体能、技能等学练活动,发展学生在复杂情况下的综合应用能力,如耐力跑中体能的分配,球类比赛中技术的灵活运用等,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以运动能力为基础,同时也是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基础,学生在身心良好状态下,更加容易形成对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深刻体验;健康行为是学生在增进健康基础上,形成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拒绝不良嗜好、不良习惯,在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过程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体育品德是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直接相关的核心素养,体育课程思政的诸多内容需要通过与体育品德的结合来实现目标,从体育运动的规则意识、拼搏精神、诚信自律品格等,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社会规范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最后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同向同行.

3.4 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效果

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完善体育课程思政的必由之路.由于思政课程教学效果难以量化,需要通过对“教”和“学”的评价来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具体落实.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对体育教师体育思政教育能力的评价,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建立学校、家长、学生等方面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的同时,自身的思想觉悟也能得到提升,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关注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认知、情感等发展,从关注学生运动能力和水平向关注学生运动和情感双重目标转变,摒弃只关注运动技能评价而忽视思想、价值观等培养陈旧意识.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将本属于各自的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4 结 论

体育课程思政旨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体育课程之中,使高校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通过体育思政元素作用的发挥,使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有关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虽然时间不长,但一直存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引领总结与提升的伟大工程,对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发展,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前提,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教学策略等的研究与实践是体育课程思政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以期为培养有道德、有思想、有格局、有情怀的时代新人,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贡献体育力量.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体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