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作业精准设计初探
——以沪科版“物体的浮与沉”为例
2022-08-16李先全
杨 宇,李先全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重庆 400030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缩减作业总量和总时长,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倡布置分层、个性化作业,坚决减少机械、无效作业,避免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作为巩固知识、分析学情的重要举措,初中物理教学应如何进行作业设计?笔者将结合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三节“物体的浮与沉”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为例,提出自己的看法。
1 课堂作业精细化
日常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教师常会压缩甚至完全删除课堂作业以“节约”课堂时间。课堂作业留在课后,无疑会增加学生的作业时长。要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必须要高效利用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设计上应紧扣教学目标,以概念性、基础性作业为主。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情况,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1 巩固新知,强化基础
基础知识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教学要坚持基础知识的主体地位。夯实课堂新知,可提升教学效果,更好达成课程目标。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情况取决于物体浸没时所受到的浮力F与自身的重力G的大小关系:
①当 F__________G时,物体上浮;物体上浮后最终将处于_____状态,此时F_____G。
②当 F________G时,物体悬浮,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中的任何深度。
③当F________ G时,物体下沉,直至_____。
此外,物体的浮沉情况也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④当ρ_____ρ时,物体上浮。
⑤当 ρ_____ρ时,物体悬浮。
⑥当ρ_____ρ时,物体下沉。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基于以上要求,本课时的知识技能目标之一为: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课堂作业1中,①~③小题通过二力平衡、力与运动的知识,分析了物体浮沉的过程及最终状态,回顾物体浮沉的基本条件;④~⑥小题则是在基本浮沉条件上,将重力和浮力通过公式展开、化简以后得到的推导条件。题目难度较小,针对性强,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1.2 情境应用,感悟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标的重要课程理念。生活情境融入习题可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感悟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美食,细心的小渝在帮妈妈煮饺子时发现:饺子刚放进锅里时,由于浮力______重力,饺子下沉;烹饪过程中,饺子受热膨胀,由于浮力______重力会上浮;最终,煮熟的饺子漂浮在水面上,浮力______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设计意图:基于上述课标要求,本课时的知识技能目标之二为“能够运用物体的浮沉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本题将生活中常见的煮饺子的情境融入题目,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学会用课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设计紧扣教学目标,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让学生用物理的眼光观察世界、捕捉生活细节,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也是本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3 定量计算,提升素养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除了要重视基本的概念规律,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计算题的求解过程往往需要学生将习题中的情境抽象成模型,需要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总结规律,是锻炼思维、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
用手将一个质量为 600 g的小球全部浸入水中,小球排开的水重10 N,则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___N;松手后小球将_________(选填“漂浮”“悬浮”“沉底”)。
将重为7 N的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时,其排开的水重5 N,则金属块的体积为____m;若将金属块放入到足够的水银中,金属块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 ____N。(已知 ρ=13.6×10kg/m)
设计意图:理解浮沉条件,学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课堂作业3的设问顺序与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相对应,即计算物体重力和浸没时的浮力的大小—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重在强化逻辑,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课堂作业4则通过物体的浮沉情况反推浮力大小,反向应用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作业第3题、第4题从实际应用出发,考查学生对浮沉条件的深层应用,设计上紧扣教学重难点,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 课后作业精致化
课后作业是实现教学目标、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设计上要与课堂作业结合,在课堂作业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分层延伸;课后作业更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上要注重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
2.1 书面作业的时与量
作为检测学生的重要手段,书面作业要量少而精,既满足学优生的拓展需求,又不给学困生造成负担。
(1)书面作业一体化。课堂作业侧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实时反馈,题目要精而简,课后作业则是在课堂练习基础上的复习与巩固,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两者要统一规划,一体设计,既是一个整体,又要体现差异。
细心的小南洗水果时发现:将苹果放入水中清洗时,苹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而将梨子放入水中清洗时,梨子则沉在容器底部,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苹果的密度_______梨子的密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图1 苹果和梨子在水中的状态图
