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新型种子处理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简报

2022-08-15马治丰凃荣文周丹李志鹏王烨

上海农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病株药剂水稻

马治丰 凃荣文 周丹 李志鹏 王烨

(1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农村工作局,常州 213172;2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常州 213172;3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常州 213172;4常州市武进区供销合作联合社,常州 213172)

水稻种传病害包括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其防治方法单一,药剂浸种或拌种是持续防治种传病害的有效方法[1]。在水稻生产上,用咪鲜胺及其复配剂浸种防治种传病害已有多年,相关病菌已对这一药剂配方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导致防效下降[2]。由于2011—2012年水稻恶苗病呈现普遍重发生的现象,2013年市场上的水稻种子处理剂进行了全面更新,其中以25%氰烯菌酯SC防治恶苗病为主,配合施用16%咪鲜·杀螟WP防治干尖线虫病。2019—2020年由于大面积种植感病水稻品种,水稻恶苗病发生情况呈现回升趋势。经农业农村部检测,水稻恶苗病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呈发展和蔓延态势,在生产上感病水稻品种使用氰烯菌酯浸种防治恶苗病的效果较差[3-5]。为了筛选和储备防治水稻恶苗病效果优良的新型水稻种子处理药剂,2021年笔者以上年发病较重的感病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种子处理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试验药剂为12%氟啶·戊·杀螟WP(商品名为福萌,河北博嘉农业有限公司生产)、4.23%甲霜·种菌唑ME(商品名为顶苗新,爱利思达生物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62.5 g/L精甲·咯菌腈FS(商品名为亮盾,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

1.2 供试水稻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武香粳6622”,种子来自武进区前黄镇大成村益农专业合作社,为2020年秋季收获的当年发病较重的感病品种,秧田期水稻移栽前的病株率为1.8%,大田抽穗期最终病穴率为23.5%,病株率为10.5%。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处理:(1)12%氟啶·戊·杀螟WG 7 g,兑水5 kg,浸种4 kg;(2)4.23%甲霜·种菌唑ME 7 mL,兑水5 kg,浸种4 kg;(3)4.23%甲霜·种菌唑ME 7 mL,加水稀释至100 mL,包衣稻种4 kg;(4)62.5 g/L精甲·咯菌腈FS 13 mL,加水稀释至100 mL,包衣稻种4 kg;(5)空白对照(CK),不用任何药剂处理稻种。浸种时,各处理不设重复,按每667 m2大田用种量4 kg、浸种水量5 kg的比例进行浸种。处理(1)、处理(2)药剂浸种48 h,处理(3)、处理(4)用清水浸种48 h后药剂拌种;处理(5)清水浸种48 h。

1.4 试验方法

1.4.1 室内安全性试验

试验于2021年3月24日实施,各处理选取稻种50 g,恒温28 ℃下浸种48 h后,滤干水;不需拌种的处理将种子三等分作为3次重复,放在培养皿中催芽;需要拌种的处理,拌种后将稻种三等分作为3次重复,放在培养皿中催芽。催芽温度均为28 ℃。

1.4.2 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试验于2021年5月27日实施,每处理用种量为1 200 g,常温浸种48 h后,催芽2 d或拌种后催芽2 d,播种前将催芽待播的种子三等分作为3次重复,分别播种至铺好基质的机插秧盘中(秧盘规格:外径长600±5 mm、宽300±5 mm、高33 mm;内径长570±5 mm、宽280±5 mm、高27 mm),每小区播种3个秧盘,盖好营养土,硬地育秧,常规管理。播种后21 d,将秧苗人工移栽至大田,每小区面积为40 m2。

1.5 调查方法

1.5.1 室内安全性试验

在催芽7 d后,调查每个培养皿中的所有种子,以露白为标准,统计发芽和不发芽的种子数,计算不同药剂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评价各药剂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安全性。

1.5.2 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在移栽前(播种后18 d),调查各处理的秧苗数和病株数,计算秧苗期恶苗病的病株率和病株率防效;于水稻拔节孕穗初期(7月29日)、乳熟期(10月14日),分别调查大田期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情况,每小区随机平行调查2行,每行固定62穴水稻,统计病穴数和病株数,计算病穴率、病株率及其防效;于水稻成熟期,每处理随机调查10穴水稻的有效穗数,随机割取60穴,单收单脱统一晾晒,测实收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种子发芽情况的影响

