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空器维修管理系统思维及展望

2022-08-15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务分公司邱江河

人民交通 2022年9期
关键词:航空器系统化管理系统

文 / 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务分公司 邱江河

引言

航空器维修管理工作已经进入到了“维修管理系统思维”的道路上。从当前的实践来看,维修管理系统思维给航空器维修单位带来的潜在收益不可估量。维修系统思维需要维修单位设置跨部门的“维修控制部门”,协调公司各部门的维修技术资源,发挥维修单位集体的力量,解决复杂航空器维修故障,提高航空器的正点率。

维修管理系统思维及其发展现状

维修管理系统思维及其发展概述

2009年,民航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为427.1亿吨公里,2.3亿人和445.5万吨,与1978年相比,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 4%、16%和14.7%,共有民用航空运输机场166个。中国民用航空市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民用航空器维修行业的繁荣。

众所周知,航空器的维修、维护工作是关系到航空器安全运行的根本,高质量、高效率的维修,能够提高航空器的运行效率,更能给航空公司节省大量的维修成本。我国民航维修管理思维的发展及其迅速。早年经历了民航“事后维修”、“定期维护”“现场单兵维护”等维修管理理念,近几年演化出利用“维修管理系统思维”来进行航空器的维修管理工作,在该思维的指导下,维修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前几年航空器的维修管理是简单的、线性的思维。当航空器出现简单故障,由维修人员自行排故,遇到疑难故障时,部门指派技术能手进行支援,未充分发挥公司技术专家的作用。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处于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状态,航空器故障是否能够及时排除,依赖于维修人员个人的能力,缺少公司对维修人员的现场支援和技术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航空器故障已经不是单个的部件或者传感器故障,而是复杂的、综合的系统性故障。遇到此类问题时,维修人员处于“无助”的状态,很难快速排除航空器故障。

近十多年,民航维修行业逐渐进入了维修管理系统化的思维。系统思维需要维修单位各部门协调一致,严格落实各部门生产、安全责任;需要维修单位构建跨部门的“维修控制部门”,屡清各部门的职责,思考“维修控制部门”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协调公司各部门的维修资源和技术力量,有效发挥“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区别于原来维修人员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维修方式;运用系统管理的思维,将管理进行深化,充分预判维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可能发生的维修差错、事故症候和事故的原因;同时优化维修控制部门的工作流程,让维修控制部门可以依靠系统充分调动公司的资源,协助一线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工作,强化过程管控,提高航空器的维修效率,降低维修差错。

在系统思维的基础上,优化系统控制流程,深化过程管控,保证航空维修可靠性稳步提升

维修单位跨部门的“维修控制部门”在落实维修现场监控的同时,要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充分调动公司的技术资源支援维修现场的维修工作,例如:通过多方会议平台、微信等远距离沟通工具,发挥各个部门技术专家的力量,解决维修现场调动资源难和技术支援难的问题。控制部门工作流程要与故障处置的特点相结合。例如:要有故障风险评估、维修方案审核、维修过程监控、结果审核等流程以及维修结果“不达标”的纠错机制。

风险评估故障所处的风险区域,如特别严重的区域、严重的区域、一般区域,可以根据故障的严重性和发生的频次,利用风险矩阵图表计算出风险可接受的程度,量化风险,得出风险区域;维修方案审核主要根据风险评估的风险区域选择不同层级的维修部门参与故障维修方案的审核。

例如:一般故障只需要现场维修人员和维修控制部门进行评估;疑难故障需要公司技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审核维修方案的可行性。维修过程监控需要控制部门与维修现场建立充分的沟通,要确保维修人员的维修行为和过程符合“审核”过的维修方案和维修政策要求。

维修结果审核需要维修现场人员及时向维修控制部门反馈维修、测试的结果,确保维修结果符合维修方案的“预期”。维修预期“不达标”纠错机制要求在维修中若结果或者过程与维修方案预期不符合,要及时启动“纠错”机制,现场维修人员要及时将现场问题及时反馈到控制部门,由控制部门将故障风险区域进行升级,组织更多的技术专家和资源参与故障的排除中,充分调动公司整体的维修能力,发挥“组织”的力量,提高航班正点率,提升维修服务水平。

当前民航维修管理系统思维的发展脚步

凭借数字化手段,将5G与VR技术结合,促进维修管理系统思维的发展

维修系统思维解决航空器复杂故障的同时,维修控制部门协调公司技术资源进行跨部门沟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增加“讨论”时间,增加维修成本,如何在应用维修系统思维解决航空器复杂故障的同时,避免内耗、降低成本会成为维修单位探讨的重点。

随着5G、AR、VR技术的不断应用,一些维修单位结合自身的维修能力搭建了智能维修平台,利用平台进行风险评估和维修方案审核,大大降低沟通成本,提升维修管理的效能,达到资源合理化配置以及强化航班运营效率的长远目标。

构建符合维修管理的预防性维修管理程序

如果说维修管理系统思维是战略,那么预防性维修的则是战术管理。航空器维修预防也是维修管理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对航空器维修管理提出重要的挑战。

极端气象条件的发生都是可以提前预测和预警的,预期管理需要思考如何在极端气象预警的情况下,作出预防性防护措施,这就需要在灾害性气象预警时就要对气象条件进行评估,提前做好航空器维护预防措施,避免灾害性天气造成航空器严重故障发生,这就需要维修体系和维修手册方面进行系统的建设。

科技赋能,创新维修管理模式

经过几十年市场化的发展,大部分民航维修企业的管理已经向民航维修管理系统化思维转变,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科技赋能与系统化管控思维相结合,已经成为近些年管理者思考的重点。

中国民航实现十八年年空防安全零责任事故记录,证明了民航维修工作中“九字方针”、双人复核,重视资质、授权的管理模式是切实有效的,这些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航空器机龄的增加,民航维修市场的规模会呈现指数的发展,原来的管理模式是好,但是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会逐渐难以为继。

鉴于此,维修企业想到利用科技赋能,提高维修质量,减少成本支出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创新要与系统化思维相融合,要与管理需要、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维修企业利用科技创新进行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例如:利用小程序管控航空器的放行工作,避免漏放飞机;利用手机APP,进行无纸化管理,降低碳排放,加强维修单卡的管理;搭建工具设备管理、借还系统;利用5G与AR技术创建技术支援系统;这些创新的应用提高了民航维修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控精度。

但是创新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小程序存在系统不稳定,增加维修人员的负担;维修企业缺乏互联网与民航融合的创新人才,以及系统维护、管理人才;民用科技产品的硬件设备无法达到低温、严寒等维修环境的需求等,这些都是制约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内民航维修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会带动更多的企业加大软、硬件设备的研发,维修企业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将科技创新与系统化管理思维相融合,利用现有的维修市场规模将科技产品应用和落地,并不断迭代更新,才能将民航维修的管理方式与科技相结合,同时也能带动国内民航周边市场的发展,二者形成互动,良性发展。

结语

通过研究民航维修管理系统化思维的演化过程,我们看到,系统化思维的概念、策略和落地实践方法在不断更迭,系统化管理思维能够更加明确的促进民航维修的管理工作,提高维修安全水平,提升航空器运行的可靠性。随着科技赋能的加持,我国民航维修行业会逐步夯实维修管理系统,民航维修事业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航空器系统化管理系统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论航空器融资租赁出租人的违约取回权
航空器的顺风耳——机载卫星通信
火星航空器何时才能首飞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基于RFID的仓储管理系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