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背景下福建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可行性研究
2022-08-16尹航
尹 航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居民消费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支出约占六成,其总额超过资本形成总额的26.6%.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45.9%,人们不再追求“拥有”物质,而是通过追求“体验”来提高生活品质.由此可见,我国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居民消费向着发展型、现代型和服务型方向升级.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已低于30%,达到联合国富民标准(如图1).随着全民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升级,运动、健康、养老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新兴消费方式,同时也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品位消费成为消费的主流,“悦己”和“存在”成为消费目的,全民生活消费方式已完成转型,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正是在全民消费模式转型背景下蓬勃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目标,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作为集现代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幸福产业,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将为国民经济増长贡献新的力量[1].
图1 2015-2019年国内恩格尔系数
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是体育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向往,山地户外运动是让参与者走进大自然,以攀岩、漂流、穿越、露营、徒步、骑行等不同运动方式,体验运动和休闲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促进身心健康[2].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是满足和适应人民群众健康和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福建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推进《2030健康中国》计划和激发产业活力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普及和推广与省内自然资源相匹配的运动项目,优化产能配置,促进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对挖掘体育产业消费潜力、打造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富美宜居的福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山地户外运动发展形势和现状
户外运动源于登山,但我国户外运动的兴起,比国外晚了一百多年.以户外运动第一大国的美国为例,美国有接近一半的人会参与户外运动,平均每人每年参加82.5次.根据我国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我国户外运动爱好者超过一亿人,户外用品市场规模接近两百亿元,随着山地户外运动的逐渐普及,我国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在社会参与度和群众认可度方面有很大提升,发展潜力巨大.同时,现阶段也存在制约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如产业分布零散无章,缺乏总体布局和整体规划,民间产业规模小且弱,综合管理体系不健全与运行机制不顺畅等[3].
近年来,福建省借助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开发了一批知名山地户外景区、赛事和基地,例如被列为中国4A级户外运动比赛项目之一的中国(丹霞)泰宁山地户外运动国际挑战赛,“三丰故里”邵武云灵山山地户外节,福建省“阳光体育”亲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夏令营,东山半程马拉松,华安、永泰、泰宁、南靖土楼等地区的山地马拉松,长泰“小黄山户外”“滑翔伞”“马洋溪漂流”等.总体而言,福建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品牌实力和影响力不够;户外资源未得到整体规划与充分开发;产业供给处于偏低水平且没有统一管理标准;赛事数量少且质量良莠不齐,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度不高;普及推广程度低,群众参与率不高;社会资本投入不足,行业管理不规范;山地户外运动运营、管理与专业健身指导人才匮乏;产业融合度低等.
3 发展目标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既有“专、精、特、新”的产业优势,又有“混、跨、融、全”特色模式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体系,打造参与度广、融合度高、管理与供给服务全面到位的发展格局.
4 总体布局
依据省内独特的自然资源与地形地貌特点,制定“三格两纵一海带全幅射”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福建省的主流河流多呈北西-南东向,支流多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干支流交角接近90°,属于典型的格状水系类型.以闽江、九龙江、汀江三大江及其支流形成三大“水系网格”区,根据福建省水系特征,重点发展漂流、搭索过涧、溯溪、溪降等项目.促进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开发符合当地特点的精品旅游路线.
以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和斜贯福建省中部的闽中大山带形成“两纵”,着重发展定位与定向、丛林穿越、丛林觅食、丛林宿营、野外生存、攀岩、岩降等户外运动.
利用海岸线优势,开发独特的沿海海岸特色户外活动带,发展自行车、直排轮、海岸公路赛、徒步等项目,承接大型赛事等.
以泉州、莆田为中心,大力发展户外用品、体育旅游产品制造业,打造“三格两纵一海带全幅射”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战略格局(如图2).
图2 福建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三格两纵一海带全幅射”战略规划图
5 主要任务
5.1 加强政府引领,完善场地设施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和周边山地、废弃地、边远山地等建设户外项目场地设施,以“山地风光带、路网绿化带”为依托,确保骨干绿道网络连续贯通,引导和吸引更多的政府、社会资本对旅游区、户外特色小镇等项目的投资,健全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协同机制
5.2 打造品牌,提高产能,推动产业链发展
以多产业融合的体育旅游新理念为指导,打造“特、众”的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体系.盘活“三格两纵一带”特色资源,凸显文化品牌,以各地特色为抓手,充分利用山脉、水系、海岸资源开发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组织和承办有影响力的赛事,并与当地特色文化、旅游紧密联系,丰富山地户外运动的文化内涵,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爱好者人群,提高公众对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关注度.
提高产能,以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为依托,大力开发相关户外体育用品、嘉
年华、音乐节、美食节、旅游节等产业,实现多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5.3 强化消费市场
不断完善和丰富与国民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山地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持开展符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新兴山地户外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员工拓展训练和团建活动,逐步扩大山地户外运动市场消费群体.支持具备条件的相关单位举办群众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鼓励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山地户外活动.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广技术,发布相关运动知识、实地体验、各地项目开展的活动信息,增强群众参与山地户外运动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消费市场.
引入社会资本,助推产业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为社会资本融资提供征信便利,支持相关企业转型升级,鼓励研发各类新型产品,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提升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市场竞争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的山地户外运动俱乐部和协会组织,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5.4 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山地户外运动安全教育,完善应急救援系统.建立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者信息管理和追踪系统,优化交通、安保和救援管理.经常举办应急救护培训班,加强与林业、交通、医疗应急救援等部门的沟通联系,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5.5 环境保护与产业融合多措并举
加强环境保护,尊重城乡自然山水脉络,禁止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
加强产业融合,大力支持“山地户外运动+”模式,深化山地户外运动与互联网、旅游、教育培训、运动康复等多行业融合开发.将山地户外运动融入特色小镇建设、运动文化展览、旅游路线规划,促进户外山地运动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6 保障措施
6.1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制度创新,完善相关政策
充分完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快速提升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社团、协会及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山地运动产业的引导和支持,明确职责分工,及时掌握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实况,推动山地户外产业健康发展.
6.2 扩充山地户外运动运营、管理、服务、培训等专业性人才队伍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及体育企业等有关部门合作,推进山地户外运动运营、管理、服务、培训等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成立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校企合作基地,开展各类山地户外运动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山地户外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拓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渠道,加强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7 结 语
总体而言,在我国消费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树立和贯彻落实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新发展理念,利用福建省地理环境优势,以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为主线,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山地户外运动消费需求,推动福建省山地户外产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