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图谱

2022-08-12李中国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精准理论研究

赵 薇,李中国

(1.曲阜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2.临沂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贫困问题既是历史性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2015年,习近平在世界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五个一批”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其中,教育扶贫是“五个一批”中的重要一环。“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①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老区建设》2015年第19期。,教育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习近平围绕教育扶贫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新时代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理论体系,为我国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南。在国家政策与反贫事业的不断推动下,有关这一重要论述的研究备受学者关注。为全面了解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的发展动向,运用Citespace 和Vosviewer 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客观呈现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的现状以及热点主题,以期为我国脱贫攻坚的理论研究以及扶贫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数据

为保证文献搜集的准确性,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检索来源,设置高级检索主题词为“习近平”“教育扶贫”,时间不限。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一一筛选,最终分别以Refworks、Endnote 格式导出有效文献69 篇,建立本研究所需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 是最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该软件能够探测相关研究领域演化路径及其知识拐点,有助于把握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①参见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2期。。Vosviewer 同样作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有助于分析研究概况、热点问题等②参见高凯:《文献计量分析软件Vosviewer的应用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年第12期。。

Citespace与Vosviewer各有优势,前者用来绘制作者、机构网络合作图谱,后者由于其在关键词共线聚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将用来绘制这一重要论述研究的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本文力图从发文量、作者合作、机构合作、载文期刊、研究热点等维度绘制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图谱,把握其研究概况以及热点主题,并进一步指明研究深化方向。

二、研究维度与内容

(一)文献计量

发文量的曲线波动折射出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向。从检索情况来看,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最早发表于2015 年,年发文量整体呈波浪上升态势,如图1所示。

图1 习近平教育扶贫研究的年发文量统计图

其中,2015-2017年发文量均未超过10篇,发展较为缓慢;2018 年以后发文量明显增长,虽局部有所起伏,但整体保持上升态势;2021年发文量达到18篇,为历年之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6 年《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2018年《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直接推动研究年发文量迎来两个小高峰。可知,从2019年开始,发文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意味着这一重要论述的研究愈加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检索时间为2022年4月2日,因此,2022年检索的数据并不完整。

(二)作者合作

运行Citespace 软件,选择“作者(Author)”为节点,设置相应的阈值(Threshold),得到节点数为93,连线数为27,网络密度为0.0063的习近平教育扶贫研究作者可视化图谱,如图2所示。

图2 习近平教育扶贫研究作者可视化图谱

图中节点的大小以及节点间的连线代表该作者的发文数量以及合作关系。根据图谱可知,各作者的节点不大,其中吕腾飞的发文量最高,仅为2 篇,说明这一重要论述的研究作者的成果普遍不高,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特征。另外,各作者之间的连线零散稀疏,除了部分研究者进行了合作发文,多数为独立研究。总体而言,这一重要论述的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为促进这一重要论述研究的深入发展,亟待形成相关的学术研究团体及合作共同体。

(三)机构合作

运行Citespace 软件,选择“机构(Insti‐tute)”为节点,设置相应的阈值(Thresh‐old),得到节点数为51,连线数为7,网络密度为0.0055的习近平教育扶贫研究机构可视化图谱,如图3所示。

图3 习近平教育扶贫研究机构可视化图谱

根据图谱可知,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文量排在首位,共发文3 篇;其次是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文2 篇。由此可见,该领域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师范类高校的二级学院,如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湘潭大学商学院等。另外,从图谱中的连线情况可知,各研究机构之间连线较少,缺乏合作,说明这一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学术合作网络体系,不利于研究的深化发展。

(四)文献来源

载文期刊的整体质量高低能够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利用SATI 文献统计工具对69篇检索文献进行分析,共得到44 个载文期刊。其中,载文量排在首位的是《广西社会科学》,共载文3篇,约占发文总量的4%;载文量排第二位的期刊是《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改革与开放》,均载文2 篇,约占发文总量的8%;载文量仅为1篇的期刊高达91%,如《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兵团党校学报》等期刊。可见,这一重要论述的研究文章主要分布在教育类、政治类以及综合类期刊。通过进一步分析,虽然载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均为核心期刊(《广西社会科学》《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但是普通期刊载文量高达发文总量的72%,意味着该领域核心期刊的引领作用有待提升。

(五)主题呈现

利用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能够把握各关键词之间的网络关系。运行Vosviewer 软件,设置相应的阈值,得到节点数为127,连线数为348 的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如图4 所示。节点的圆圈越大意味着该节点在网络图谱中越重要。由图谱可知,“习近平”“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等关键词在网络图谱中较为突出。为做进一步分析,运用Citespace软件,导出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如表1 所示。值得说明的是,因检索主题词的设置,“习近平”“教育扶贫”的频数和中心度自然位列第一、第二。

