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习性,钓鲤鱼
——盛夏时节野钓鲤鱼如何选钓点

2022-08-16四川李照城

垂钓 2022年8期
关键词:摄食钓友溶解氧

文/图 四川·李照城

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水温条件下,鲤鱼的日摄食率是不同的,例如6℃时,成年鲤鱼的日摄食率为0.01%,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日摄食率也逐渐升高,且上升幅度较大,比如在14℃时达到1.21%,至16℃时日摄食率上升幅度趋于平稳,至28℃时则达到最大,为2.84%。当温度继续升高至34℃时,成年鲤鱼的日摄食率会急剧下降至0.74%。由此可见,钓友间流传的“越热越好钓鲤鱼”的说法,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

对于喜欢在大型湖泊水库垂钓的钓友而言,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对象鱼可钓,鲤鱼则是大多数钓鱼人夏季——尤其是盛夏时节的主要目标鱼,在一些钓友当中甚至流传着“越热越好钓鲤鱼”的说法。不过,鲤鱼并不像鲫鱼那样好钓,有些人常常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在骄阳下暴晒一天却以“空军”收场。究其原因,不识鱼性是主因,他们还以为钓水库和钓鱼塘一样,有水就有鱼,下钩就能钓上鱼来。实际上,大型湖泊水库中的鲤鱼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错选一个没有鱼的地方作钓点,“空军”便在所难免了。

鲤鱼生长速度快,为杂食性鱼类,属大型鱼,最大个体可达数十千克。大鲤鱼体力充沛,上钩后冲刺迅速而猛烈,力大且持久,直拽得竿如弯弓,鱼线破风声啸,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深受钓鱼人喜爱。鲤鱼狡猾且敏感,摄食相当谨慎,与鲫鱼、白鲦相比,鲤鱼明显难钓得多,颇具挑战性。

如何在辽阔的水域选钓点,这是钓友们公认的难题。在本文,笔者结合鲤鱼的习性,从鲤鱼生存的三个必要条件——食物、水情和氧入手,为喜欢钓鲤鱼的朋友介绍一些可循规律。

1.选择天然饵料丰富的地方

鲤鱼属底栖鱼,食性广,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微生物、小鱼、小虾、植物嫩叶和种子都在它的食谱之内。大型湖泊水库和鱼塘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鱼塘中的鱼需要有人定时投放饵料进行饲养,而大型湖泊水库中的鱼类几乎完全以天然食物为食。一般情况下,水深适宜,水草丰茂的地方往往滋生大量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微生物,吸引大量小鱼小虾聚集,这些水生动物连同植物的嫩芽嫩叶都是鲤鱼的天然食物,能够吸引鲤鱼前来觅食。可见,将天然食物丰富的水域作为钓点自然要比在光秃秃的寸草不生的地方下竿更合理。

当水温达到28℃时,成年鲤鱼的日摄食率达到最大,为2.84%

夏季早晚时段可以选择较浅的水域下竿

很多湖泊水库设有网箱,养殖户每天定时向网箱内投喂鱼饲料。这些饲料总有一部分从网箱漏出,久而久之网箱附近便成了食物相对丰富的地方,吸引鱼群来此聚集。因此,选择靠近网箱的地方作钓点显然更有优势。此外,长期到网箱附近捡食鱼饲料的鱼会对饲料的形态和味道偏爱有加,因此在钓饵中添加鱼饲料更易诱鱼。有经验的钓友用商品饵时也会添加相当多的鱼饲料,往往收效可观。

自然水域常吸引居住在其周边地区的钓友前来钓鱼,他们大多习惯用麦子、玉米等天然谷物或者煮熟的红薯、土豆作诱饵或钓饵,久而久之,鱼儿也喜欢上了天然谷物和薯类的味道。遇上这些老钓点,钓友们千万不可错过。这些天然谷物或薯类的效果往往比谷物商品饵效果好。

选钓点要从鱼类生存的三个必要条件——食物、水情和氧入手

鲤鱼吻骨发达,善于拱泥寻找隐匿其中的食物,所以淤泥堆积的钓点往往好于岩石裸露的钓点。笔者的经验是,钓鲤鱼的诱饵要散,有助于鲤鱼长时间徘徊于钓点附近寻觅食物,钓饵要相对较大,使其更容易被鲤鱼发现。用商品饵作钓饵时,无论拉饵或搓饵,饵团都要相对大些。煮过的红薯或土豆切成手指肚儿大小挂钩比较合适。

刚刚成熟的玉米、麦粒有一股特殊的谷物香气,对自然水域中的鲤鱼有较强的诱惑力,效果好过商品饵。麦粒较小,一次可挂两三粒,以便鲤鱼发现,玉米挂一粒足够。用玉米粒作钓饵时,有人将鱼钩往玉米粒上随便一钩就抛入钓点开始钓鱼,这样做存有隐患,比如挥竿刺鱼时玉米粒会卡在钩弯处,造成刺鱼过浅,极易跑鱼。其实,用嫩玉米粒挂钩是很有讲究的,笔者的方法是将鱼钩刺入玉米粒表皮后立即转向,让鱼钩紧贴着玉米粒表皮旋转着刺入,玉米粒完全包住鱼钩,鱼钩藏在玉米粒薄薄的表皮之下。用这种方式挂钩,玉米粒被鱼吸入口中之后,我们只需轻轻一拽,鱼钩就能轻松刺穿玉米粒表皮,刺入鱼嘴深处,与此同时玉米粒自动脱钩,大大提高了成功率。

