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部凹陷茨榆坨潜山油气成藏条件

2016-01-07崔宇晶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太古界

摘 要:根据变质岩潜山风化壳与内幕不同的储层裂缝形成机制及发育模式,对潜山风化壳及内幕储层裂缝进行了系统分析,划分了潜山风化壳与潜山内幕储层裂缝发育及分布范围。首次对茨榆坨潜山分别按潜山风化壳油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进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并指出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关键词:茨榆坨潜山;太古界;油气成藏条件;储层预测;有利勘探区

0 引言

茨榆坨潜山位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北部,南起茨榆坨潜山倾没端,北至彰驿站,西以茨西断层为界与大湾超覆带相接,东以茨东断层为界与牛居—长滩生油洼陷相接,勘探面积约330km2。茨110井的钻探成功,打开了潜山勘探的新局面,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继茨110井之后相继部署一批新的探井,但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部分探井钻遇潜山深层,但钻探效果差,油气显示级别低、厚

度薄,表明茨榆坨潜山油气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因此,开展茨榆坨地区变质岩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对指导该区下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1-4]。

1 区域地质背景

茨榆坨潜山为新生代形成的断块山,基底为太古界变质岩,茨榆坨潜山顶面整体形态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经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断裂比较发育,北东走向的茨西断层和茨东断层控制了潜山的形成与演化,同时与近东西向的一系列断层相互切割。

2 油气成藏条件

2.1 烃源岩 牛居—长滩洼陷是茨榆坨潜山主要油源,沙三中、下亚段发育了半深湖—深湖的暗色泥岩沉积,是本区主力生烃层系。茨西洼陷近距离充注成藏,茨北洼陷向周边供油。

2.2 储层

2.2.1 储层特征。研究区变质岩类型包括混合花岗岩类、混合片麻岩类、酸性侵入岩类、中性侵入岩类、片麻岩类、基性侵入岩类、角闪岩类,其储集性能依次由好变差,其中基性侵入巖类、角闪岩类基本不作为储集岩。潜山北部以混合片麻岩为主,中部以片麻岩类为主,南部以混合花岗岩为主。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表明,茨榆坨潜山发育多期高角度缝、相互交切,裂缝密度大。其储集空间分成两类,一类为构造裂隙,其发育程度高、储集性能好,是潜山最主要储层类型;另一类是在构造裂隙基础上扩大的溶孔和溶缝,是潜山储层的重要补充。

2.2.2 储层预测[5]

2.2.2.1 潜山风化壳裂缝。风化壳储层以褶皱相关裂缝、断层相关裂缝为主。预测结果表明,茨榆坨潜山风化壳发育程度较高、整体呈连片状分布特征,局部出现裂缝发育低值区。裂缝发育带沿断裂分布,断裂密集区也是裂缝集中发育段。

2.2.2.2 潜山内幕裂缝。内幕储层以断层相关裂缝为主。预测结果表明,茨榆坨潜山内幕非均质性强,裂缝整体发育程度较低,储层发育受断层控制,局部较发育,呈点状分布特征,靠油源近断裂处储层裂缝发育程度高,为潜山内幕油气的汇聚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

2.3 盖层 茨榆坨潜山上覆古近系大套房身泡组玄武岩、玄武质泥岩和沙河街组泥岩,岩性致密、厚度大、分布广,封堵油气能力强,可作为太古界潜山油气藏良好盖层。

2.4 油气运移 长期活动的茨东断裂、潜山内部网状断裂及裂缝系统、区域顶盖不整合面的复合作用,形成断层、裂缝、不整合面构成的复合运移通道,成为研究区有效的油气输导体系。

2.5 圈闭及保存条件 研究区油气藏埋深一般在1800米以下,且成藏后构造活动弱,茨西断层在东营组沉积之后,构造运动减弱,处于压扭状态,圈闭稳定,因而有利于油气保存。

综上所述,研究区油源充足、储层发育、油气运移条件优越,

储、盖配置良好,圈闭稳定,保存条件好,构成了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

3 油气有利分布区

根据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结合完钻井显示情况,对茨榆坨太古界潜山分别按照潜山风化壳和潜山内幕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3.1 潜山风化壳油气藏 茨榆坨潜山风化壳油气主要来自牛居—长滩洼陷,茨北与茨西局部供油,中部与北部风化壳储层广泛发育,存在油气的长距离运移成藏,油气分布受控于烃源岩供烃能力、储层分布、圈闭形态与油气运移。分析认为,茨榆坨潜山茨北洼陷西南、茨105南块,为潜山风化壳勘探首要目标区。茨113块单斜高部位以及茨117块南侧近断层位置为有利目标区。

3.2 潜山内幕油气藏 茨榆坨潜山内幕油气藏受储层及油源条件控制,整体上北部较发育,南部发育程度低。潜山北部总体呈靠断裂近油源分布,分布较零散,靠茨东断层为主要油气聚集区,茨北及茨西洼陷周边存在局部的有利分布区。潜山南部紧邻茨西断层,靠近南端有效源岩的有利储层发育区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4 结论

①伴断裂近油源高部位是油气的最有利分布与汇聚区。

②茨榆坨潜山区域上存在风化壳与内幕不同的裂缝发育模式,风化壳储层主要发育于北部,存在局部致密区,呈连片状分布;内幕油藏主要靠近断裂发育,发育程度较低,整体呈点状零散分布。

③茨榆坨潜山风化壳油气藏在茨北洼陷西南、茨105南块,茨113块单斜高部位以及茨117块南侧近断层位置为有利目标区。潜山内幕油气藏呈靠断裂近油源分布,北部靠茨东断层、茨北及茨西洼陷周边为油气有利聚集区,南端存在一处油气有利聚集区。

参考文献:

[1]谢文彦,孟卫工,张占文,等.辽河坳陷潜山内幕多期裂缝油藏成藏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6):649-652.

[2]孟卫工,李晓光,刘宝鸿.辽河坳陷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形成主控因素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5):584-589.

[3]谢文彦,孟卫工,李晓光,等.辽河坳陷基岩油气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89-109.

[4]李晓光,刘宝鸿,蔡国钢.辽河坳陷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成因分析[J].特种油气藏,2009,16(4):1-5,12.

[5]刘汉之.茨榆坨地区变质岩潜山成藏条件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0,17(1):20-23,28.

作者简介:

崔宇晶(1984-),女,中级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现从事油气田勘探部署与科研攻关工作。

猜你喜欢

太古界
坦桑尼亚太古界卡维隆多群杂砾岩型金矿化特征及其发现意义
我国渤海再次发现亿t级油气田
我国渤海再获亿吨级油气发现
元素录井技术在渤中A区块潜山界面卡取中的应用
渤中13-2 大型整装覆盖型潜山油气田的发现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渤海海域中生界覆盖型潜山成藏认识与渤中13-2大油田发现*
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储集体发育模式
辽河油田太古界潜山储层的录井评价方法
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油气成藏及有利勘探区
埕岛油田埕北古7块太古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