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生产趋势:基于网络数据的分析*

2022-08-12纪东东高娜

艺术百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题材现实攻坚

纪东东,高娜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国电视剧产业进入良好的发展时期,投资主体日益多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特别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对于真善美的传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对于社会大众道德情操的陶冶,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这一阶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烛照、经验借鉴以及思维径向,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成为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精品之作是当前研究要义。

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密集颁布“限古令”“限集令”等系列整治和规范电视剧产业的政策出台,以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生产为抓手,推动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确立,原本就居于主流、被市场肯定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领下成为未来电视剧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新发展阶段,科技进步、生活富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寻找新的创作视角?如何在寻求主旋律的审美化上拓展现实主义的表现领域?这需要我们对现实题材电视剧精品的创作生产经验进行剖析,把握未来创作生产的新趋势。

二、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

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推陈出新,表达内容不断拓宽,角度探索不断创新,题材深度不断拓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占据着电视剧播出的半壁江山。因此,通过梳理研究成果,综述与评析其中关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研究,以明确目前学界对现实题材电视剧侧重的研究方向和重视程度。同时,详细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综述

自电视剧诞生之日起,现实题材作品一直是大众喜爱的艺术样式,它们植根中华大地、立足人民群众需求、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成为社会变迁和思潮的戏剧化展现方式。从我国第一部宣传党中央“忆苦思甜”精神的《一口菜饼子》(1958),到20世纪90年代初展望幸福新生活的《渴望》(1990),到21世纪以来展现家长里短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2000),讲述青年人现实生活的《奋斗》(2007)、《裸婚时代》(2011),思索两性婚姻的《金婚》(2007)、《父母爱情》(2014),再到“十三五”以来的行业剧《急诊科医生》(2017)、《决胜法庭》(2020),都市情感剧《欢乐颂》(2016、2017)、《都挺好》(2019),献礼剧《光荣时代》(2019)、《外交风云》(2019),以及响应时代的脱贫攻坚剧《最美的乡村》《绿水青山带笑颜》(2020),等等。时至今日,现实题材电视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现了一批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各题材中占比最大并逐年攀升(见图1)。针对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学界大多以某一亚类型或某一部作品为考察对象加以分析。尹鸿(2007)分析了现实题材电视剧热播趋势,认为现实题材剧热播的基础是其“现实性”和不断提升的艺术品质。[1]61随着电视剧创作水平及品质的不断提高,尹鸿、杨慧在年度电视剧备忘中多次对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都市情感剧取得的进步和发生的重大转变给予肯定,都市情感剧从苦情戏转向了温情戏,并聚焦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关系。胡智锋、杨宾(2018)对现实题材作品《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进行了肯定,认为创作者开始关注当下的生活现实,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这对于社会价值的引导和电视艺术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2]14-16张智华、段文婷(2020)以都市职业剧《安家》为例,认为其为职业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艺术创作思路。[3]8-10+25总之,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对现实生活的广度、深度与锐度上的开掘方面都有较大进步,剧情设置、人物塑造、主题意蕴更加接地气,更加契合时代精神。

图1 “十三五”期间现实题材电视剧数量占比柱状图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数据整理

尽管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戴清(2017)将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症结归结为两点:“艺术真实局部缺失”“精神格局狭小,审美品格单一。”[4]169-175学者尹鸿在多篇文章中表示,“当下的现实题材剧对现实的关注多停留在社会生活的表层,很少展现弱势群体及边缘群体的生活困境,并且在大多数都市情感剧中呈现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泛情感化趋势”。

现实题材电视剧是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支柱,研究者从不同层面阐述了现实题材剧的创作取向。戴清、陈萌(2020)从网文改编的角度提出要坚持发现更多的优质IP,提高改编水平,超越“悬浮感”与“套路化”的创作理念。[5]138-148+160同时,戴清(2019)在分析《都挺好》的艺术成绩与创作症结时,提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塑造有生活真实感的人物形象,并且这种真实感要经得起成年人现实感的考量。[6]112-120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以往故事文本的问题分析或精神反思、创作取向的提出等。从宏观上,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建构对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发展的认知。但是,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历史节点,缺少基于网络数据分析现实题材电视剧文化表征的成果。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和陌生化理论为支撑,探讨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当代价值,并以“十三五”时期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为例,揭示与评析网络数据中的文化表征,进而提出新发展阶段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趋向。

