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课堂情境创设研究
——以赤峰市为例

2022-08-15段文平陈凤臻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石林乡土情境

段文平, 陈凤臻

(赤峰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鼓励问题式教学,但问题的解决需要依托情境来进行,对于情境的选择除了要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外还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以加深对情境的理解[1]。地理教材是面向全国的,课本素材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而乡土地理资源作为学生身边良好的素材,可以很好地突出地理教材所不具备的地方性特色[2]。 开发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源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还能唤起学生们强烈的家国情怀。本文以赤峰市阿斯哈图石林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1 在教学中乡土地理资源应具备的特点

乡土地理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本乡本土的地理资源,包括自然风光、物产资源、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重要的乡土资源[3]。 就其本身而言,它具有地方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4]。一般来说,乡土地理资源能否为课堂教学服务,还主要看它是否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特点。例如,确定性、连贯性以及典型性等特点。

1.1 确定性(科学性)

确定性指的是用于进行教学的乡土地理资源不存在较大争议。一个地区的乡土地理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乡土地理资源都可以作为情境素材进入课堂。乡土地理资源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若要进入课堂,首先一点就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地理知识与逻辑一定要具有确定性或科学性的特点。 即某种乡土地理资源已经被研究得十分透彻,基本不存在较大争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类地理资源时,学生可以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究并且能够对相关乡土地理资源进行解释和描述。 而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地理教材因其使用的广泛性,其中的地理素材都经历了编写人员的仔细斟酌,基本不存在争议或错误,学生基本都可以用课本上相关知识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解释。所以教师在进行乡土地理资源选择时一方面要时刻注意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自己所选择的乡土地理资源与课本中的例子进行比对。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乡土地理资源时其中知识点应是确定的,但因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二者并不冲突。 这也可以从另一方面对教师所选的乡土地理资源进行不断地修正。

在笔者所在地区,若要选择阿斯哈图石林作为乡土地理资源进行课堂情境创设。通过文献查找获取了有关“石林”的大量资料,并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确定结论,阿斯哈图石林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石林”背后所承载的地理知识与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所呈现的知识无限“契合”(见图1),它的地貌类型主要是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和风化、冰川作用、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整体来说这与教材涉及的知识点基本一致,具备了确定性或科学性的特点,可以考虑将其作为课堂情境进行教学使用。

图1 石林成因涉及的教材知识点

1.2 连贯性(连续性)

连贯性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情境的连贯性。 将乡土地理资源搬进课堂,可以为课堂创设一种熟悉的情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具有趣味性的“乡土情境”进行学习,继而加强对家乡地理事物的深刻认识。 但教师如果仅将“乡土情境”作为课堂导入,在后续教学中不见“家乡身影”,这无疑是与将乡土地理资源作为情境进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新课标也指出要避免将情境仅作为导入。 所以,教师在选择相关情境进行教学时,必须考虑其连贯性的特点,不能一带而过。二是知识的连贯性。这与情境的连贯性密不可分。教材中每个章节的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乡土资源背后所承载的地理知识足够丰富且富有逻辑、结构完整,这样它作为情境才能更加具有连贯性或连续性。当教师在进行选择时,要充分地挖掘乡土地理资源所涵盖的知识是否能完整地进行一个课时或多课时的连贯教学。例如,经笔者研究发现,阿斯哈图石林在经历了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冰川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才形成了如今的地貌类型。这与教材知识的编写逻辑与结构极为对应,能够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至少两个课时),所以将其作为课堂情境进行创设时,教师可以“有始有终”,从而进行相关章节的完整教学。

1.3 典型性(代表性)

典型性也主要从两方面来探讨。 一方面,一个地区的某种乡土地理资源或许极为出名,但如果它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意义不大则不宜选用,即不能为了“乡土”而选择乡土地理资源来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乡土地理资源虽很常见并没有新奇之处,但如果是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是典型的植被类型、地貌类型、土壤类型等,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意义重大, 这类乡土资源必须要进行充分挖掘,使其服务于教学。当然,选择同时满足以上两方面的乡土地理资源最为适宜。 例如,阿斯哈图石林作为克什克林旗世界地质公园最著名的地质奇观,不仅有着极大的美学价值,而且还有着独特的科研价值。 经研究发现,阿斯哈图石林主要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侵入-出露阶段、冰川作用-石林雏形阶段、风化作用-石林形成阶段, 这些几个阶段基本涵盖了教材当中重要的知识点,这就是作为课堂情境创设最为典型性、理想化的素材(见图2、图3)。

图2 石林景观

图3 石林形成阶段

2 乡土地理资源转化为课堂情境的策略

2.1 整体上把握乡土资源

因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的乡土地理资源都不尽相同。教师想要用好乡土地理资源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如数家珍。本文从范围和类型这两个角度并结合赤峰市阿斯哈图石林进行具体分析。