表1 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图4 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

结合图表,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认为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热点主题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

1.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要建立在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在批判性继承中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正是在汲取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之上,以自身扶贫经验为依据,并以现实为根基逐渐孕育而成的科学理论,诸多学者分别从理论溯源、实践基础、现实立足点等方面对这一科学理论的形成展开论述。

(1)理论溯源: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历届领导人反贫思想的价值融合

探索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的理论溯源,有助于把握其教育扶贫思想的形成脉络与丰富内涵。学术界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及我国历届领导人的反贫理念为这一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有学者着重围绕马克思主义学说来研究。如朱引平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更为我国扶贫工作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指导①参见朱引平:《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初探》,《时代报告》2019年第6期。。郭红军、刘佳琪认为,马克思和列宁的反贫思想为习近平扶贫方法的形成提供了根本理论来源②参见郭红军,刘佳琪:《习近平的扶贫方法探论》,《科学社会主义》2021年第1期。。茹梦丹认为,习近平在领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结合新时代新实践,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注入新活力③参见茹梦丹:《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探究》,《榆林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有学者着重围绕中国共产党人扶贫方略来研究。如李正元认为,中国近百年的奋斗发展史实际上是党领导人民反贫困的历史,毛泽东是教育反贫的早期实践者,其领导的延安大生产运动是反贫困的典型;邓小平同样强调教育扶贫,注重智力与经济的共同发展;江泽民提出教育扶贫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条件;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成为教育扶贫的基础和中心④参见李正元:《习近平教育扶贫论述的生成基础及其丰富内涵》,《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总之,这一重要论述正是在共产党人教育扶贫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新要求形成的重要论断,彰显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历届领导人扶贫理念的延续与扩展。

(2)实践基础:对习近平扶贫经验以及党的教育扶贫实践的精准提炼

把握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是研究的重要起点。这一重要论述的形成离不开习近平自身的扶贫经验总结以及对党的教育扶贫历程的精准提炼。有学者聚焦于习近平的早期阅历。如李璐等认为,梁家河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逻辑起点,河北正定是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一跃”⑤参见李璐,曲新英:《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 年第3期。。也有学者认为,这一重要论述生发于习近平青年时期和地方工作的实践经历,从陕西梁家河再到后来的河北、福建、浙江,时刻深化习近平对贫困本质、贫困发生机理、贫困规律以及如何摆脱贫困的思考与实践①参见王学男,吴霓:《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二》,《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另有学者对习近平整个扶贫经历进行脉络梳理。如左桂贞等从萌芽、形成、发展三个时期,分阶段阐释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发展过程②参见左桂贞,蔡毅强:《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基本内涵与形成过程》,《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有学者聚焦于我国教育扶贫伟大实践。如李正元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贯彻落实教育扶贫伟大工程,不断推动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习近平的伟大领导下,一系列教育扶贫重大战略部署更是为这一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③参见李正元:《习近平教育扶贫论述的生成基础及其丰富内涵》,《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3)现实立足点:摆脱贫困的迫切需求以及国际减贫事业发展的时代之需

经济发展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亦或是其他诸多现实因素使得中国贫困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因此,这一重要论述的形成离不开摆脱贫困以及国际减贫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学者从我国的贫困问题出发,认为这一重要论述是在人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如张淑东、赵龙认为,这一重要论述的形成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需求④参见张淑东,赵龙:《返贫预防机制视阈下教育扶贫理论与实践探究——基于恩施州绿水镇教育扶贫现状的调研》,《教育文化论坛》2020年第5期。。于娟认为,这一重要论述是解决农村因教致贫现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⑤参见于娟:《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21年,第10-12页。。也有学者认为,这一重要论述的形成是对我国贫困问题的深层挖掘。如刘建平等认为,教育贫困是我国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贫困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教育扶贫工作的落实⑥参见刘建平,王昕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茹梦丹认为,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精准把握⑦参见茹梦丹:《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探究》,《榆林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有学者从国际视野出发,认为这一重要论述的形成契合国际减贫事业发展的时代需求。如穆惠涛认为,持续减贫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时代课题,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将消除贫困作为重要目标之一⑧参见穆惠涛:《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第38-40页。。

