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2022-08-15张胜汝

河北科技图苑 2022年6期
关键词:红色文献图书馆

张胜汝

(枣庄市图书馆 山东 枣庄 277101)

公共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优秀文化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的文化服务机构,对红色文献资源加以抢救性整理开发,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公共图书馆需主动作为,以积极主动姿态参与到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当中,将加快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作为当前服务工作的重点,为引领社会教育、普及红色文化知识发挥应有作用。

1 红色文献内涵及特征概述

1.1 红色文献内涵

红色文献是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文化在各种生产生活资料中的外在物化表现形式,通常与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息息相关。当前学界对红色文献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红色文献概念的界定缺乏统一标准的定义,存在时间争议、概念混用等情况。从现有研究来看,红色文献作为词组被认为最早出自苏联《红色文献》杂志[1]。20世纪以来,随着红色文化广泛传播,红色文献一词使用频次逐渐增多,各界学者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多数观点认为,红色文献主要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至新中国成立(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历史期间,由共产党机关或根据地出版发行的各类文献资料[2]。另有部分研究者通过引用毛泽东主席在1942年发表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文章观点,主张将红色文献的上限节点推至辛亥革命[3]。刘士莹[4]认为,判断红色文献应从文献内容入手,不应局限于时间节点和国内范围,红色文献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内涵是区别于其他文献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红色文献在内容、载体形态上也呈现出新的变化特点,其概念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因此,需要将红色文献概念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之中进行综合考量。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作为记录中国共产党成长和发展壮大的文献信息载体,红色文献不仅包含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机关发行的各类书籍报刊资料,还应当涵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新时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所形成的一切文献形式,如除图书、报纸、期刊以外的缩微胶卷、多媒体视听资料、网络信息资源以及专题信息资源库等多样化文献载体。

1.2 红色文献特征分析

1.2.1 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红色文献出版发行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历经百年的时间跨度,形成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资源特征。从内容涵盖范围看,红色文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教育、艺术等众多领域;从体裁看,除传统图书、报纸、期刊等印刷型载体,红色文献还包含手抄本、电报、标语、传单、布告、歌谣、地图、石刻、手稿、照片、日记、往来信件、回忆录、建筑实物及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者们研究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优良传统提供了宝贵的一手研究资料。

1.2.2 资源稀缺,征集难度大

受自然灾害、战争破坏和出版发行条件、保存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存留后世且品相完好的红色文献较为稀缺。票据、信件、奖章、手稿、契据、照片等实物文献或损毁或散落于民间机构或个人手中,较为分散,多数收藏者的收藏较为隐蔽且不轻易示人,加大了图书馆对红色文献的征集难度。

1.2.3 地域性与特色性显著

我国幅员辽阔,受地方人文、地理环境及革命历史因素影响,红色文献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红色文献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烙印,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如井冈山、晋察冀地区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留存下来的丰富抗战文献,对深入研究该地区早期革命活动和革命历史具有较高史料研究价值;而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重要战场之一的辽宁、沈阳地区,涌现的以东北抗日联军和辽沈战役为内容的珍贵红色文献,为党史和国史学习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史料。

2 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从当前建设情况来看,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主要受到来自国家政策、图书馆馆藏政策和社会需求驱动三方主导因素影响。政府为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提供明确的政策支持,扩展了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功能,加大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可看作是公共图书馆对深化党史、国史学习的迫切回应;馆藏发展政策作为一项对馆藏收集范围、馆藏保存和文献剔除与保留所做出的制度性安排,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总纲,加强对红色文献整理和保存开发,可以弥补文献信息资源内容上的缺失,为公共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服务起到良好支撑作用;用户是文献资源的最终使用者,而公共图书馆坚持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原则,能够充分发挥红色文献资源在文化育人中的价值作用,使三者在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形成相互关联又彼此促进的共同体关系。

2.1 政策导向:引领公共图书馆红色文化发展

红色文献具有稀缺、多样且不可再生的特点,其保护与开发需要依靠完善的政策保障。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见》。“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等创新发展要求”[5]。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开发和保护地方文献资源、肩负社会教育职能是其价值与服务的重要体现。加快红色文献整理开发,在遵循红色文献资源特性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原则基础上,结合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对红色文献实施抢救性发掘、修复和数字化,契合了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推进红色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2.2 馆藏发展驱动:匹配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需求

红色文献是地方特色文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公共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推动公共图书馆内涵式发展和服务品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红色文献作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重要补充,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将会越发显现[6]。立足本馆馆藏发展政策,针对不同类型资源制定与之匹配的馆藏发展政策,是优化馆藏资源结构的重要手段。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需要在遵循本馆馆藏发展政策许可框架基础上,对其征集范围和保存条件做出适度的匹配选择,以确保红色文献内容的连续性,与馆藏政策保持同步发展。

2.3 用户需求驱动:满足多元化知识服务需要

红色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目的是服务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为社会和广大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红色文献知识服务,提高其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力与领悟力。因此,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应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知识服务需求为导向。党史学习教育以及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行,必然对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用户对红色文献资源内容深度获取,必然要求公共图书馆提供相对应的专业化知识服务来满足。用户多元化知识服务需求是驱动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向高质量内容建设的重要力量支撑。

