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足浴联合骨筋肉操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2022-08-16李洋洋刘恩凤王海娜肖建生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黏度血栓下肢

李洋洋,刘恩凤,王海娜,肖建生

(1.天津市宁河区大北涧沽镇卫生院,天津 301500;2.天津市宁河区中医院,天津 301500)

目前临床上多数疾病需要卧床治疗,如脑卒中、肝硬化、髋关节病变患者,尤其手术治疗后,由于创伤较大,切口疼痛感较强,需要保持卧床,下肢活动量较少,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而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由于静脉血凝集出现下肢水肿、淤滞性溃疡、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2]。临床研究表明[3],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预防效果大于治疗效果。同时中医学认为[4],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由于气虚血瘀、血瘀气滞,加上长时间下肢不活动,导致静脉血凝集。目前临床上常用运动训练进行预防,其中骨筋肉操能够加快深静脉血流回流速度,常用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但单一运动干预效果欠佳。中药浴足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并且中药起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为了探讨中药足浴联合骨筋肉操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96例卧床治疗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96例卧床治疗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48例。常规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50岁~71岁,平均(60.58±8.47)岁;住院时间5 d~8 d,平均(6.58±1.34)d;术后患者42例,其他患者6例。常规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50岁~71岁,平均(60.60±8.50)岁;住院时间5 d~8 d,平均(6.59±1.35)d;术后患者43例,其他患者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认证。

1.2 纳入标准

①我院收治的卧床治疗、且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患者;②生命体征稳定;③临床资料收集齐全;④知情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对本次研究涉及用药有过敏史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无法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实施皮下注射,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每隔1 h~2 h协助患者翻身或者更换体位。

2.1 常规组

进行骨筋肉操训练。内容包括:①直腿抬高:患者仰卧位,伸直双腿,患者缓慢抬高右腿至最大忍受程度,维持5 s,放下右腿,同样左腿抬高,交替抬高20次/d。②触胸抱膝:患者双腿膝盖弯曲,双手抱住膝盖,膝关节向胸部靠近,肩部离开床面,然后逐渐伸直膝关节,20次/d。③空踩自行车:患者仰卧位,双腿屈膝抬高,模拟骑自行车运动,15 s/次,1次/d。共干预10 d。

2.2 联合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浴足干预。取鸡血藤、炮附子、伸筋草、赤芍药、红花、花椒、虎杖各30 g,透骨草、桂枝、桑枝、木瓜、艾叶各20 g,水蛭、川芎各15 g,制川乌头、细辛各10 g,用水煎至4 000 mL,每次取2 000 mL,早晚各足浴30 min。共干预10 d。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院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干预后院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并计算发生率。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利用淄博恒拓HT-100 A血流变分析仪测试干预前后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③下肢周径和肿胀指数:用无弹性软皮尺测量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下肢周径(距髌骨上缘15 cm处测量大腿周径,距髌骨下缘15 cm处测量小腿周径);肿胀指数=(患肢周径/健肢周径-1)×100 %。④生活质量[5]:利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从躯体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每项总分75分,评分高低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院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联合组院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8 %,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0.83 %(P<0.05)。见表1。

表1 两组院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例

3.3.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相近(P>0.05)。干预后均明显下降,联合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3.3.3 两组下肢周径和肿胀指数比较

两组干预前大小腿周径和肿胀指数相近(P>0.05)。干预后均明显下降,联合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下肢周径和肿胀指数比较

3.3.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干预前躯体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均明显提高,联合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4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静脉疾病之一,多见于术后患者。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持续升高,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如何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6~7],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其中骨筋肉操通过直腿抬高、触胸抱膝、空踩自行车训练,促进下肢深静脉血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单一的康复训练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欠佳。

中医学认为[8~9],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肿胀”“脉痹”“血瘀证”范畴,是由于长期卧床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进而营血回流受阻所致。故中医临床上常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中药浴足能够提高足部皮肤温度,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另外能够加速药物吸收;并且中药方中鸡血藤活血补血,炮附子散寒止痛,伸筋草舒筋活络,赤芍消肿行瘀,红花活血祛瘀,花椒温中散寒,虎杖活血定痛,多药为君药,起舒筋活血、消肿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另外透骨草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桂枝温经通脉、调和营卫,桑枝通经络、除痹止痛,木瓜健脾消食、舒筋活络,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多药为臣药,辅助君药起到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效果;同时水蛭逐瘀、通经,川芎活血化瘀,制川乌温经止痛,细辛通利血脉。多药合用,共奏舒筋活血、消肿化瘀之功效,进而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液流动,降低血液黏度和下肢肿胀程度,降低院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故本次研究发现,相比常规组的20.83 %,联合组的院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8 %,明显更低。干预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下降,联合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干预后两组大小腿周径和肿胀指数均明显下降,联合组明显低于常规组。

另外,患者下肢肿胀指数降低,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故本次研究发现,干预后两组躯体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联合组明显高于常规组。与杨艳萍等[10]研究的在卧床患者中实施骨筋肉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下肢生理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相一致。

综上所述,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应用中药浴足联合骨筋肉操干预,能明显降低院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生活质量,降低下肢周径和肿胀指数。

猜你喜欢

黏度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基于GBW(E)130397d探讨标准物质的应用研究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测试条件对橡胶改性沥青黏度的影响分析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内燃机油黏度特性和分类标准
分清“红血栓”与“白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