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平板班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2022-08-13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830054祝可一
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830054) 祝可一
1 项目概述
2020年9月,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四中网校合作进行智慧平板班试点工作,一期在中学起始年级建设13个班级。2021年我校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与策略研究。截至2021年年底,学校74个中学教学班,有23个班成为了智慧平板班,占比达31%。班级学生由2020年度的532人增加至2021年度的1154人,增幅达到116%。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选择智慧平板班,这是对我校扎实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实践工作的肯定和认可。
2 合作形式
2.1 优化组织,协调推进课题研究
随着我校智慧平板班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和家长对办学质量有更高期望,参与教学的教师期待阶段性成果,自治区和市两级教研机构对此也有更多的关注。为更加有力推进智慧平板班项目,同时使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我校与北京四中网校驻校机构都优化了组织结构,协调推进项目实施与课题研究。
2.1.1 我校成立智慧平板班项目领导小组
我校智慧平板班项目领导小组同时也是中央电化教育馆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策略研究”的实施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高中和初中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教科室、高中教务处、初中教务处的主任、副主任任成员。由教科室负责项目日常工作。
教科室本年度共组织11次项目例会,在例会上主要进行理论研讨、经验分享、技术培训和评价反馈等。
2.1.2 北京四中网校加强驻校师资力量
北京四中网校驻校工作由新疆分校分管教学教研副校长负责,技术部主任和教研主任长期驻校。北京四中网校常驻我校的教研人员4人,技术人员6人。教研人员全部是高级教师,都有公办学校教研工作经验。技术人员基本能做到跟班随堂保障,及时解决教师和学生在设备使用上的问题。
2.1.3 校企双方加强协作交流
(1)我校教科室与北京四中网校驻校团队每周进行一次例会。
(2)我校为北京四中网校驻校团队提供了固定办公的场所。
(3)我校与北京四中网校联合每周出一期工作简报,截至目前已出简报47期。每期简报包含智慧平板班课堂教学情况、教研活动、设备运行情况和下周重点工作。
2.2 丰富培训,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本年度对智慧平板班教师进行了理念类、学科类和考察类三类培训。
2.2.1 理念类培训
依托北京四中网校优质教研资源开展的理念类培训主要包括:湖南思源实验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分享学校智慧平板班建设经验、北京四中网校教研中心有关教师主讲“基于智慧课堂的有效合作学习探讨”,北京四中西宁分校教师主讲“利用网校平台布置假期作业”以及北京四中网校新疆分校驻校技术教师对智慧平板班教师一对一的平台应用培训。
这些培训贴近教师教学的具体需求,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很高。通过这些培训,更新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频次高、形式多、参与广的学生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2.2.2 学科类培训
学科类培训的载体是公开课。智慧平板班教师的公开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实践的风采展示。课前教师确定课题,完成个人初备和备课组集体备课后,北京四中网校的驻校教研教师会联系全国各地一线教学名师进行线上磨课,并邀请自治区教科院、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的教研员进班听课,课后评课。一线教学名师和教研员的指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全年公开课节次为94节,其中被评为优质课的有22节。邀请教学一线名师磨课102人次,邀请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教研员16人次。
2.2.3 考察类培训
北京四中网校在全国各地有大批合作学校,其中不乏管理理念新、办学质量高的学校。北京四中网校驻校团队今年先后拟组织我校教师到天津、太原、西安和青海等地参观考察和现场赛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际成行只有天津。
2.3 过程评价,建立价值导向体系
智慧平板班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本年度试行了教师使用北京四中网校平台的过程性积分评价制度,具体见表1。
表1 智慧平板班教师使用平台过程性积分
过程性评价是教师工作的导向,也是对教师工作的客观评价。过程性评价表每周公布一次,每学期进行一次汇总。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在绩效工资中予以兑现。
分析2021年2月至6月高一年级智慧平板班教师的积分,可发现如下特点:
(1)课前教师浏览资源多,下载资源少,上传资源多。说明教师能广泛浏览各类资源,并结合学情和教情进行原创或整合。
(2)课上使用平板的次数存在一定的不均衡。不均衡表现在学科之间不均衡,数学、英语教师使
用平板上课次数较多。同一学科不同教师也存在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与教师年龄和职称不直接相关。
(3)课后使用平板提交作业频率较低,教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还是以纸质为主。平板作业的形式单一,个性化作业、答题卡、讨论等功能都有待优化。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不喜欢用平板提交作业,主要是因为选购的平板手写输入灵敏度不佳。
(4)总积分差距较为明显,最后一名教师的积分是第一名教师积分的19.7 %。后五名平均分是前五名平均分的34.0%。