(二)研究方法

艾尔·巴比认为,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文献回顾开始的,文献研究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本文在对大量相关文献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并且谋篇布局。从文献中可以发现,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以往故事文本的问题分析或精神反思、创作取向的提出上,缺少基于网络数据对现实题材电视剧进行研究的成果,因此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此外,内容分析法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方法,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研究现有的或存在一定时期的文本。[7]8本文以近几年播出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通过编写Python程序爬取豆瓣、知乎、B站等评论数据或文本,分析这些网络数据的文化表征,在坚持文艺创作精神的前提下,捕捉引发消费热点的创作取向,并引用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将理论分析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推断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趋势,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生产更多的电视剧精品做有益探索。

三、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当代价值

(一)文化产业属性确立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当代社会价值

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其社会属性是其经济属性的前提和灵魂,是文化产品质量和生命的关键。文化产业意识形态特征赋予文化产业对文化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利益格局进行重新分配的力量,不单纯是休闲、消遣和娱乐,而应该具有健康、科学、进步、丰富的文化内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文化产业属性决定了它的当代社会价值,应该以健康、科学、进步、丰富的内容反映现实、引导现实。[8]5-13

电视剧产业是当今中国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受众众多的文化娱乐业,在文化产业格局中占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现实题材始终是中国电视剧的主流创作题材和中心写作内容,占据电视剧产业的半壁江山,特别是近年来,贴近现实、制作精良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聚焦小人物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在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绿水青山带笑颜》《最美的乡村》《一个都不能少》等一批扶贫剧脱颖而出,塑造了大量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和扶贫干部;建党100周年之际,电视剧《山海情》《功勋》等更是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使命担当,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彰显了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社会价值。

(二)艺术属性确立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当代审美价值

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兼容戏剧、文学、音乐、表演等艺术元素,这使得现实题材电视剧逐渐显现出符合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进而建构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当代审美意义与价值。从接受美学理论和陌生化理论视角出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审美意义与价值能够更好地被理解。

接受美学理论源自20世纪60年代末,是指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在于读者的阅读,强调读者参与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姚斯也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期待视野”:指文学内容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现象。以这一理论观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我们会发现接受美学理论不仅支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生产,还影响受众的接受程度。换言之,创作者针对目标受众的期待视野和接受心理进行艺术创作,受众通过观看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评论,将自身对这部作品的感受体验反馈给创作者,电视作品与受众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现实题材电视剧叙事的时间流与现实生活具有一致性,其创作的内容更贴近群众生活和时代发展,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及社会热点话题,具有明显的主旋律性,无论是严肃宏大的军事题材,还是日常家庭伦理题材,都能够立足接受主体,想受众之所想,激发其观看热情。同时,现实题材电视剧再现生活真实,与宫斗、穿越剧相比,既破旧立新,又留有余地,能够使受众产生审美愉悦,提升受众的审美趣味,进而转化为一种新的观赏经验,融入其思维定向或先验结构之中,满足并拓展受众的期待视野。“十三五”期间获得飞天奖、金鹰奖以及年度选集中的现实题材剧占比超过50%(见表1和表2),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契合甚至超越受众的期待视野。

表1 “十三五”期间获得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的28部现实题材作品一览表

注:“十三五”期间获得“中国电视剧年度选集”的作品共107部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年度选集及其电视剧电子政务平台综合整理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理论的核心在于艺术以复杂化的形式手法唤回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9]6在电视剧创作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就是通过交叉融合的模式打破受众的思维定式,给人们带来新奇的体验,使常见的题材在受众心中形成一种崭新面貌和理解空间。近几年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不再局限于情感、职业、校园、家庭、农村等某一单一或传统的类型,而是从艺术的“陌生化”视角着手,在选题、题材上力戒审美疲劳,呈现出了许多“情感+职业”“爱情+竞技”“家庭+教育”“脱贫攻坚题材”等“新”现实题材剧,如《离婚律师》《冰糖炖雪梨》《小欢喜》《最美的乡村》等作品。从陌生化理论的角度看,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能够将受众熟悉的对象进行变形和异化,传递出新鲜的感受,实现令观众惊愕的艺术效果。因此,从接受美学理论和陌生化理论的角度探讨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审美价值,将有利于更好地明确现实题材剧的使命与价值所在,从而打造立于当代、传于后世的扛鼎之作。

