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理论下陶瓷餐具设计表现探讨
2022-08-16廖邦建
廖邦建
自古以来任何产品的设计都是以满足人的生活和活动需要而产生的,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质功用,精神功用对于产品来说也很重要。人作为产品使用的主体,其精神感受是衡量产品设计优劣的尺度,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这一尺度更加放大了。尤其是需要日常使用的产品用具——陶瓷餐具,人们对于它的设计表现和审美需求在当代社会也开始变得更为严苛。
一、设计美学中的完形理论
徐恒醇的《设计美学》一书就在形态构成论章节,对“完形理论”做出了解释梳理,将这一知觉领域的心理学概念引入了设计美学的范畴。完形概念也被叫做格式塔概念(die Gestalt),格式塔心理学也是现代西方心理学领域的主流学派,最早诞生于德国,学派的创立标志是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做了“似动实验”,并发表文章《移动知觉的实验研究》。这个实验的具体过程是韦特海默在一个密闭的灯箱中模拟投射两条交替射出的光线,通过改变这两条线段所出现的时距,而观察分析人对所呈现现象产生的视知觉差异。他发现当间隔时间超过二百毫秒时,人们会比较清楚地看到两条光线是间续出现的,而把两条光线交替的时间不断缩短至大约六十毫秒的时候,会出现一条光线在向另一条光线运动的感觉。韦特海默把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phi phenomenon),也由此开启了格式塔学派和完形理论的视知觉领域研究浪潮。
二、完形理论中知觉形式的一般组织原则
完形心理学是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所产生的现代理论,在格式塔学派主要人物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的不断努力下,完形理论从1913年起得到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与研究支撑,其中考夫卡在1922年发表的《知觉——完形说引论》一文得到了很好的反响。1921年学派中心人物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以及库特·戈尔茨坦等人联合创办了格式塔学派的中心刊物《心理研究》,但是由于学派主要人物都逐渐移居美国,该理论发展从1927年开始向美国迁移。至此,完形理论在美国得到了接续的发展。
对完形理论来说,知觉形式的研究一直都是重点,该理论指出在知觉形式的组织上主要是由“图形”和“背景”所构成。“图形”就是人的视知觉突出感知的一部分事物,“背景”则是剩余的不那么被集中感知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图形是位于背景之前的事物,其轮廓更加分明,而背景则是不被大脑集中的不确定部分。“图形”和“背景”会在人的视线发生转移时而变化,当视线离开当前的“图形”,大脑便会立即搜寻出下一个集中视知觉的“图形”,“图形”的确定一般是在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下而形成的,其组织的原则一般有接近组合、相似组合、良好图形组合、组合中的竞争与联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参照系的影响和知觉定势。
三、基于知觉形式组织原则的陶瓷餐具设计表现
陶瓷餐具作为一件产品,它不仅需要功用优势,还需要能把握消费者的良好视知觉感受,而视知觉感受这一部分同时又包含了功能使用上的感受好坏。因此,知觉形式的组织原理对陶瓷餐具的设计是具备一定指导意义的。
1、接近组合与相似组合
接近组合与相似组合是比较基础的知觉形式组织原则,两者具备一定的同一性,但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组合原则。接近组合是指在某种形式上人们所知觉的两种或几种刺激物具备很大程度的接近性,这样的事物一般会被认为有较大的组合倾向。这种组合在知觉的刺激物表现上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可以是时间上的相接近也可以是空间上的,甚至事物类别都可以不同,这是一种存在于感觉形式上的接近。相似组合可以被看做是接近组合的进化版本,它也是要求被知觉的刺激物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但与接近组合不同的是,相似组合是事物之间强度、颜色、大小以及形状上的属性相似。
对于陶瓷餐具设计来说,接近组合可以表现在场景化的陶瓷餐具产品中。举个例子,比如一套以宝相花为设计元素的陶瓷餐具,它的碗碟可以在造型、装饰等方面凸显宝相花的元素,以给人成套组合的感受。那么,与此同时的餐具场景中出现了以宝相花纹为装饰的餐垫,或以宝相花立体造型为式样的精致食物装饰。这样的场景化设计中,单独的碗碟与宝相花纹餐垫、宝相花造型的食物,它们虽不是同一属性的事物,但都是会被感知为一个组合的,在这里便是接近组合的表现。而不同碗碟的同一种宝相花纹装饰,就可以被理解为相似组合的表现,且不局限于装饰,同一属性事物的色彩相似、造型相似甚至工艺笔法的相似都可以被看作为相似组合的表现。
因此,这种接近组合与相似组合的原则不但常被用于陶瓷产品本身,还会通过环境的营造来用于陶瓷餐具产品的广告中。以图1这套红叶陶瓷出品的釉中青花餐套具举例,一方面对于这套陶瓷餐具产品本身,其各式的碗、盘、碟在形制和装饰上都采用了接近组合与相似组合原则,使消费者能一眼看出它们的套系性质。以环状为元素的线条装饰与产品圆形的形制相呼应,主花纹形象也通过变形和复制被应用于每个产品上,使整套陶瓷餐具相映成趣又错落有致。另一方面对于陶瓷餐具产品的广告环境营造来说,图中的产品广告图以相近色系,接近的花纹作背景配饰,在搭设优雅氛围场景的同时,用接近与相似组合的原则做出了环境营造,使整个宣传海报掩映生姿,产品本身与配景两者相与为一。