2.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内容丰富,回答了教育扶贫理念、教育扶贫使命、教育扶贫模式、教育扶贫举措等重大问题,成为我国反贫事业的科学指南。学术界对于教育扶贫的概念理解形成共识,认为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扶教育之贫”,即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二是“依托教育扶贫”,即发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帮助落后地区摆脱贫困。可见,教育扶贫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目标,更是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关于这一重要论述的内涵解析,已然成为学术界经久不衰的重要话题。诸多学者分别从“理念-使命-模式-举措”四个维度进行解读。

(1)教育扶贫实践理念:从“粗放式”扶贫到“精准式”扶贫

习近平强调:“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⑨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2页。。学术界普遍认为,“精准扶贫”成为指导教育扶贫伟大实践的重要理念。比如,袁利平认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为我国教育扶贫实践提供基本模式遵循,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①参见袁利平:《论习近平教育扶贫战略思想》,《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周娟等认为,实施精准教育扶贫,是提高扶贫效率、满足人民美好教育需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②参见周娟,唐建兵:《精准教育扶贫:理论阐释、战略意义及其路径选择》,《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宋凌云等认为,教育扶贫政策要“突出精准”,教育投入要向边远地区倾斜,加强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③参见宋凌云,王嘉毅:《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也有学者从精准扶贫的理论逻辑体系出发,探讨如何把握精准内涵。如郭红军等认为,精准扶贫是系统工程,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精准考核等环环相扣的诸多环节,必须精准把握各系统环节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以精准为主的扶贫方法,才能实现教育脱贫④参见郭红军,刘佳琪:《习近平的扶贫方法探论》,《科学社会主义》2021年第1期。。朱锡斌等认为,教育扶贫的精准性,体现在扶贫对象、扶贫内容两个方面,坚持教育扶贫精准方略,才能保证教育扶贫成效⑤参见朱锡斌,岳松君:《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与现实启示》,《理论观察》2020年第12期。。也有学者从新时代背景出发,就如何准确把握精准教育扶贫的时代内涵进行辩证分析。如袁同凯等认为,在“后扶贫时期”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将彰显出战略性、奠基性、先导性的作用⑥参见袁同凯,吴军军:《“后扶贫时期”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内涵转变与困境突破——基于教育公益慈善的视角》,《河北学刊》2021年第6期。。辛超丽认为,实现“六个精准”成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⑦参见辛超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方法路径——〈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学习体会》,《理论研究》2019 年第4期。。朱方明等认为,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呈现出“精准”“可持续”特征,并从“粗放式”扶贫转向“精准式”扶贫⑧参见朱方明,李敬:《习近平新时代反贫困思想的核心主题——“能力扶贫”和“机会扶贫”》,《上海经济研究》2019年第3期。。

(2)教育扶贫使命担当: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习近平强调:“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⑨霍小光,张晓松:《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人民教育》2016年第18期。,教育可以使贫困人民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藩篱。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的生活状态世代相传,使贫困陷入循环桎梏,表现出贫困的“长久化”与“常态化”。在教育扶贫的使命价值上,学术界形成共识,指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扶贫的使命之责、任务之本。比如,张治荣认为,在脱贫致富道路上,教育被赋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光荣使命⑩参见张治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事业新使命——兼议十八大以来教育理论创新对教育政策实践的导向价值》,《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于娟认为,习近平关于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论述,正是教育扶贫重要价值的集中体现⑪参见于娟:《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21年,第16页。。有学者对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丰富内涵进行阐释。如穆惠涛认为,贫困代际传递归因于教育,此处的“教育”应是一种广义上的教育,是“智志双扶”的教育。因此,在习近平看来,教育“扶志”与“扶智”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①参见穆惠涛:《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第53-54页。。也有学者从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理论体系的构建出发,力图精准把握其丰富内涵。比如,邹佰峰、王浴四季从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主要途径三个维度搭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体系②参见邹佰峰,王浴四季:《习近平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理念及其价值》,《继续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

