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
2022-08-15潘玉忠
潘玉忠,梁 敏
(龙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 龙江 161100)
0 引言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农业生产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我国农业自主创新力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基础[1]。因此,如何保障农业稳步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是目前农业发展的研究重点。
农艺技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要想提高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经济、满足国民粮食需求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重视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大力应用[2]。由于我国农艺技术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艺技术很长一段时间都较为落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提升。随着我国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与投入的增加,农艺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3]。在提高农艺技术的同时,应将农艺技术与农业生产进行深度融合,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农机产品适用性较差
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型,目前农业生产模式与新兴农业技术快速发展[4]。农业机械化是保障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进行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时,应该充分考虑新兴农艺技术与种植管理模式的需求,这样才可以保障农业机械的顺利研制与田间应用,发挥出农业机械最好的工作性能。在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没有将农艺技术很好地融合,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的研究,导致产品脱节,农业机械的研发较为滞后,很多产品无法及时顺应农艺技术的发展,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5]。
1.2 农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低下
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农业知识丰富、多种学科交互融合的技术人员进行整体指导与控制。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相关技术人员知识储备低,技术不过硬,导致在农业生产中缺乏自主性与创新性,导致农业生产转型困难,依旧属于半自动化的传统农业生产。各部门技术人员协调配合能力较差,沟通不及时也会延误工作,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
1.3 农艺与农业生产沟通渠道缺失
由于我国地形地貌不同,农业生产较为分散,多数还是以散户农业种植为主,由于农户对于作物种植品种及种植模式的不同,造成农业机械通用性较差,针对不同的作物要更换不同的农业机械,相同的作物由于种植模式与种植习惯不同,在使用相同的农业机械,也会出现不匹配的问题,也需要在田间进行参数调节,参数调整不合适还会导致作业质量下降,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矛盾也是由于相关部门的沟通不深入导致。农机部门只重视农业机械的研发与推广,由于精力不足及农艺技术的缺失,导致了农业机械不能更好地与农业生产相互匹配,即使农业机械各个零部件的互相配合良好,整机工作性能良好,但是进入田间时,如果不能满足农艺生产的要求,也无法提高作物产量的稳步提升。农艺部门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只是进行农艺技术提升,但是大多数需要人工进行完成,导致新型农业技术很难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甚至是大田生产都无法开展,缺乏相应的工艺技术,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 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 在种植密度确定中的应用
种植密度是指在一定单位面积内种植的作物数量,是群体合理利用水、肥、气、热、光资源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根据地区条件合理规划种植密度,确定适宜的苗数,使地区发挥最大的外界环境条件,保障作物种植的合理生长,进而达到作物高产及品质提升的目的。种植密度主要包括作物之间的株距和行距,合理的株距可以保持作物之间的通风,水分和养分汲取充分;种植密度过低会造成作物之间通风不畅,植物根系水分吸收不均衡,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地上部分的生产。以玉米种植为例,种植密度过小,会直接影响单位面积的玉米产量,不能充分发挥地区产量优势,整体经济下降;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整体玉米吸收养分不均衡,出现空穗现象,严重者会导致颗粒无收。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逐渐提高,玉米的株高、穗长和秃尖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综合产量随着密度的升高逐渐降低。
2.2 在改善农田种植模式中的应用
种植模式是指在特定区域、特定作物、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规范化种植模式。主要结构包括作物种植结构、成熟制度、基本类型。我国目前主要是散户种植经营模式,农艺与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集约化管理,实现统一管理,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农艺服务与农机发展。因地制宜,研究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长管理模式是维持整体生态环境与农田环境的重要措施。
目前,田间种植模式主要包括:1)单一种植;2)间作,是指在同一个田间环境成行种植至少两种以上且生育时期相近的作物类型,常见的有玉米——大豆间作,可以充分发挥作物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两种作物产量的共同提高;(3)混作,是指在同一个田间环境混合种植至少两种以上的作物;(4)套作,是指在同一个田间环境中,一种作物收获前进行套种另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这就要求两种作物种植结构相同。种植模式的合理选择主要从种植指数、复种指数和土壤当量值进行判定。种植指数的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1)
复种指数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2)
2.3 在施肥中的应用
合理施肥是保障土壤肥沃、作物茁壮生长的重要农艺措施。要按照不同作物类型、不同生育时期进行按需施肥。目前,常见的主要是氮、磷、钾肥,常见的氮肥主要有尿素及各种铵态肥料,是作物合成蛋白质的主要肥源,施肥过少会导致植株叶片发黄,营养不良,农艺性状较差,但是施肥过多会直接出现“烧苗”现象,植物脱水,严重还会导致植株死亡。因此,适时、适量地进行氮肥施加,是保障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磷肥主要是促进植株根系生长,还具有一定的抗旱效果,主要是过磷酸化物,在植株根系生长及花分化时进行施肥。钾肥是提高作物抗病性的重要肥料。按照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及不同生长状态合理施肥,“对症”施肥是保障作物生长的重要农艺措施。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微量元素在作物生长发育中具有关键作用,一般情况下当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不足时,对作物进行合理喷施。
2.4 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病虫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灾害之一,具有易爆发、蔓延快、种类多等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严重的还会造成作物颗粒无收的结果,对农户收入、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稳定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大田作物中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螟、青枯病、赤霉菌病、蝗虫、稻瘟病等,种类多,并且时常局部爆发成灾。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及蔓延趋势是影响我国农业、林业、牧业及渔业综合发展的重要限制条件。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品及杀虫剂对病虫害直接进行喷洒防治,直接杀死病菌与虫害。但是随着化学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农药残留及生态环境污染在威胁作物绿色发展与人类的身体健康。随着农艺技术的逐渐深入研究,国内外都开始研究其他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并逐步研制新型生物农药,可以替代传统的化学农药,通过DNA基因结合到作物中防止受到病虫害的侵蚀,极大地改善了田间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安全可持续发展。
3 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策
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土壤类型、主要作物及耕作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种植条件及栽培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将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互结合,保证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农艺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相关的操作方法,农机技术是指为实现这些操作方法而设计的相关农业机械及其管理技术。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互结合、相互适应与相互发展,二者高效结合才能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在协调农机与农艺技术的发展中,要统一农机专家与农艺专家的认识,加快农业技术的创新速度与新式农业机械的研制,加强人才培养,更新农机与农艺技术合作理念,形成二者的有机互动。
4 结语
目前农业生产中存在农艺技术较为落后,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无法很好的进行互通融合,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农业生产综合实力的提升。未来我国应该积极推动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且与农机技术互相融合,加强相关农艺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地方区域性的农艺技术培训基地,是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本研究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艺技术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系统阐述我国农艺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构建完善的农艺技术体系,提升我国农艺技术综合性能,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我国农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适应当前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