甲、乙、丙是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里面分别盛满三种不同的液体A、B、C。现将同一个小球分别放入三个容器中,小球静止时的状态如图2所示,则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为______________;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为________;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关系为________。
图2 小球静止时的状态
设计意图:这两道课后作业题与课堂作业1相呼应。课堂作业1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这两道课后作业题则通过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课后作业与课堂作业互相补充,相互配合,既避免重复作业给学生造成负担,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思维训练情境化。书面作业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学效果,要基于真情境,聚焦真问题。教师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展现思维过程,以方便及时巩固和纠正。
如图3所示,“禹城舰”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最新型扫雷舰。若“禹城舰”从大海进入长江,则舰体受到的浮力将如何变化?舰体的吃水深度又将如何变化?请简要说明。
图3 禹城舰
设计意图:从题型上本题设置为简答题,可全面检测学生对浮沉条件的深度理解,精准地找到学生思维上的盲区。同时,将真实情境设计成作业,可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
(3)分层要求差异化。实际教学中,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构建知识和发展素养情况也各不相同,统一的作业很难兼顾各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精心设计分层作业,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发展核心素养。
图4 水槽
图5 正方形木块状态图
a.图甲中木块受到的浮力;
b.图乙中,剪断细绳,当木块静止时,铁球与木块整体受到的浮力变化量;
c.图丙中石块的质量。
课后作业5如图5甲所示,正方体木块边长为0.1 m,漂浮在水面上时,露出水面的体积为总
设计意图:前三道课后作业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较低,鼓励学生全做。后两道课后作业题为选做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鼓励学优生完成。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既减轻了学困生的学习负担,又满足了学优生的能力发展需求。
课后书面作业虽少,但精确对应教学目标,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同时,各个题目难度用星号标记,学生可通过标记确定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目标更明确。
2.2 实践作业简明化
实践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收集处理数据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较难的章节中,简单化的实践作业还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达成目标的重要作用。
盐水浮鸡蛋
①实践准备:高玻璃瓶(或塑料瓶)、鸡蛋、盐。
②实践内容:
在玻璃瓶中装入适量清水,将鸡蛋轻放入清水中,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向玻璃瓶中少量多次加入食盐,每次加完后搅拌均匀,并观察鸡蛋静止后的状态。
浮沉胡萝卜
①实践准备:高玻璃瓶(或塑料瓶)、胡萝卜片(0.5 cm 厚)、吸管、盐。
②实践内容:
a.在玻璃瓶中装入适量清水,取一块胡萝卜片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
b.将吸管剪成5 cm左右的小段,插在上述胡萝卜片上,再次将胡萝卜片放入清水中,观察胡萝卜片的浮沉情况(图6甲)。
图6 胡萝卜片的浮沉情况
c.另取一个胡萝卜片放入清水中,向水中加入适量食盐,搅拌均匀,观察胡萝卜片的浮沉情况(图6乙)。
浮沉子
①实践准备:带盖子的塑料瓶、小药瓶。
②实践内容:
图7 浮沉子
b.将小药瓶倒扣入塑料瓶中,盖紧瓶盖。
c.用手按压塑料瓶,观察小药瓶的浮沉情况。
设计意图:本例中的实践作业材料简单,操作容易。通过本例中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更加透彻,加深相关知识的记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物理探究的乐趣,物理兴趣得到培养,科学素养也有效提高。
2.3 课外拓展科普化
课外拓展作业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科技、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在拓展视野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观察生活中鱼的上浮和下潜。查阅资料,结合生物知识,围绕“鱼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上浮和下潜”的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上例中,“鱼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上浮和下潜”涉及到生物和物理的相关知识,学科交叉式的探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鱼的浮沉问题,体现了新时代学科融合的理念。重在引导学生形成在实际生活中结合各科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意识。
3 效果与反思
本例设计的作业中,课堂作业用时5分钟,课后必做作业平均用时8分钟,多数学生完成比较顺利。个别学困生提到,虽然在完成课堂作业时翻阅了笔记,但是加深了课堂知识的记忆,所以完成课后作业时不用再翻看笔记。学优生则反馈选做题很有意思,每一次的深入思考都让他们对知识有新的理解。
由于书面作业用时较少,学生有富余的时间完成课后实践探究,部分学生甚至主动提交书面报告,对物理学习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
图8、图9、表1为学生作业实例展示。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而实践探究作业中,学生在应用中巩固新知,普遍表现出较高的热情。通过实践作业1,学生感受到自己对浮沉情况中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哪怕忘记具体内容,也可根据自己的实践操作找回记忆。而实践作业2和实践作业3则多有失败的经历,通过对失败经验的总结,学生对浮沉知识和整个浮力板块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图8 学生作业实例一
图9 学生作业实例二
表1 学生作业实例三:制作浮沉子
4 结束语
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补充以达到全方面育人的目的。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部分,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要统一规划,系统编排才能准确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