(3)教育扶贫基本模式:从物质扶贫到精神脱贫

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③习近平:《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第1版。。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科学思维方式,教育扶贫模式的优化能够推动教育扶贫实践的更好落实。关于“智志双扶”的理论缘起,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对贫困现象进行了划分,一是“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即贫困人民缺乏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思维方式,也就不具备摆脱贫困的能力和途径,这是贫困的根源所在;二是“信念和信心的贫困”,即贫困者缺乏自尊心、信心④参见何代钦:《从“经济扶贫”到“教育治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的若干思考》,《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总之,物质帮扶只是一时之策,必须通过教育增强贫困人民脱贫的动力以及支撑,实现精神脱贫。关于“智志双扶”的内涵解析,有学者认为,“扶志”为思想脱贫,“扶智”为能力脱贫,二者的辩证统一,能够促进脱贫动力与脱贫能力的有机结合,增强贫困人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其中“志”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志向之意,即摆脱贫困的志气;二是意志之意,即摆脱贫困的坚强意志⑤参见穆惠涛:《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第55-65页。。“智”即科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强调培养具备求生技能的专门人才。关于“智志双扶”的实践要求,有学者认为,“扶志”必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引导;“扶智”必须注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生存技能⑥参见郭红军,刘佳琪:《习近平的扶贫方法探论》,《科学社会主义》2021年第1期。。有学者认为,扶贫先扶智,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道德品格的养成、职业技能的提升;扶贫必扶志,注重自立自强、终身学习、刻苦奋斗等良好品格的培养⑦参见豆晓甜:《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理工大学,2021年,第25-27页。。由此可见,扶贫与扶智必须结合起来,发挥各自功效,才能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4)教育扶贫重要举措:从理论指导到实践落实

习近平指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⑧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85页。。可见,教育扶贫的具体落实离不开教育改革。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国内学术界对于教育扶贫重要举措的研究颇为丰富,诸多学者从多重维度探讨教育扶贫下的重要举措,可总结为“三方面说”“四方面说”“六方面说”等。关于“三方面说”,如穆惠涛认为,乡村基础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基点,职业教育是重要抓手,教育信息化是重要助推力量⑨参见穆惠涛:《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第65-88页。,共同推进教育扶贫的具体落实。刘建平等认为,教育扶贫的策略重点应集中于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①参见刘建平,王昕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另有学者认为,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扶贫的重要路径,即办好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②参见韩广富,王冬雪:《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育脱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1期。。关于“四方面说”,有学者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教育扶贫要通过强化主体意识,自觉接受技能培训和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凝聚社会力量,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落实精准扶贫,构筑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等方面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③参见王雯:《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20年,第40-46页。。另有学者围绕教育的公平公正,强调从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少数民族研究生等方面实现教育公平④参见陈达云,扈文英:《教育精准扶贫与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关于“六方面说”,如陈梦兰认为,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应从加强专项资金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合理流动、确立建档立卡优先帮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断落实教育扶贫工作⑤参见陈梦兰:《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20年,第41-48页。。可以看出,教育扶贫的重点举措是教育改革,即秉承精准教育扶贫理念,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全方位落实教育扶贫伟大实践。

3.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价值意蕴

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如何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以及价值意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经归纳整理,其特征研究梳理总结为“三特征论”“四特征论”“八特征论”,价值研究主要从理论、现实两个维度进行阐释。

(1)理论特质:从“三特征论”到“八特征论”

从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学术界分别从不同视角分析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三特征论”“四特征论”“八特征论”。从“三特征论”出发,王雯认为,这一重要论述坚持内生力的培育与社会帮扶的统一、坚持教育扶贫与人才振兴的衔接、坚持共享理念与精准扶贫方略的融合⑥参见王雯:《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20年,第40-46页。。从“四特征论”出发,连永焕等从科学性、实践性、传统性、广泛性总结教育扶贫思想的基本特征⑦参见连永焕,曹佳欢:《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还有学者从教育扶贫的对象、内容、主体、实效等维度进行分析,发现这一重要论述具有全员化、多样化、多元化、精准化的内在特点⑧参见吴彬镪,魏震雷:《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科学意蕴与时代价值》,《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从“八特征论”出发,冯彦云基于对教育扶贫理论以及实践的整体把握,用“八性”阐释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论特性,即人民性、实干性、科学性、发展性、客观性、能动性、先导性和精准性⑨参见冯彦云:《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科技大学,2021 年,第29-33页。。吕腾飞同样以“八性”来概括这一重要论述的主要特征,即“个体性”“国家性”“客观性”“能动性”“历史性”“现实性”“经济性”和“社会性”①参见吕腾飞:《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第28-30页。。

(2)理论价值: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彰显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这一重要论述的价值研究,经过归纳梳理,发现有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二是在教育扶贫伟大实践中不断追求教育公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就前者而言,诸多学者认为,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以及教育理论的完善补充。如吴彬镪等认为,这一重要论述是在承继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创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科学内涵,而且拓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明我国脱贫攻坚的前进方向②参见吴彬镪,魏震雷:《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科学意蕴与时代价值》,《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就后者而言,国内学者认为,教育扶贫追求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教育以及社会的公平公正,人民性成为这一重要论述的价值依归。如李兴洲等认为,要让全体人民享受公正、优质的教育,不仅是党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更是指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理念③参见李兴洲,邢贞良:《我国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18年第2期。。朱锡斌等认为,这一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牢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④参见朱锡斌,岳松君:《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与现实启示》,《理论观察》2020年第12期。。肖盼盼认为,教育扶贫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根本遵循与前进方向⑤参见肖盼盼:《习近平教育扶贫论述的逻辑向度及丰富内涵》,《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年第7期。。