2.1.1 从范围上把握

最初的“乡土”范围,是指一个人长期生活和居住的范围,古时受于交通不便大概范围局限于“县”域之内。 但如今随着交通发展,人们的“时间距离”极大缩短,活动范围相应变大。因此,“乡土”的范围也可从乡/镇级一直扩大到省级范围[5]。 以阿斯哈图石林为例,它所在的范围由小到大依次为克什克腾旗(县)-赤峰市-内蒙古自治区。 一般来说,随着范围扩大,教师可选择的乡土地理资源就越多。 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容易选择那些具有确定性、 连贯性、典型性的乡土地理资源(见图4)。 但应注意的是教师应遵循从身边的小范围开始,逐步扩大范围来进行乡土地理资源的筛选和使用。因为这将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开展有关教学的实践性活动。 例如,学校可以就近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活动,从研学旅行活动的安全性角度而言,学校与研学地之间的距离若有所缩短,这可以有效降低研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另一方面,近距离的乡土地理资源也可以方面学生就近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实践性作业,方便学生深入实地进行考察。

图4 乡土地理资源选择范围

2.1.2 从类型上把握

随着“乡土”范围的扩大,可供教师们选择的乡土地理资源可能会出现爆发式地增长。例如,数量、种类的增加这也为教师的选择适宜的乡土地理资源加大了难度。 作为地理教师,在充分了解这些乡土地理资源之后,可以基于地理视角来对这些资源进行大致的分类。 以赤峰市为例,它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将这些资源大致分为自然类和社会经济类(如表1、表2 所示)。

表1 赤峰市自然类乡土地理资源

表2 赤峰市社会经济类乡土地理资源

2.2 依据教学内容构建“乡土情境库”

教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要求”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们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当教师对乡土地理资源有了进一步了解,这还远远不够。 要想做到随时随地有效应用,教师个人或整个教师团队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筛选、加工和处理,使用于进行课堂教学的“乡土情境”更贴近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利用这些经过“打磨”的“乡土情境”可以构建一个情境库,供教师们进行教学使用。这个情境库中的资料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是文字或数据材料、视频或图片资料,还可以是一个用于进行研学活动的“研学设计方案”等。 还应注意的是,因为乡土地理资源本身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教师应密切关注所在地区的发展与前沿状况。这就意味着这个情境库应始终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否则,就难以发挥乡土地理资源所具备的独特教育功能。

2.3 在乡土情境中融入问题链条

依托乡土地理资源是为有效达成地理教学目标,而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中应蕴含着覆盖若干条教学目标的问题。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提倡问题式教学,这些问题需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的情境中通过问题的解决,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计是一个情境必不可少的内容,二者关系密切。 即情境是为问题服务的,问题则需依托情境得以顺利解决。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从“乡土情境库”中选择出用于教学的课堂情境,再进一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设计由低阶到高阶的问题链,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继而使学生们的地理思维得到进阶式发展。 但应注意的是,教师进行的问题设计只是对学生在课堂中思维发展进行的一个预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以作相应的调整。 例如,围绕“阿斯哈图石林石林是如何形成的?”这一课堂情境,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进行教学(如表3 所示),但每个问题的提出要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状况,相应地调整教学进度,做到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便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表3 设计问题链

3 利用乡土情境教学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乡土地理资源因其具有独特的地方性和趣味性,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根本性转变。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并且可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力求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3.1 转变教学方式

地理学科教学早已经由单纯地强调“教”转变为了“教”和“学”并重。教师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在丰富自己教学内容的同时,弥补地理教材缺失地方特色的不足。 同时,因乡土地理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地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到实地去进行调查研究, 如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野外考察, 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由校内转变到了校外,相应的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3.2 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若利用贴合实际生活的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大胆假设,在不断地求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符合生活实际的, 而非仅仅停留在教材上或课堂中, 这将能进一步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面对身边新情境、新问题时,学生除了可以发现问题,还能灵活使用所学知识将其有效地迁移到新的情境之中。 同样,在新情境下学生会积极地进行思考、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的问题意识,还可以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

3.3 培养家国情怀

学生对家乡的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环境可能会有着较强的感性认识但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对于所处地区的农业、工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地域文化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师将家乡中各类型的乡土资源引入课堂,并强化“学以致用”的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决家乡问题的情境中来, 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将个人发展与家乡发展进行有机结合, 积极地为家乡地发展建言献策,从而树立起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正确价值观。

4 结语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所在地区的教学优势,弥补地理教材缺失地方特色的缺陷。 若要将乡土地理资源引入课堂,首先要考虑其适宜性,即是否具备确定性、连贯性、典型性等特点。依据这些特点,教师面对搜集而来的各类乡土地理资源才能进行有效筛选,继而建立起种类丰富的“情境库”以备课堂教学使用,从而实现独特的教学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有立足“乡土”,但视野要开阔的意识。 课堂情境应是丰富多样的,不能仅使用乡土情境进行教学,要合理控制使用乡土地理资源的频率,寻求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教材的有效结合。在理想状态下,应遵循从“身边”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这一过程,这样学生的视野才能更加开阔;此外还应该遵循从“室内”多走向“室外”这一过程,让学生在真实地理环境中,提高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从而真正地感受到家乡的地理环境与家乡人民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石林乡土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乡土中国
黄河石林
相约在石林
护患情境会话
石林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