由于供试水稻种子未经机械精选,是由收割机中直接获取,并晒干所得,稻谷枝粳、空瘪粒均未除净,故清水浸种的种子发芽率仅为75.5%。由表1可知,12%氟啶·戊·杀螟WG 7 g浸种与4.23%甲霜·种菌唑ME 7 mL浸种的种子发芽率均为70.2%,与清水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4.23%甲霜·种菌唑ME 7 mL拌种与62.5 g/L精甲·咯菌腈FS 13 mL拌种的种子发芽率均低于70%,且显著低于清水对照。

表1 不同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发芽率和秧苗期恶苗病防效的影响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秧苗期恶苗病防效的影响

水稻秧苗期的恶苗病一般在播种后13~15 d表现出症状。据播种后18 d调查可知,12%氟啶·戊·杀螟WG 7 g浸种与4.23%甲霜·种菌唑ME 7 mL拌种两个处理对水稻秧苗期的恶苗病防效最好,均为79.3%;其次为4.23%甲霜·种菌唑ME 7 mL浸种处理,防效为72.4%;单用62.5 g/L精甲·咯菌腈FS 13 mL拌种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不理想。详见表1。

2.3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大田期恶苗病防效的影响

恶苗病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都会发生,大田期一般有3个发病高峰,分别在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穗期,大田期恶苗病防效是评价种子处理药剂持效性的重要指标。由表2可知,各处理对拔节孕穗初期和乳熟期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均表现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12%氟啶·戊·杀螟WG 7 g浸种处理的病穴率防效和病株率防效均在80%以上,4.23%甲霜·种菌唑ME 7 mL浸种处理的病穴率防效和病株率防效次之,且好于拌种处理。单用62.5 g/L精甲·咯菌腈FS 13 mL拌种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拔节孕穗初期和乳熟期恶苗病的防效分析

2.4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在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中,恶苗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效穗数减少,且病株率越高,有效穗数越少,则产量越低。由表3可知,空白对照区的每667 m2产量为470.2 kg,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的每667 m2产量分别为653.7、637.0、610.3、567.0 kg,分别较空白对照增产39.0%、35.5%、29.8%、20.6%。空白对照区的每穴有效穗数为8.2穗,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的每穴有效穗数分别为11.2、10.9、10.3、10.2穗,分别较空白对照增产36.6%、32.9%、25.6%、24.4%。

表3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最终产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处理的安全性不仅与药剂相关,还与种子质量有关,在水稻种子自身质量不佳的情况下,药剂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风险加大。但因本试验使用的是未经筛选的上年发病最重的感病水稻品种“武香粳6622”,种子精度不够,故种子经药剂处理后其发芽率较空白对照下降5.3%~6.2%。从种子处理方式看,药剂浸种的效果要好于拌种,药剂浸种48 h,能更彻底地杀灭种子内外的病菌,持效性和保产效果更好。从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和保产效果看,12%氟啶·戊·杀螟WG 7 g的浸种效果最好,4.23%甲霜·种菌唑ME 7 mL的浸种效果次之,62.5 g/L精甲·咯菌腈FS 13 mL的拌种效果最差。另外,在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统一供种的优质“武香粳6622”稻种上使用12%氟啶·戊·杀螟WG 7 g浸种获得的每667 m2产量为685 kg,比本试验中的每667 m2产量增加31.3 kg,这进一步说明生产上选用无病优质种子的重要性。

综合来看,在水稻生产上建议使用12%氟啶·戊·杀螟WG 7 g或4.23%甲霜·种菌唑ME 7 mL浸种处理防治水稻恶苗病,但4.23%甲霜·种菌唑ME 7 mL浸种处理不能防治干尖线虫病,生产上遇到感干尖线虫病的水稻品种,建议将4.23%甲霜·种菌唑ME与杀螟丹等防治干尖线虫病的药剂混用进行防治。

猜你喜欢

病株药剂水稻
柑桔黄龙病株分布边缘效应的量化分析
防治美国白蛾的药剂试验分析
中国“水稻之父”的别样人生
西药药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疗效观察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无题
不同化学药剂与喷药时期对春蚕豆赤斑病大田预防的效果
山东省近期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