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渤中19-6基岩潜山储层孔隙微观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
2022-08-13齐玉民
齐玉民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2)
渤中19-6 为渤海海域近年来发现的千亿立方米深层天然气田[1-3]。钻探揭示渤中19-6发育两套深部储层,其中基岩潜山变质岩储层厚度大,横向分布范围广,全区稳定分布,为渤中19-6 主力储集层[4-5]。针对该基岩潜山的储层类型、控制因素及形成机制,已经开展了部分研究工作[5-9],但由于储层岩性复杂,内部结构次生变化大,储层方面的研究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对储层孔隙微观结构特征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制约了基岩潜山有效储层评价开发。
本文结合岩心、薄片、物性等常规实验手段,利用微米CT 扫描、背散射扫描电镜二维成像(Maps)、全岩矿物定量分析(Qemscan)和三维孔隙数字岩心建模技术,对该套潜山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孔隙发育控制因素,深化认识了渤中19-6 潜山变质岩储层发育特征和发育规律。
1 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渤中19-6 深层气田。渤中19-6 构造位于渤中凹陷西南次洼与埕北低凸起缓坡带之间的局部凹中隆,被渤中凹陷和黄河口凹陷包围(图1)。渤中19-6 构造是在太古界基底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次运动的叠加改造,被南北向的郯庐断裂和近东西向的次级断裂切割形成复杂断块[10-12](图2)。
图1 渤中19-6气田构造位置
图2 渤中19-6气田断裂分布
研究区地层由上覆新生界和下伏太古界潜山地层组成,新生界厚度可达4 500 m,包括第四系、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和孔店组。孔店组地层在研究区北部缺失,南部发育厚度400~700 m 砂砾岩地层,和太古界潜山地层一起构成研究区主力储层。
2 储层岩石学特征
根据太古界75块岩石薄片样品分析,太古界主要岩石类型为片麻岩类以及后期浅成侵入的闪长玢岩。
片麻岩类岩石成分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少量的云母,根据斜长石比例,可进一步分为二长片麻岩和斜长片麻岩。二长片麻岩在变质岩薄片鉴定中占47%,颗粒接触紧密,孔隙不发育,仅见有微裂缝,面孔率普遍小于1%,而斜长片麻岩在变质岩薄片鉴定中占48.4%。受动力变质程度影响,斜长片麻岩经历了强烈的破碎作用,岩石颗粒碎裂,普遍裂缝较为发育,大部分裂缝被泥质或者碳酸盐岩矿物充填,受碎裂变质程度影响,缝宽主要 分 布 于0.01~0.4 mm 和0.01~0.22 mm 两 个 区 间内,95%以上的缝宽均小于1 mm。
闪长玢岩在太古代岩石中占比较小,其斑晶比较粗大,常被碳酸盐类交代,基质主要由中性斜长石和少量石英微晶组成,细板条状斜长石具定向—半定向分布(图3)。岩石比较致密,裂缝发育程度较弱,并且常被碳酸盐岩充填,总体属于相对不利的潜山储层岩类。
图3 渤中19-6-D井太古界岩石类型及特征
3 储层孔隙微观特征
研究区潜山储层整体较为致密。根据太古界91 块岩心和壁心常规物性分析,太古界储层孔隙度分布在0.2%~10.9%之间,平均值为3.81%,其中,大部分储层孔隙度<5%,占比85.7%,这也导致薄片下孔隙难以详细观察。
鉴于此,本次选取了6块片麻岩类样品(气测孔隙度均小于5%)开展了微米CT 扫描和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分析,对其孔隙和裂缝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6 块样品的二维面孔率分布为1.88%~6.94%,平均3.08%,主要储集空间可划分为三种,分别为溶蚀孔、微裂缝和构造裂缝。溶蚀孔主要为不稳定矿物(主要为长石)的粒内、粒间溶蚀形成的孔隙(图4a、4b);微裂缝定义为颗粒尺度的,除一些解理缝、粒内破裂缝外,还包括沿着颗粒边缘弯曲分布的粒缘缝(图4c、4d);构造裂缝定义为尺度较大的、跨颗粒的、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破裂而形成的裂缝。统计表明,孔隙面孔率占比78%~89%,裂缝面孔率占比仅11%~22%(表1),表明孔隙是渤中19-6 构造变质岩潜山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