四、“十三五”期间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网络数据的文化表征

现实题材电视剧聚焦时代的发展变化,展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变迁史。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开始由原来的观看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基于此,本文通过编写Python程序爬取豆瓣、知乎、哔哩哔哩等网站数据以及相关网络数据,从受众和政策导向角度分析“十三五”期间情感类、职业类、脱贫攻坚类等重点现实题材作品网络数据所蕴含的文化表征,以期为新发展阶段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思路指导。

(一)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存在“伪现实”倾向

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我国电视剧产业的繁荣与受众的社会认同密不可分。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人具有生物人和社会人的属性,所以人有情感的需要,社会人的属性赋予了他们审视自己和他人以及群体的能力。”受众作为一个个体,对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伪现实”倾向产生了消极情感,进行了负面评价。从爬虫数据来看,“十三五”期间的“伪现实”倾向主要存在于情感类、职业类等现实题材子类型剧集中,导致“悬浮剧”的出现。

首先,人物塑造“脸谱化”,这尤其表现在青春校园题材剧和职业剧中。青春校园题材剧中的学霸形象总是羞涩谨讷、长相普通、家庭中或有难言之隐,如:《小欢喜》中失去母亲、跟随小姨学习生活的林磊儿,父母离婚、母亲“全包围式”关切致使其出现心理问题的乔英子;《少年派》中隐忍父母婚姻问题的钱三一。同时,青春校园题材剧中的叛逆少年形象固化,一直以来叛逆少年的形象总是家庭条件优越、与父母“对着干”,经历家庭的重大变故后才开始成长、成熟,如:《小欢喜》中从小缺失父母关爱的季杨扬,重回父母身边后无所适从,得知母亲患病后才开始理解父母的难处;《少年派》中的江天昊,遭遇家庭破产后才逐渐成长。此外,人物形象的“脸谱化”也体现在职业剧中,如《精英律师》,对于律师职业的塑造是通过女主戴曦熟练背诵法律条文呈现的,一旦需要体现女主光环时,就开始背法律条文,容易使观众形成错误的职业观,不利于价值引导。

其次,剧情设置模式化。近几年的一些职场剧不仅没有体现对社会的真切观照,还呈现出剧情同质化的倾向。在职场剧中,本应聚焦职场生活,却占用大量篇幅表现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普遍呈现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剧情模式,并且剧中职业呈现的专业性与现实存在偏差。比如《离婚律师》中,从豆瓣爬虫结果来看,在“前30词频”中出现了“狗血”“法盲”等关键词(见图2),并有受众评论道:“法律还能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中国的荧幕上,中国社会的法制建设真是任重而道远”,“具有大无畏精神的法盲编剧”,“这是一部披着律政外衣的爱情喜剧”,等等。剧情难以体现角色自身的职场专业性。

图2 《离婚律师》豆瓣评论中爬取的“前30词频”关键词数据来源:根据豆瓣爬虫数据整理

此外,场景建构不具代表性。通过对青春校园题材剧《小欢喜》的豆瓣评论数据爬虫分析,发现有受众评论道:“很假,充斥着官本位思想,全是有钱人的生活罢了”,“又是打着现实题材的悬浮剧,主角个个非富即贵”,“与现实生活脱节严重,能找到认同感的,估计是富孩子们吧”。绝大多数受众关注的是平常百姓家庭背景下的备考生活与成长烦恼。[10]56-61但是《小欢喜》呈现的高考生活并非在竞争压力巨大的河南、山东等省份,而是发生在具有地域优势、条件优越的北京。对于受众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生活在北京之外的平民百姓,电视剧展现的“欢喜”并不是普罗大众的欢喜,这种不切合多数受众实际生活的场景建构,使其难以移情于场景之中。