2.选择适合鲤鱼生存的水域

鲤鱼的适应能力较强,绝大多数湖泊水库都有鲤鱼。在夏季,某水域是否适合鲤鱼生存,水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水温条件下,鲤鱼的日摄食率是不同的,例如6℃时,成年鲤鱼的日摄食率为0.01%,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日摄食率也逐渐升高,且上升幅度较大,比如在14℃时达到1.21%,至16℃时日摄食率上升幅度趋于平稳,至28℃时则达到最大,为2.84%。当温度继续升高至34℃时,成年鲤鱼的日摄食率会急剧下降至0.74%。由此可见,钓友间流传的“越热越好钓鲤鱼”的说法,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即使盛夏时节气温超过30℃,甚至逼近40℃,大型湖泊水库的水温一般也不会超过28℃,这正是鲤鱼食欲旺盛的时候。

水有一个奇特的性质,它在4℃时密度最大,随着水温上升,密度会变小。因此,上层水体温度往往高于下层。尤其在夏季,受阳光照射影响,水体表层温度明显高于中下层温度,特别在晌午,水面摸起来甚至是热的,水底却很清凉。浅水的高温显然不适于鲤鱼生存,因此民间有“夏钓深潭”的钓谚。其实,夏季早晚近岸浅水处温度不算太高,天然饵料丰富,将近岸浅滩作为钓点非常容易丰收。中午,受强光照射影响,浅水区温度迅速上蹿到34℃以上,已不再适合鲤鱼栖息,鲤鱼会转移至比较凉爽的深水活动,此时我们只有改钓深水才能有所收获。傍晚,阳光减弱,浅水温度下降,鱼又会重回浅水区,因此才有“一日三迁”之说。

自然水域水底地形较复杂,深浅不一。鲤鱼习惯在有沟坎、树桩、岩石等天然障碍物的区域活动,地形越复杂,鲤鱼越喜欢,复杂的地形既有利于鲤鱼觅食,又能帮助鲤鱼隐蔽自身,躲避敌害。将这些地方作为钓点,虽然易失钓组,但也易获鲤鱼。

笔者盛夏时节钓获的鲤鱼

3.选择富含氧分的水域

鱼类生存离不开氧,自然水域中的溶解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空气,它与水面接触时,氧分会溶于水中,二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水草、藻类的光合作用是溶解氧的主要来源。

一般情况下,自然水域的溶解氧含量为8~12毫克/升。在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域,鱼往往游动迅速,状态活跃,食欲旺盛;在溶解氧含量偏低的水域,鱼往往活动迟缓,食欲下降。若水体溶解氧含量不足1毫克/升,多数鱼类会停止摄食,“浮头”甚至死亡。鲫鱼、鲇鱼等鱼种耐缺氧能力相对强一些,鲤鱼则不然,一般要在溶解氧含量达到5毫克/升以上时才能正常生活。

既然溶解氧主要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水生植物丰茂的水域溶解氧含量肯定高于光秃秃的水域,这里更容易聚集鱼群,鱼觅食也比较积极。

刮风的时候波浪翻滚,水面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下风处比上风处的溶解氧更充足,即所谓“顺风的旗,下风的鱼”,选择下风处作钓点更加理想。

溶解氧含量的高低一般和水温的高低成反相关,即水温越高,溶解氧含量越低,水温越低,溶解氧含量越高。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和气压的高低成正相关,即气压越高,溶解氧含量越高,气压越低,溶解氧含量越低。因此,温度和气压往往直接影响鱼的活性,在气压较低的闷热天气,鱼的胃口大受影响,钓友们的鱼获量大多不理想。雷雨前气压低,天气闷,鱼往往不爱咬钩。雨后初霁时,鱼则“疯咬”。可见,钓友们出钓前查看气象信息很有必要,选一个气压较高、温度适宜的天气出钓才是明智之举。

降雨以及溪流和水渠的注入是湖泊水库“补水”的主要方式。入水口处,源源不断的水流给鱼带来的不仅有溶解氧,还有大量食物。鱼类有逆流而上的习性,水流注入处往往能够引起鱼群聚集。鲤鱼尤其喜欢逆流而上,钓友们选水流冲击形成的洄水处作钓点,想不丰收都难。

鱼塘钓点虽然也有好坏之分,但差别并不明显,影响收获的决定性因素是饵料,饵料对路,即可连竿,饵料失当,上钩的鱼就少很多。野钓则完全不同,钓点直接决定成败,在一个没有鱼的地方,即便你的诱饵再多、钓饵再好、技术再高,也无济于事,钓上一天也钓不到一条鱼。相反,如果你能找到鲤鱼经常出没觅食的地方,即便你的技术稍显逊色,饵料状态稍差,也能有不错的收获。

猜你喜欢

摄食钓友溶解氧
地表水中溶解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研究
中西太平洋围网黄鳍金枪鱼渔场分布与溶解氧垂直结构的关系
浅析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鱼能否在水以外的液体中生存
钓友的表情包
夏末秋初
钓轻口鱼的方法论
孤啡肽N/OFQ促进鱼类摄食的研究前景
养殖条件下叶尔羌高原鳅摄食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昼夜节律
鱼类leptin基因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