图4 背散射扫描电镜图像下的溶蚀孔和微裂缝
统计发现,渤中19-6变质岩潜山储层孔隙以微米级孔为主,孔隙半径主要分布区间为0.3~5 μm,比一般的致密碎屑岩储层孔隙半径还要细小,孔隙半径在约500 μm 的地方,普遍发育一个小小的峰值,推测这与沿构造裂缝溶蚀形成的较大溶孔有关。不同样品的孔隙半径略有差异,多数样品小于1 μm 孔隙占比都较高,仅C4T1 样品小于1 μm 孔隙占比为45%,大于100 μm的孔隙半径占比一般小于1%,C4T3 样品大于100 μm 的孔隙半径占比达到了8%(图5)。
图5 渤中19-6 变质岩潜山储层孔隙半径分布
储层裂缝开度在0.3~10 μm、30~100 μm、300~1 000 μm 存在多个峰值区间,表明研究区变质岩潜山储层普遍存在三个尺度的裂缝网络(图6)。C4T1相对其他样品裂缝宽度最大,其裂缝宽度主要分布区间落在30~100 μm、300~1 000 μm,其他样品裂缝宽度主要分布区间落在0.3~10 μm、30~100 μm。
图6 渤中19-6 变质岩潜山储层裂缝开度分布
4 储层孔隙结构发育控制因素
4.1 岩性对孔隙微观结构发育的影响
前人已经注意到岩石中暗色矿物含量与储层发育程度关系密切[13-15]。根据6块样品的全岩矿物定量分析(Qemscan),样品C4T1 和C4T10 脆性矿物(石英+长石)含量较高,绿泥石、伊利石和云母含量较低;其他样品脆性矿物含量(石英+长石+白云石)有所降低,绿泥石或者云母、伊利石不同程度的增加(表1、图7)。通过与孔隙、裂缝分布对比后发现,脆性矿物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大孔占比和裂缝开度,促进优质储层发育,绿泥石或者云母、伊利石含量较高,裂缝开度小,孔隙半径容易集中在1 μm 以下。因此,石英、长石含量高,绿泥石、伊利石含量低的储层段更有利于潜山储层发育。
图7 渤中19-6潜山储层全岩定量矿物分析图像
表1 渤中19-6变质岩潜山储层Qemscan和Maps主要组成分析结果表
4.2 溶蚀作用对孔隙微观结构发育的影响
变质岩潜山储层本身比较致密,必须经过后期成岩改造作用才能成为有效储层[16]。研究区溶蚀作用可能与暴露期风化溶蚀作用和深埋溶蚀作用有关。镜下主要为长石颗粒的内部和边缘溶蚀,也见到少量充填物的溶蚀,溶蚀主要沿着长石解理、粒缘缝以及构造裂缝进行,表明溶蚀作用与裂缝发育密切相关。溶蚀作用显著提高了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使变质岩潜山储层发育裂缝型、孔隙-裂缝型、裂缝-孔隙型等多种类型储层。
4.3 构造破裂作用对孔隙微观结构发育的影响
根据岩心、CT 扫描和Maps 图像观察,结合区域构造分析认为,渤中19-6 构造发育三期构造裂缝。第一期裂缝主要发育在印支期,受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影响[5,8],发育大量挤压低角度裂缝,主要发育在矿物晶体周围及内部,以充填白云石、黏土为特征,裂缝充填程度较高,裂缝开度小,有效性较差。第二期裂缝主要发育在燕山期,与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俯冲有关[5,8],郯庐断裂发生左旋走滑作用,岩石破碎作用强烈,派生出大量颗粒贯穿缝、粒缘缝等,裂缝开度主要为0.3~10 μm、30~100 μm。第三期与新近纪太平洋俯冲、郯庐断裂发生右旋走滑作用有关[5,8],裂缝主要为高角度裂缝,大部分呈半充填或开启状态,裂缝开度也较大,主要发育200~1 000 μm 开度的裂缝。在这种多期次构造运动控制下,渤中19-6 发育了不同尺度的裂缝,裂缝之间交错切割,促进溶蚀孔发育,构成了以构造裂缝、微裂缝连通溶蚀孔隙的储集网络(图8)。
图8 三维孔隙网络模型
5 结论
(1)渤中19-6变质岩潜山储层储集空间以微米级溶蚀孔隙、微裂缝和构造裂缝为主,孔隙半径较一般的致密储层还要细小,裂缝宽度存在多个尺度的峰值,表现出了复杂的孔隙微观结构特征。
(2)渤中19-6变质岩潜山储层复杂的孔隙结构主要与岩性、溶蚀作用和多期次构造破裂作用有关。脆性矿物含量高、绿泥石和伊利石含量低的变质岩储层,岩石破碎作用强,裂缝网络发达,溶蚀孔多,储层连通性强,是变质岩潜山储层优质储集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