(3)现实意义:从惠及自身到造福世界

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这一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自身的意义;二是对世界的意义。就前者而言,诸多学者形成共识,普遍认为习近平有关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我国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首先,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黎昱睿等认为,这一重要论述开创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完善了育人体系、资助体系,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⑥参见黎昱睿:《教育扶贫:新时代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人民教育》2021年第Z1期。。连永焕等认为,这一重要论述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制教育体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教育公平⑦参见连永焕,曹佳欢:《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其次,从脱贫攻坚的角度来看,赵莎认为,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衔接提供路径⑧参见赵莎:《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与实践价值》,《宁夏党校学报》2021年第2期。。韩广富等也认为,这一重要论述阐释了教育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⑨参见韩广富,王冬雪:《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育脱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1期。。最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茹梦丹等认为,这一重要论述精准把握教育与扶贫的内在联系,结合时代新特征,满足时代新要求,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精准把握与深刻理解⑩参见茹梦丹:《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探究》,《榆林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就后者而言,这一重要论述为世界减贫事业的不断推进提供了经验借鉴。比如,赵莎认为,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我国的扶贫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也为其他国家提供方案借鉴,特别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定位以及“精准式”的教育扶贫理念,为各国教育扶贫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意义的价值参考①参见赵莎:《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与实践价值》,《宁夏党校学报》2021年第2期。。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回眸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的主要成果,结合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不仅客观呈现这一重要论述研究的基本概况,而且有助于反思已有研究成果与不足,不断推动我国教育扶贫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发展。基于此,有关这一重要论述研究的“再出发”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深耕理论研究沃土,构建系统化、整体性研究体系

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重要论述进行了广泛探讨,已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其研究内容亟待深化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已有研究多侧重于这一重要论述的某一方面,如围绕这一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主要内容等维度开展研究,缺乏整体性、框架性研究,特别是从多学科角度构筑这一重要论述的框架体系。其次,已有研究侧重于正面性研究,对于这一重要论述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问题的研究较少。再者,已有研究成果内容同质化,比如,有关这一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价值意义等研究表述重合,缺乏创新。最后,已有研究聚焦于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理论分析,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教育消除贫困这一问题,对如何巩固教育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等研究缺乏关注度。总之,后续研究应结合时代背景,聚焦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贯彻落实,把握新时代教育扶贫的新问题、新趋向、新战略,增强理论研究的现实映照,呈现出动态调整、持续跟进的研究特征。

(二)注重拓展研究视野,体现与时代相得益彰的研究品质

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不仅为我国脱贫攻坚事业的贯彻落实提供科学指引,亦是为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因此,有关这一重要论述的研究不应困囿于它自身,诸多学者应将研究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际减贫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其研究的广阔性以及延展性必然要超过已有研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教育扶贫理论学科体系。比如后续研究可将注意力放在民族、边疆地区的深度贫困问题,亦或是从国际视野分析习近平教育扶贫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总之,后续研究应纵横交替,不仅“纵向”挖掘不同时期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传承以及创新研究,也要“横向”拓展国内外教育扶贫以及相关反贫研究,从多维理论视野出发,增强研究的学术性以及时代感召力,实现理论的深化发展。

(三)注重多元研究范式,彰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自觉

理论的深化完善离不开实践,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新理念,释放其鲜活的生命力和解释力。在此过程,更离不开研究方法的创新。在方法论上,学者必须创新研究方式,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动力。分析发现,诸多学者试图采用不同方法对这一重要论述进行阐释,这些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在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形成逻辑、价值意蕴等研究所体现的归纳法与演绎法等。然而,已有研究多以概念分析、逻辑梳理为主,缺乏通过比较分析、问卷调查等量化方法对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地方实践进行研究,如实地调查地方教育扶贫的实际开展情况、取得哪些经验或是发现哪些新问题,亦或是不同地区对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贯彻落实的对比研究等。因此,后续研究应兼顾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推动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落实。同时,伴随着研究主题的不断深入,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成为必然趋势,不断为这一重要论述的研究注入方法论动力。

猜你喜欢

精准理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