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农业院校农机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讨
2022-08-15吴春东白海超乔春蓉刘天祥
吴春东,白海超,乔春蓉,刘天祥,张 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0 引言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首次建设性地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要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1]。与此同时,2015年以来教育部发布的系列文件及各年度工作要点也多次提到高校人才培养要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多次指出“深入实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突破口,开拓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就业从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转型,领跑国际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2-4]。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农业院校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5-7]。针对目前应用型农业院校农机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创业发展的实际要求,本文以培养农机类专业学生成为行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技术型创新创业人才为出发点,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现阶段应用型农业院校农机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相应问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系列解决方案与改革举措,通过高校学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改革提高农机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其成为行业需要的高质量创新技术研发人才。
1 现状分析
农机类专业作为应用型农业院校的典型专业,因其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强,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目前,受高校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对滞后、授课教师课程建设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不强、学生自我创新创业学习意识薄弱、实践教学环节弱化,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较弱。近年来,随着国内有关政策的积极引导,部分应用型农业院校开展了农机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部分成效,但仍存在着如下问题。
1.1 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非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技能传授[8]。目前,很多应用型农业院校虽然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授课教师本身创新创业教学理念不先进,无法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致使其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出现脱节。虽开设了农业机械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与农机类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但课程建设方面仍局限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手段,仅孤立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讲授。缺少启发式、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先进模式引入,甚至缺乏师生互动环节,无法使学生在学习农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仍停留在书本的内容,甚至不知道如何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应用,严重制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同时,由于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应届生毕业后直接选择进入到教学工作岗位中,缺乏相应的工作实践经历,从而导致其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经验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1.2 创新创业教学与专业知识融合度不足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一般作为全校性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开展,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学或教育学教师进行授课,此类教师一般具有丰富完善的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研究和方法积累,但缺乏对农机类发展前沿和专业领域的了解,创新创业理论及方法与农机专业知识内容融合度不足。此类课程理论性较强,案例教学不足,对于本科阶段学生来讲,无法自主系统有效地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应用于所学专业领域,影响其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学生一般选择此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积攒学分,被动式的学习状态无法深刻对创新创业教学环节中相关理论有所理解,出现了“轻创新创业,重专业课程”的现象。
1.3 学生自我创新创业学习意识薄弱
目前,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方面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思想意识薄弱,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缺少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虽有部分学生表现出创新创业的意愿,但因其本身农机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储备的欠缺导致对创新创业项目无从下手,对于 “挑战杯”比赛、“互联网+”比赛及“大创”项目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完全依靠指导教师的现有项目转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创作欲望和创新氛围不浓。创新创业组织或社团影响力不足,缺少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培训和指导,无法延续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学生往往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兴味索然地放弃,打消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只有部分有想法、有毅力、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农机类专业学生能够在项目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整系统的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由于学生处于大数据和网络时代,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沉迷于网络,无法合理运用好自己课余时间,严重影响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1.4 实践教学环节趋于形式化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讲,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各高校农机类专业现有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金工实习、工艺实习、工厂实习等,除此之外,学科竞赛也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金工实习、工艺实习教学内容单一,整个教学环节趋于形式化,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保证学生安全,工厂实习更趋于现场参观实习,难以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大学生学科竞赛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只有部分学生从中受益,整体上学生所学的农机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锻炼,导致其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无法提升。
2 方法策略
2.1 加强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接受能力,因此,学校要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思维的培养,定期聘请国内外相关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知名企业家、行业专家及资深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开展不同范围内的学术报告或讲座。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到科研院所或农机企业研发工作岗位上完成为期至少半年的生产实习,促使青年教师快速积累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经验,在现有师资规模的基础上培育出更多具备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教学科研型人才。此外,深化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农机创新研发领域相应技术人员作为校内兼职教师,组建一支由企业研发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创业兼职教师团队,定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进行系统性指导。在此基础上,开展工程实际应用过程中产品研发相关创新创业思维应用的系列讲座,分享企业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真真切切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为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农业院校农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保障。
2.2 借助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农机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应用型农业院校农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生产和行业发展需要,对课程重点讲授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相关农机类专业课程以农机创新开发的共性特点、农机产品研发流程的基本规律、设计过程中遵循的理论和方法等为讲授重点,不再着重介绍复杂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引入农机类行业相关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作为课程的创新拓展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适应行业产业升级对人才创新思维的需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挖掘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中优秀教学资源,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观看视频和课件的方式,完成课程内容的有效预习和复习,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平台,合理有效地应用现代化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面授教学+互联网辅助教学+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的混合式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借助视频、动画、三维结构产品及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专业知识在农机研发领域的应用。线下课堂教学中增加讨论课课时,主要形式为小组讨论型和班级研究性讨论型,从而营造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我国高科技领域农机装备创新设计的实例做为课堂教学的教学元素,通过讲解实际产品创新开发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报国热情。
2.3 发挥学科竞赛优势,提高学生“大创”项目参与度
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内学科竞赛、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和讲座类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兴趣,有效利用好课余时间。发挥创新创业组织或社团作用,专业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定期对组织或社团学生完成培训和指导工作,保持学生参加比赛或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加大创新创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宣传和奖励力度,提高比赛及项目成员的受众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比赛、挑战杯竞赛及校企合作项目等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发挥学科竞赛项目优势,将竞赛和项目内容转化为课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丰富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参加比赛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创新创业意识,将学生被动式学习转变为项目驱动创新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选择和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对复杂工程的系统视野。
2.4 构建开放型实训课程体系,利用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应用型农业院校农机类专业学生,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实践能力,是难以达到人才培养要求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环节趋于形式化的问题,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刻不容缓。高校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构建的开放创新型实训课程体系(图1),结合指导教师项目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产品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内容等开展实训课程创新设计,使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企业攻关项目进入学校,创造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新局面,为应用型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创造新局面,实现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新目标。积极探索 “3+1”“2+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企业建立应用型农机人才培养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完成顶岗实习,专业培训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并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产品创新实践中去,为行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应用型农机类人才。
图1 开放创新型实训课程体系
3 结语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全面推进实施,有效加快了我国产品创新制造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极大地支撑了我国本土创新制造行业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目前,许多企业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同时也在追求产品优化设计与创新研究,生产制造农机设备逐步推陈出新。与此同时,产品制造业也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优化升级,致使产品制造业行业对高质量农机类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对于农机类人才需求也更加迫切,这就意味着高校毕业的农机类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本文针对现阶段应用型农业院校农机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相应问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系列解决方案与改革举措,以期为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农业院校农机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进一步为农机行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创新技术型研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