(二)受众自主意识及“她意识”的觉醒

虽然受众对剧中人物的认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与影视创作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达成“合意”,但是加入自主意识的客观性质疑和批判更能加强受众原有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从爬虫结果来看,受众对“十三五”期间现实题材电视剧评价中的自主意识尤为突出。如《我的前半生》中,有“不管是什么样的情节发展、什么样的两情相悦、什么样的理由,跟自己闺蜜的男朋友在一起,就是不能原谅”“这剧情我服,三观都歪哪儿去了?”等受众评论,并通过这些评论生成词云(见图3),其中“看不惯”这一关键词表达了受众内心的抵抗,受众具备了自主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通过各种媒介、各种渠道去反抗这种错误的爱情关系和扭曲的三观。

图3 《我的前半生》词云图

女性角色作为中国电视荧屏中塑造的重要形象,在近几年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出现了重要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角色仍然是男性潜意识里的“他者”,受到父权性别秩序的牵制。而在“十三五”期间,随着“她意识”的觉醒,女性长久以来处于男性“凝视”之下的不对等关系被消解,女性实现从“他者凝视”到主动“凝视他者”的身份转变。在家庭中,摆脱了温柔贤惠、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传统女性形象;在职场中,不再是事业家庭不能两全,需要男性引导的女性形象。如《都挺好》中的苏明玉恩怨分明不圣母、聪明独立有主见,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不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成为成功的职业女性。同样地,《安家》中的房似锦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有一位“吸血鬼”似的母亲,但她为了改变命运,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房地产从业者。再如,《三十而已》中的顾佳、王漫妮、钟晓芹,她们呈现了当代社会女性形象,受众认为这是一部“女性定制剧”,鼓励女性靠自我奋斗,她们不仅要展现母性光辉,更要活出自我。从爬虫数据生成的词云来看,以上三部现实题材剧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她意识”的觉醒(见图4-图6),女性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具有同男性平等的话语权,她们像男性一样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11]90-94

图4 《都挺好》词云图

图5 《安家》词云图

图6 《三十而已》词云图

(三)回应时代关切之“新”现实题材的开拓

现实题材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整体而言都记录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足音,书写了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展现了社会嬗变中的国人精神、情感和命运,赢得了属于自身和电视剧史的辉煌与荣光。[12]41-46从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以及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脱贫攻坚题材剧在“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成为荧屏上的一个视听热点。脱贫问题一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剧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新旧交锋中身心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13]不同,其呼应着当今的“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主题。

2020年3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做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级电视台特别是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加大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购买、排播力度”,并部署了22部脱贫攻坚重点剧目,部分剧目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见表3)。《最美的乡村》《一个都不能少》《花繁叶茂》《枫叶红了》《金色索玛花》每集平均收视率均超过1%。《最美的乡村》展现青年共产党人如何扶贫,《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生态文明建设,《花繁叶茂》中第一书记引领产业扶贫,《枫叶红了》呈现如何决胜脱贫攻坚,《金色索玛花》提供了实现“精准扶贫”的具体思路。此外,2021年初取得热烈反响的脱贫攻坚剧《山海情》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缩影,豆瓣评分高达9.4分,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良好开局。这些高收视与好口碑的背后,是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贴近乡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体生活、贴近大众认知,呈现了“不是在演生活,而这就是生活”的即视感。

表3 部分脱贫攻坚重点剧目及收视率

五、新发展阶段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趋势与策略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作品数量急剧增多,频频“出圈”爆款作品。本文从网络数据背后看到了女性题材剧“一针见血”地抨击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展露了逐渐觉醒的“她意识”。但一片繁荣景象背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还存在“伪现实”倾向等问题。新发展阶段,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始终要以人民为主角,以贴近生活为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在新时代寻求更真实、更本质、更艺术的书写内容和表达方式。