对该时间段其他智慧平板班教师过程性积分进行分析,存在类似情况。
2.4 增强交流,形成区域辐射影响
2.4.1 入选中央电化教育馆在线教育应用创新典型案例
基于智慧平板班建设成果和中央电化教育馆课题申报要求,我校于2021年3月提交的“学科与技术深度融合 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项目入选中央电化教育馆在线教育应用创新典型案例,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入选案例。
2.4.2 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学校来校参观交流
2021年我校接待了墨玉县和阿拉尔市教育局组织的交流团队,还接待了多所兄弟学校来校交流。计划2022年霍尔果斯苏港高级中学将安排20名学科教师在智慧平板班跟岗学习。
2.4.3 对外讲座交流
2020年多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介绍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刘建众老师在自治区教科院组织的“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中承担了高中物理学科“圆周运动中常见的临界问题”说课工作。祝可一老师为吐鲁番地区中学化学教师进行了题为“‘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高中化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基于我校智慧平板班”的讲座。
3 存在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学生评价体系构建、教师教学成果转化、学生的准入和退出机制3个方面。
3.1 未构建面向智慧平板班学生的评价体系
2021年我校致力于构建较为完善的面向智慧平板班教师的过程性评价体系。面向学生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全构建。其主要原因包括:
(1)数据量过大。学生群体人数多,日常产生数据数量大且类型多,用Excel表格处理困难大,需要北京四中网校研发相应功能。
(2)数据采集不全面。学生的学习未全在智慧平板系统中进行,平台现有数据不能客观、精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
(3)评价权威性不足。学生评价从方法角度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评价主体角度分为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目前由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第三方组织的终结性评价更具有权威,更受社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与认可。教师和学生作出的过程性评价权威性不足,社会认可度不够。
3.2 智慧平板班教师的教学成果转化质量有待提升
我校智慧平板班教师的教学成果转化存在数量多质量不高的情况。截至2022年初,省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论文2篇,市级以上立项课题1项。其主要原因包括:
(1)成果转化意识不强。2021年智慧平板班教师完成了数目可观的优质公开课。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公开课是最常见的实践成果,也是能全面反映教师专业水平的形式。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将公开课转化为论文、课题的意识,也存在理论提升能力欠缺的现状,导致成果换化质量不高。
(2)教师专业发展呈现自由状态。课题组对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关注不够,没有及时引导和帮助教师进行成果转化。课题组为教师申报课题、发表论文搭建平台不够,疫情导致现场课等比赛项目大幅减少也是客观原因。
3.3 未构建智慧平板班学生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2019年建立智慧平板班时,主要考虑选聘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目前智慧平板班是在高中和初中起始年级由家长和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学校不做任何形式的筛选。从实践情况来看,有极个别学生一进入就表现明显不适应,经过一学期甚至一年的跟班学习都未能有明显改善。
4 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解决思路如下:
4.1 健全评价制度
(1)完善现有智慧平板班教师过程性评价体系。使其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客观评价教师工作,为教师的考核和奖励提供参考。
(2)建立智慧平板班学生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学习环境。
(3)试行智慧平板班学生的评价体系。利用北京四中网校平台采集的数据为评价服务。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关注基于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
4.2 丰富课例成果
(1)精心打造优质课例。以课堂教学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重点放在实施新教材的高一年级,每门学科打造2节精品课例。课例着力体现智慧平板班在学习方式变革和课堂教学效益提升上的优势。
(2)实施成果转化工程。教科室牵头负责实施成果转化工程。梳理和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策略,并将该策略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实践。从而促成一批基于学科特色的教科研成果。
4.3 实现区域带动
(1)参加各级业务比赛。鼓励教师参加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的教师业务比赛,在比赛中展现我校课题研究成果。
(2)参与各类教师培训。在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中,承担讲座的我校教师,要和培训教师一道分享我校课题研究的实践案例和理论成果。
(3)举办研讨交流会议。利用北京四中网校平台,召开一次线上线下混合式研讨交流会。借助研讨交流会,做好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