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融入工科类高职专业课堂探索与实践
2022-08-15刘晶晶杨亚飞
刘晶晶,王 力,杨亚飞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正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我国现已成为“工业大国”,各行各业紧缺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特别是高职的工科专业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将人才输送到各个领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才能,而人才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发展很重要,因此,高职工科专业需树立起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将课程与思政相结合,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将思政融入工科类高职专科课堂,需进行思考探索与实践。
1 提升教师言传身教的能力
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学者叶澜曾提出多层复合的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即最基础层面是当代科学和人文基本知识;第二层是学科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第三层是教育学科类知识[1]。教师在教学要求上应当具备人文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工科专业教师多数是非师范类工科院校毕业,其专业学科知识丰富,能从事专业领域学术和技能研究,但没有学习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对事物有一定的判断力,对时事更加关注,知识水平也更高,想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课堂上采用“说教、生切、嫁接”形式加入思政教育方法已经不合适,需要教师逐步提高自身知识和学习能力,不断整合思政课程中的育人资源,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层次的方式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1.1 提高自身能力素养
教师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学校发展,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高低。而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方面,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包含专业课程在内的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2]。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思想境界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会成为最直接有力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教风严谨,具有令学生信服的人格魅力,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行为中的楷模,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3]。
首先,要提升自身政治能力,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会事半功倍。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提升政治敏感性,认真学习领悟最新理论成果,遇到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解决,有战略眼光,深入研究,运用科学的力量帮助自己做更好的决策。
其次,要增强教学责任感。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国外不断打压中国制造产业,作为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特别是工科专业教师,更应该履行教师责任,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教师不应该只是将“教师”当成一门职业,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社会热点问题的独立思考,以提高教学育人的目的性,多一份对学生的担当。
1.2 提高自身知识素养
思政内容庞大,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学等内容,与工科专业知识点间差距较大,作为站在科学发展前沿的大学教师,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力,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思政元素。
要研习国学经典,增强国学底蕴。中华五千年文明,国学经典是一个综合而广泛的人文知识系统,甚至还包含着自然科学,其中有大量直接有益于人格塑造、师德培养、智慧启蒙的内容。仅以“四书”为例,《大学》足以奠定一个人以修身为本的价值体系,将《中庸》揭示的方法论、世界观践行于当今世界,不仅不过时,反而亟需,更勿论《论语》所蕴含的仁爱之心,以及《孟子》的民本思想,对青年学生的成长都是很重要的滋养[4]。
要关注与学科和专业有关的历史和时事。特别是工科类课程所属的学科与专业发展背景、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科学家或模范人物事迹,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以及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教学实践、科技实践等,都是思政元素的来源。教师结合实际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政要素,引领广大学生对中国制造的道路有充分信心,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要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去伪存真。新时代的大学生对国际国内时事、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等都特别关注。在自媒体时代,网络通信发达,各种推送信息越来越多,内容良莠不齐,甚至有些平台为了流量,各种博眼球的信息层出不穷。教师需要关注时事,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教会学生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并分析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激发学生的中国道路自信和行业领域发展信心。例如,中美贸易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
2 数控加工编程课程的思政融入
2.1 工科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计划总纲领,一个国家要强大,必然要有一个社会的统一价值观作为基础和依靠。所以在工科专业课程中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数控加工编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课,课程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学生数控车床、铣床的编程与操作能力,具备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谦虚好学的素质,为从事数控程序编制,数控设备的使用、维护等岗位工作打下基础。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一系列以大国工匠、《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技术卡脖子问题等为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了解和掌握中国选择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内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增强大学生立志投身于先进制造业学习,将个人的成才梦有机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认识,并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自觉。
2.2 专业课堂融入思政元素的优越性
课堂思政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关系。思政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教师不止在讲知识,还在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教师需要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递给学生,而学生是否接受教师传递的东西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其实是很难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感情纽带,学生愿意听才能起到课堂思政的效果。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沟通,学生接触思政教育不会有所触动,也就起不到效果。一般思政课以大课居多,教师和学生接触比较少,很难建立感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小,而专业课教师项目实操和学生接触通常更多,更容易影响到学生,所以专业课教师如果重视课程思政,效果会更好。
2.3 工科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大纲的主要依据和路线图。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兴趣方向,把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教案,这是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梳理和再造,是对教学方法的重新设计,也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性准备工作。
在制定数控加工编程课程的教案时,将原本设计的4个模块内容,结合思政教学需求,重新编排为4个章节,得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开展课程思政之前,数控加工编程课程按照知识递进关系共编制了数控车削加工技术基础、轴类零件加工、套类零件加工和综合零件加工4个模块;开展课程思政之后,根据新的课程目标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再造,共编制为职业素养篇—“5S”管理、基石篇—数控编程基础指令、实践篇—数控加工仿真、高楼篇—数控加工实训4个章节,不同章节突出不同价值塑造导向。
1)职业素养篇。从职业素养的角度,引入企业的“5S”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细致、严谨的职业态度,再结合《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工匠精神,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只要能有用武之地,那将是一把破空之刃,成就人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后续实操做到精益求精奠定基础。
2)基石篇。引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概念,一个一个的“G”代码,通过某种关系组成程序语句,“G”代码就是小流,程序就是江海。从学习的过程中教导学生任何事情都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逐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培养学生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3)实践篇。在讲解仿真软件时,激励学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用好国外软件,将中国制造做强做大。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中美贸易战”的话题,从华为海思芯片做成高端“中国芯”谈起,让学生爱上中国制造,并引导学生用专业角度来看待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从圆珠笔尖小球到国产大飞机919,从万吨巨轮到复兴号列车,还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卡脖子芯片问题、编程软件等很多尖端技术都是国外研发等,将国内外科研前沿和行业、产业技术发展情况嵌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行业理想。
4)高楼篇。学生可以运用前面的知识,完成一些小项目,接触到实际产品加工,在这个环节中将“工匠精神”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列举一些因精度不够而产品报废、操作失误而引起重大事故的例子,要求学生在操作、测量上注重细节,一丝不苟,做到精益求精,以工匠之心,铸制造强国。在最后综合性较强的零件加工项目上,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加工零件,最终从毛坯、刀具、工序、工时、精度等方面进行对比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带领学生理解企业生产加工的成本问题,理解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走极端,生活就是尽最大努力将各种成本和创造物之间达到极致平衡的一种态度。
3 结语
教育的回归要有“潇潇有雨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教书育人的目的。对高职学生来说,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需要大量时间去积累和思考,形成成熟的三观,在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育人资源,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