(一)扎根人民——深掘生活现实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最大的特色与魅力在于真实地对现实生活进行凝练的艺术表达。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深掘生活现实、刻画典型人物、真实反映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杜绝“布景假大空”“人物非群像、缺乏共鸣感”等“伪现实主义”的诟病。以青春校园题材剧为例,学生是这类题材剧中的参与者,在创作中如果浅尝辄止或用力过猛,主角人设过于高大上或过于个性化,必然表现不出学生时代的真实状态,甚至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创作中,首先要搭建强真实感的场景,尤其是以高考话题贯穿剧情时,不应将视线聚焦于家境优越的家庭和孩子,而是真正以平民视角讲述普通家庭的备考生活,使整个大的场景设置具有代表性。其次,编剧要深入实际,体味人间的酸甜苦辣,使剧情设置紧贴现实生活。如在青春校园题材剧的创作中,不能一味地展现校园生活的精彩方面,编剧、导演及演员要事先体验校园生活,要足够了解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实现生活现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进而使现实题材电视剧达到“去伪存真、求善求美”的效果。

(二)受众本位——提升女性形象

近年来,随着女性的经济独立和商品经济市场化细分的不断发展,女性已经成为新时代消费的引导性力量,从QuestMobile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来看,女性用户线上中高消费(200~1000元)能力不断提升,[14]“她经济”持续释放价值空间。当代女性拥有了独立的思想、人格以及经济来源,“她意识”逐渐强化,因而符合女性群体心理需求的“她题材”作品呈现出蓄力井喷的态势。“十三五”期间,以女性价值、女性视角为叙事主体的都市题材剧,回应了女性受众群体的心理诉求,赋予女性更深刻的独立意识与个性。如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安家》中的房似锦以及《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都是由家庭中的弱者逐步蜕变、成长为职场女精英。再如2020年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二十不惑》,描述了女性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情感与心路历程,展现了她们面临的人生难题与情感困惑,以及女性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从而引发女性受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在新发展阶段的开局之年,国家广电总局在重大题材项目库征集活动中也特别强调要“聚焦现实生活选题,聚焦女性题材”。随着一部部“她剧集”的成功,新发展阶段女性题材剧的创作将成为下一个影视热点,电视荧屏将开启“她时代”。由此,新女性题材剧的创作要打破“女强人型”的固有模式,抓住时代变化的新特点,塑造多元的女性形象,使其作为一种替代性符号来满足女性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从而提升女性整体形象与社会地位。

(三)回应时代——诉说扶贫故事

在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现实题材电视剧,特别是脱贫攻坚题材剧的创作积极回应时代关切,涌现了多部返乡创业、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彰显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对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八年的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样的胜利和壮举具有时代意义,但这并不代表新发展阶段国家和社会对农村发展的关注会有所减少,电视作品对乡村的观照就会减少。唱响时代主旋律,是脱贫攻坚题材剧的“剧魂”所在,也是实现电视剧自身艺术责任与时代担当的使命所在。2021年1月热播的《山海情》充分证明新时代也是脱贫攻坚剧创作的“大时代”,人民群众对脱贫攻坚作品的热切期许不会减少。在新发展阶段,创作者仍要秉持用生动的人物、故事、情节、细节,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挖掘的创作理念,讲好脱贫攻坚故事。首先,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实践的艺术表现应提升站位格局,不仅将目光聚焦于村级扶贫,还应尝试讲述乡县或市级的整体扶贫故事,在地域上,应重点关注宁夏、青海等西北地区的扶贫大省。其次,要跳脱“精准扶贫”“消除绝对贫困”的创作思路,这是重点,但不是农村发展的全部,应着重描绘农村贫富分化、城乡贫富分化的问题,并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以缩小贫富差距,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此外,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深化,最终要反映到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性格上,所以要塑造典型扶贫干部形象、典型新农民形象,以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艺术回应。

六、结语

现实题材电视剧记录了时代的发展,优秀作品带领观众见证了人的思想意识的提升以及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胜利。在新发展阶段的开局之年、建党百年以及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本文意在阐释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当代价值,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表征,紧抓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艺术属性,期冀其创作彰显独特的审美风范和共情价值,推动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建构和美学建构,进而促进新发展阶段我国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题材现实攻坚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漫画:现实背后(下)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