3 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保存机构,对红色文献资源进行系统收集整理,有助于更好保护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当前,在红色文化发展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引领带动下,公共图书馆开始自觉加强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力度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系统规划欠缺,内容建设重叠、开放共享程度有限,推广欠缺深入性等现实问题。

3.1 建设规划缺乏系统性,协同保障机制有待改善

红色文献资源类型多样、内容涉及面广,需要对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标准、技术平台选取、共建共享进行统筹规划,才能有效提升红色文献资源的搜集加工与整合能力。当前,众多公共图书馆已经意识到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价值,并将红色文献纳入地方文献建设范畴,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数字化加工。但从整体考量,红色文献资源系统性规划不足,没有形成全面、规范化的建设标准[7]。受行政体制影响,不同系统层级之间缺乏联动,各级政府没有完全打通涵盖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科技馆以及党史研究机构在内的交流协作机制,各机构间虽然对红色文献均有不同程度和数量的收集,但在研究范围、揭示深度、服务对象上存在显著差异,红色文献搜集与开发利用上各有侧重,多以自发性征集、收藏为主,数字化建设进程迟缓,各地区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总体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全局观[8]。

3.2 红色文献资源分散,建设基础差距大

从当前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情况来看,资源多分散于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个人以及收藏机构,基层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基础差距仍然存在[9]。中小型图书馆可凭借经费和专业人才优势对本地区红色文献资源进行系统性收集甚至二次开发,而深处老少边偏远地区公共图书馆不仅面临着财政经费、专业人才不足等先天因素的制约,而且难有足够的人力对本地区分散的红色文献进行系统性收集和加工,加上自身红色文献馆藏总量有限,不同地区间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基础存在巨大发展差距。

3.3 资源内容建设重叠,用户获取受限

从国内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实践看,红色文献一方面出自图书馆,即在馆藏文献分类整合基础上形成的自建特色库,如国家图书馆在“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普查书目数据基础上开发而成的“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红色文献数据库”[10]、辽宁省图书馆“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4]、余杭区图书馆“余杭红色记忆”专题库[11]、庆阳市图书馆“南梁红色革命专题库”等[12]。此外,出版社、报社、商业数据公司整合而成的商业性数字资源是构成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库的另一重要来源,如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人民网“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红色历史文献库”等,弥补公共图书馆自建资源内容不足的同时,也为用户更加全面获取和利用红色文献提供了便利渠道。红色文献存世量稀少,数字资源多以数字化扫描方式加工转化而成,内容采集上不可避免会存在重复交叉问题。葛艳聪[13]等人对16个红色文献数据库进行考察发现,报纸、期刊等红色文献资源重复收录较为严重。

出于版权保护、投入成本和经费保障等因素考虑,公共图书馆自建或购买的商业性数字资源仅面向特定范围内用户浏览和下载,限制了访客用户对红色文献资源的及时获取与利用。图书馆在红色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还受到政治和政策等因素影响,需要对部分敏感内容或暂时不宜向全体用户公开的红色文献进行分级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献的全面利用。

3.4 推广内容和形式多样,持续性和深入性缺乏

在党史学习教育、建党百年纪念活动的持续影响和推动下,公共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和服务优势,通过设立红色图书专架、打造红色文化空间、举办红色阅读推广活动(如专题讲座、沙龙、读书分享会、征文、经典诵读、知识竞答等)等多种形式向民众进行红色资源宣传和推广,加深了广大群众对红色历史与红色文献的了解。与此同时,红色文献在服务推广上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红色文化空间创建之中,通过设立红色体验专区满足用户交互体验需求,增强服务粘性,拓宽红色文献宣传路径。另一方面,红色文献服务推广未能摆脱传统节点、重大时事纪念日影响,如建党、国庆、抗战胜利周年等。虽然节点宣传能够更好烘托和促进宣传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民众能够在短时间内加深对红色文献主题和活动内容的了解,但节点推广存在的不足同样不容忽视,随着服务推广临近尾声,推广频次逐渐减少,会削弱大众对红色文献资源动态的长期关注和了解[14]。

4 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思考

4.1 完善红色文献建设规划,凸显地域特色

图书馆应对红色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做好统筹规划,对国内图书馆成熟数字资源建设平台进行深入调研,本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原则,在遵循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范基础上,结合红色文献特点,对不同形态的红色文献进行规范化著录,做好文献目录编制和内容揭示,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一站式检索。兼顾用户检索与使用习惯,做好红色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功能设计,对平台应用布局和检索功能加以优化,方便用户即时获取和利用,增强用户阅读体验。如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打造而成的“红色文献专题数据库”,实现资源统一整合、统一揭示,除提供基本的题名、篇目检索项外,还具备全文检索、分类浏览、跨库检索等功能;红色报纸甚至可实现篇目区域定位,红色期刊支持篇目跳转、浏览与下载同步等功能。

公共图书馆可以在地区红色革命传统、红色遗迹、红色人物、历史事件主题基础上,立足本地或本馆实情,对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加以细分,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做好濒危红色文献目录整理和数字化,力求体现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和区域文化特色。