图1 红叶陶瓷景德镇釉中青花餐套具
2、“良好图形”与趋合组合
从字面意思上看,“良好图形”就是一种积极形式的“图形”,这种积极形式可以从信息量的角度来理解。也就是说采用这种组织原则的设计,所需要的信息量会比较少。由于其构成成分基本可以朝向确定的方向所连续,一般是对称或平衡的,因此在了解“图形”的一部分时就能基本勾画出剩余的“图形”。陶瓷餐具的装饰设计经常会用到这个原则,多方连续纹样或重复纹样等纹饰设计手法都可以用这个组织原则进行解释。比如成对的陶瓷餐盘,一个餐盘采用了半边的宝相花纹作为装饰,人们在没有见到另一件餐盘的时候依然可以基本确定它的装饰是宝相花的另一半,可以说这是一种知觉审美的惯性。
而各种组合在竞争和联合时又会构成新的图像,从一种关系向另一种关系转化,它们也许会有接近组合或良好图形的成分。趋合组合就是这样一种原则,倘若在接近组合的元素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定的成分,就可以完成设计构成关系的转化,从而变成趋合组合。
用图2所示的建国瓷青花斗彩缠枝花卉中餐具做实例,其纹饰大量采用了缠枝莲为连续及重复的纹样,其花头元素只有大小和颜色上的差距,花枝部分却时而以环状缠绕为连续方式,时而紧紧围绕花头元素缠绕,“因地制宜”地采用了不同的连续装饰手法。它们在不同的器物上展现了不同的形态,达到了韵律生动、节奏有致的装饰表现,这便是其“良好图形”的原则表现。并且我们还能在范例中看到趋合组合的原则表现,这体现在缠枝莲花枝缠绕花头的形态和方式上。比如合器盛具外壁上围绕莲花的缠枝相较于大小盘内壁上的莲花缠枝在数量上要少,且组合缠绕的方式有差异,这便是完成了相近元素构成方式的转化,将趋合组合的原则表现了出来。
图2 建国瓷餐具 青花斗彩缠枝花卉中餐具(部分器物)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组成原则指出在设计过程中,在各项组成部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倘若各部分的关系或联结模式没有发生改变,那么整体形象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也就是说假如一套设计作品的装饰手法改变了,但是主要或典型的构成部分没有发生改变就不会破坏其整体的审美形象。
陶瓷餐具设计也常用到这个组织原则,如同一主题的几套陶瓷餐套具,它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装饰工艺,如可以用青花工艺来表现;可以用古彩来表现;也可以用粉彩工艺来表现,但是它们的装饰主题或造型主题是一致的,那么它们就可以被看做一个审美主体。或者更宽泛地说,只要是一套餐具产品的各个部分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而它们是以一个灵感来源或共同主题而被设计的,就符合这一原则。如图3所示的红叶陶瓷26头万花筒中餐具,其各部分产品的装饰手法和工艺都有差异,但它们都是源自于共同的万花筒主题,这就是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则的体现。
图3 红叶陶瓷26头万花筒中餐具
4、参照系与知觉定势
在认知或审美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指定一个参照系,对个人来说它们一般出现在潜意识或具体的标准中。参照系是人们用以判断事物特殊性质的工具,也是设计师们常用于制造错觉的方法。在设计陶瓷餐具时,可以将碗盘设计的较小以衬托出食物的量大,也可以通过增大碗盘体积衬托出食材的精致,是可以根据消费需求而变化的。
知觉定势原则是精神层面的组织原则,每个人的知觉定势都不同,因为每个人的经历、经验、性格和价值观都不一样,每个知觉者的定势影响也就不同。知觉定势可以表现在集中的注意上,一套陶瓷餐具倘若能够吸引大量消费者的注意力,那么其在审美上就有很大可能是成功的。每个消费者所获得的知觉感受都不一样,但能通过不同的回忆或者期待而吸引大部分人的注意,也是一种良好的设计形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出更加契合知觉定势原则的陶瓷产品呢?笔者认为有两大要点,文化因素和审美因素。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产品才能够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也是近年来文创陶瓷新兴的原因之一。如图4所示的故宫博物院文创松竹梅餐具套装,就是故宫博物院文创设计团队在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形象后而设计生产的一套餐具,这之中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也使得其受到市场的肯定与热捧。
图4 故宫博物院文创松竹梅餐具套装
另一方面是审美因素,现如今的消费者不仅仅要求的是高质量、优功能的陶瓷餐具,更多的是对审美需求的渴望。舒适欣怡的视觉感受能吸引高度的注意力,这也是审美因素对知觉定势原则的重要影响所在。这一点同样可以用图四来举例,设计者通过审美原则的运用,对松竹梅的形象元素进行解构、简化、组合,并采用对比色彩来强化视觉冲击,由此使整套餐具呈现出优雅、明亮、和谐的审美特征。
四、结 语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就是一种出于心物对应的造物理念,这与完形理论的重视知觉对设计的影响有一定的契合性,它们都意欲突出事物的外在表现性与个人情绪反应的交融。而完形理论更加系统地分析了它们的表现原则,为说明人们的审美经验规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