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池塘养殖尾水治理试验

2022-08-16张皓迪

科学养鱼 2022年7期
关键词:沟渠尾水沉淀池

张皓迪

(重庆市忠县农业农村委员会,重庆 404300)

2020 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实施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为响应号召,重庆市忠县选择马灌镇黄钦社区连片165 亩池塘作为综合治理试点,该治理点采取“三池两坝”为主、鱼菜共生和人工湿地等多种模式为辅的融合治理模式,通过生物、工程、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措施,实现治理效果,为本地区池塘尾水治理提供了易操作、可复制、标准化、能推广的样本典范。

一、养殖池塘概况

该养殖场地处一大型水库下游,地势较低,21 世纪初通过承包低产田实施改造形成标准化池塘13 口,养殖品种主要有草鱼、鲢、鳙、鲫、长吻鮠、岩原鲤、黄颡鱼等。经实地调查发现,养殖场已建有池塘底排污水质改良系统,但由于养殖规模大、密度高、尾水处理能力不足,大量不达标尾水直接排放至附近河流,而该河流又流向长江,因此该养殖场列为忠县池塘生态化改造重点项目。

二、尾水处理建设内容

该养殖场按照养殖品种面积6.5%的比例建设尾水治理系统,水力坡度设计为0.1%~0.5%,池深不小于1.5米,池堤要求为条石、砖砌、混凝土等永久性水工构筑物,池堤顶宽不小于24 厘米,用泥土护坡。因为尾水处理系统低于养殖池塘,水流的设计采用串联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结构,用底排污系统将底层的富营养化水排入生态沟渠中,通过水力坡设计,水体经生态沟渠排入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物净化池(三池两坝),再用水泵将处理后的达标尾水排至养殖池塘循环利用。此外,在各个水质较差的鱼池安置鱼菜共生浮板配合治理。

1.进排水系统

养殖区尾水通过排水管道和生态沟渠排入尾部沉淀池。因尾水处理池地势较低,可以直接利用重力使尾水自行流向沉淀池。采用PVC管建设底排污引水和再利用管道,总长1 000米,管道材料为HDPE双壁波纹管。

2.生态沟渠

每50 亩配备生态沟渠100 米以上,水深为1.3~1.5 米,宽度2~2.5 米,利用养殖区域内原有的排水渠道进行改造而成,采用加宽和挖深等方式提高排水渠道的排水功能。渠道内种植水生植物,水面可架设生物浮床,可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初步处理,最终通过生态渠道将养殖尾水汇集至沉淀池。生态渠道如护坡应采取生态护坡,禁止过度硬质化护坡,避免破坏自然生态净化效果;在易受水流冲击的部位,可采取适当的硬质化护坡。

3.沉淀池

沉淀池占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40%的左右。池中设置挡水设施,池底深挖并设集泥斗,使水体中悬浮物沉淀至池底,可以通过投放抽水泵将池底污泥定期排放用于周边农地施肥。沉淀池起到预沉淀作用,可以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以吸收利用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池中投放少量花白鲢等上层鱼,禁放中下层鱼,防止其翻动池底增加浑浊度,影响沉淀效果。

4.曝气池

曝气池面积为总面积的5%左右,可分割为多级,池内安装微孔增氧装置,配备1.5~3 千瓦罗茨鼓风机,安装曝气头。

5.生物净化池

生物净化池面积为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的50%左右,通过种植沉水(苦草、伊乐藻、金鱼藻、狐尾藻、眼子菜等)、挺水(莲藕、香蒲、水芹、美人蕉等)、浮叶(空心菜、凤眼莲、睡莲等)等各类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覆盖面积80%以上,以继续吸收利用水体中残留的氮磷等营养盐。此外放养鲢、鳙、螺蛳、河蚌等滤食性水生动物,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

6.过滤坝

过滤坝宽度不小于1米,每条过滤坝的长度为18 米,采用空心砖主体结构,空心砖孔洞方向与水流方向保持一致。坝体中填充大小不一的滤料,滤料选择火山石、陶粒、碎石、棕片和活性炭等,以进一步滤去水体中的悬浮物。

7.鱼菜共生

将空心菜、水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种植于漂浮的定植板进行水培,通过泡沫等漂浮材料将其托起。蔬菜的根向下通过浮筏的孔延伸到水中吸收养分,为避免鱼吃植物根系的问题,还要对根系进行围筛网保护等措施。

三、尾水治理成效

尾水治理区占地面积约11 亩,可以净化整个165亩养殖区的尾水,建设尾水治理系统后,水体的pH、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水质指标明显改善(表1),排放的尾水符合《淡水养殖废水排放标准》(SC/T 9101-2007)。通过抽水泵等设备将处理后的尾水再抽取到养殖池塘内实现内循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化治理。该治理实例可以有力推动本地区的尾水治理整改行动,缓解水产养殖对水环境造成的压力,降低排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

四、小结和讨论

本案例中,通过“三池两坝”养殖尾水治理系统,对重污染尾水采取沉淀、微生物分解、水生植物吸收、底栖动物净化等措施,利用物理过滤、化学吸附、植物过滤及微生物作用等方法,有效去除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去除一定的生化需氧量和微小悬浮物。实现集中连片处理基地的全部养殖尾水,确保养殖尾水重复利用。

本案例的“三池两坝”治理模式为本地区集中连片池塘治理提供了模板化典范,同时,在面对其他不同类型的池塘结构时不能生搬硬套,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包括鱼菜共生、底排污生态化改造、多级人工湿地、池塘内循环、生态沟渠和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切实践行“一塘一策”的方针,不断总结和探索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通过尾水治理行动,使当地渔业转型升级,建设高效、安全、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此外,要从污染源头出发,倡导养殖提质增效、适当降低养殖密度、鼓励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投喂、监管渔药使用,切实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推动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沟渠尾水沉淀池
污水处理沉淀池进水系统的改进运用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洱海西部灌排沟渠水质特征及土地利用的影响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长兴水厂沉淀池反应区浮沫现象的探讨和解决方案
浅析农田建设项目中沟渠施工技术及受到破坏后的治理方法
高效沉淀池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对水环境影响及对策
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植被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