4.2 争取多方力量协同共建,丰富红色文献内容体系

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建设周期长、持续性、系统性复杂的工程,离不开政府、图书馆及相关利益方的强有力支持。加强同党史机构、高校、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互访交流,与上述利益相关方展开深度合作,有助于补充馆藏缺漏,为夯实红色文献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15]。目前,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对红色文献的征集主要以抢救性整理和保护为主,红色文献全面开放与利用还保持谨慎态度。公共图书馆可以会同党史机构、博物馆、纪念馆、高校以项目合作方式,就数字资源内容采集、平台建设、文献数字化保存进行交流与合作,达到互为补充、增加资源体量目的,丰富红色文献内容体系。

4.2.1 引领党建资源共建

吸收党史研究机构参与红色史料文献认定、定级和建档,在传承和保护红色文献资源基础上,由图书馆对本地区红色文献规模、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党史研究机构发挥自身专业性和权威性优势,对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选题、资源内容和质量申报进行严格把关,达到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目的。建立公共图书馆、党史研究机构(党校)协调机构,通过联合共建、党史主题宣讲相结合的形式,将红色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社会组织,弥补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中的不足,实现党建资源共享、服务成果共赢局面,为引领红色文献资源宣传推广打下广泛合作基础[16]。

4.2.2 支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公共图书馆联合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一方面能够为资源建设提供专业化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在共建框架协议范围内建成的红色文献资源能够为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资源、服务支持,提升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服务功能。

4.2.3 助力文旅深度融合

文旅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各地文旅部门通过科学规划文旅融合服务模式,推出一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红色研学等特色主题,使红色文化变得更加鲜活多样,此举为公共图书馆助力红色文旅服务创造了必备条件。公共图书馆可以此为契机,与景区、纪念馆、旅行社等机构展开主题合作,依托丰富的馆藏优势向景区投放各类数字化的文献资源,增强游客对本地区红色文化历史的了解,提升景区红色文化内涵。安徽省枞阳县图书馆借助“馆中馆”(即“黄镇纪念馆”和“枞阳名人馆”)两种地方文化特色馆资源优势,通过挖掘枞阳地方党史元素,与旅行社、左光斗纪念馆、义津方园展开合作,将图书馆打造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和党日活动打卡地,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旅游和文化体验、文化教育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17]。

4.3 注重地方红色资源开发,扩大红色文献服务覆盖范围

受历史和地域等客观因素影响和限制,多数散落于民间和收藏机构的红色文献长期处于沉睡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公共图书馆对该类主题文献缺少长期系统的收集整理。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开展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时,需充分立足地方特色,不断强化对具有地方特色红色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力度,在遵循馆藏政策基础上,明确重点与一般入藏之间的关系,对地方特色的红色著作、书信、报纸、杂志、票据、田产地契等历史价值的红色文献资料做到应收尽收,并以红色文献专题资源库的方式进行规范化著录管理,形成具有高研究价值的地方红色文献资源保障系统。

作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前沿阵地,公共图书馆应该结合红色文献传播特点和大众对文献信息资源获取需求,将红色文献资源与本馆移动社交平台加以深度关联,建立用户可获取的红色文献资源服务平台,满足潜在用户资源利用需求。另外,基于总分馆管理模式,打造区域特色文献共享平台,减少用户资源随机获取难度。其次,通过众包方式,吸引更多机构参与红色文献资源提供和建设,打破资源发现与服务中的分割瓶颈,解决资源建设中工作方式单一、人员不足和资源获取难题[18]。

4.4 科技赋能创新体验,打造立体式传播矩阵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科技元素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的融合渗透趋势得以增强,为赋能红色文化主题服务创造更多机遇。公共图书馆在做好红色文献保护和开发的同时,借助大数据、用户画像技术对用户个性化体验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将现代化科技手段与线上线下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对碎片式红色资源表现形式进行创作提炼和重组,在保障红色文献资源内容完整性同时,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用户的感官体验[19]。利用社交媒体、移动短视频、在线直播平台等线上渠道,将红色资源与主题阅读空间、线上线下服务紧密结合,打造集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现代红色文化传播矩阵。除此以外,构建沉浸式漫游场景,加深广大用户对红色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红色文献的传播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如东莞市大岭山图书馆以文献为基础、空间为阵地打造的“大岭山之歌”红色文化展示中心,通过利用触摸屏、光影投射、虚拟现实等交互设备,为用户带来科技感十足的视觉交互体现效果的同时,也对扩大东纵红色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应全面做好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全盘规划,扩大红色文献资源收藏范围,做到实物收藏与数字化方式并重。在资源、技术、人才上给予充分的配套支持,对建成的红色文献资源库,本着有利于推动理论研究、繁荣学术交流、扩大宣传目的,在资源开放许可协议框架内,适当扩大红色文献开放获取权限,满足不同群体用户对红色文献资源的学习需求。加强与党史研究机构、高校、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及红色景区间的横向合作,依托研学旅行、文创开发等形式,打造具有典型地域特色和资政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红色文献图书馆
红色是什么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红色在哪里?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追忆红色浪漫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