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视野下人工智能专业群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08-12潘益婷赵静静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融合

潘益婷,赵静静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群在课程思政探索实践过程中,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为一体的教学目标,推动课程思政“主力军”——教师团队的师德师风建设和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完善课程思政“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四育五融合模式创新,优化课程思政“主战场”——课程体系的岗课赛证融通改革,形成了“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的德育模式,为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也为其他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一、人工智能专业群课程思政实践的背景分析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最多的是“课程思政”,我国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也较多,如图1 所示,中国知网关于课程思政教育的文献数量呈现总体平稳递增的趋势,尤其是2018年以来相关的研究突飞猛进。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图1 课程思政文献

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集中在阐述课程思政的概念与目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等。如高燕[1]分析了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以及改革的路径思考: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共谋多学科方法;解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田北海[2]描述了课程思政的含义,分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关系,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整合思政育人目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育人有机统一;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打造立体化教学平台,优化全景育人教学环境;强化“三位一体”考核体系,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康雅利[3]在硕士论文中描述高校课程思政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实践与问题分析,进而描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德育为先、以人为本、整体设计、有机融入、特色发展原则,以及从高校层面、教师层面、课程层面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围绕课程思政在具体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方面。专业课如何实施课程思政,这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课程思政“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面临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能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等问题。很多高校在学习借鉴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思政”的经验基础上,实行“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课程目标与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师育人能力、第二第三课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如刘勇[4]阐述了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从传统学科教育模式转变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以项目课程取代学科课程等。李梁[5]描述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和资源建设、数据集成和模式建构,并提出“微课”是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慕课”是其融合的深化。余江涛等[6]阐述了理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结构,课程思政的生成基础是科技活动的人文后果;着力关键是科学思维启发式;价值依托是专业伦理渗透;落脚归宿是为民服务。并且还提出了理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注意要点:注重学科视野、学科文化育人、挖掘使用思政育人作用,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落实思政课程。

二、人工智能专业群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一)三全育人,完善“双精准双融合”德育模式

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工匠精神培育、职业能力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因材施教、精准育人为专业群建设目标,精准对接产业为专业群建设基础,产教融合、专创融合为专业群两大建设发力点,形成“双精准双融合”育人模式,如图2 所示。以信息化与智能化为焦点,精准对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1+X书证融通,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库应用、师生创新创业孵化,深化专创融合;通过基于大数据的学情分析,细分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体系、丰富培养组织形式等多方面举措,达到因材施教、精准育人,在专业课程中全程融入思政元素、工匠精神、职业能力的培养。

图2 “双精准双融合”德育模式

(二)同向同行,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

以专业群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为目标,在思政知识体系中梳理出一系列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的梳理原则一方面要基于传统思政课的核心培养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兼顾专业课程的培养要求。将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机地、协同地整合起来,总体目标的设计是先试先行的重要环节。结合人工智能专业群特点,设计6 类课程思政目标:新时代家国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优良传统文化观、现代法治观、职业修养观。分别从家国、社会、科学、文化、法治和职业6 个角度强化树人、育人的目标。从总体目标出发,对总体目标进一步细化,对细化后的目标进行描述,辅以难度等级,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结构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服务“1+X”的有机衔接,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岗位能力要求,优化重构基于职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行业技术规范和职业技能等级资格标准,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融相通[7]。

以竞赛为推动力,紧盯信息技术领域的世界、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将相关赛项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融入专业群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将Python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与校内PTA 大数据竞赛,以及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事进行紧密结合。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对竞赛内容进行模块化分工,对接相应的岗位课程通过项目化、任务化教学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实现岗课赛证融合,大数据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合如图4所示。

图4 大数据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合

(三)三位一体,实施“四育五融合”教学模式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围绕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展开研究。“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社会主义工程技术合格人才作为核心“主体”,以课程思政贯穿课程建设全过程、教师思想政治建设、课程思政保障机制等三方面作为“三位”,通过“主体”和“三位”相互支持进而实现全过程立体化课程思政。

为实现思想政治、工匠精神、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四育”教学目标,设定“五融合”教学策略。以Python程序设计基础的Python分析与可视化模块为例,四育教学设计如图5所示。“五融合”教学策略贯穿始终,五项融合通过传智播客教辅平台、浙大PTA平台、Anaconda Jupyter及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具体如表2所示。

图5 四育教学设计

表2 五融合教学策略

(四)校企双元,建设“标准化多元化”教学资源

围绕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把行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进一步升级课程标准,培养过程符合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等真实生产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升级课程标准,培养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职业道德,培养过程符合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等真实生产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8],围绕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把行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职业岗位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为主线,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和职业成才规律,联合软件行业、龙头企业“校企双元”共同制定并完善课程标准。

引入行业企业,共建1 个集专业群教学、行业职业培训、信息获取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建设贴合当下资源颗粒化、时间碎片化、学习泛在化等特点,采用案例文档、操作手册、短视频、虚拟仿真交互系统等多种资源形式。包含课程标准及对应的课程资源、实际项目案例、项目实训手册等。推进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学生、企业技术人员、社会其他人员提供优质、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在线学习资源。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等多元技术,实施“互联网+”教学资源和信息化建设。编写新形态教材、工作手册式案例教材、新型活页式教材等,培养学生将知识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引导学生从创意设计、发现问题、分析解决、归纳总结、优化提升等各方面进一步提升软件设计开发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五)师德为先,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

对标新时代“四有”教师标准和职业教育师资要求,以师德为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发挥基层党支部、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强化责任落实机制保障,以专业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才为引领、以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和骨干教师为主体、以专业基础扎实和实践技能娴熟的“双师型”教师为基础,按“四有”标准培养团队教师。整合优质资源,柔性聘请国内知名企业技术骨干,培养一批“德高、博学、技精”的教师,组建一支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校企融合,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7]:(1)引育并举,建设领军式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队伍。(2)双岗双薪,培育行业顶尖的高技艺“工匠之师”。(3)双师素质,培养技术精湛的双师型骨干教师。

(六)协同共融,搭建“一院一中心一基地”服务平台

人工智能专业群以服务产业升级为主线,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以共建、协同、共享为目标,搭建“一院一中心一基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一院即电子信息研究院,一中心指智能物联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一基地指省十三五示范性实训基地。(1)利用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开展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2)依托智能物联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人才培养。(3)利用省十三五示范性电子信息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职业培训。(4)依托智能健康、智能环卫、智能交通项目等实现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

(七)成果导向,创新“校内校外多元循环”评价体系

基于OBE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目标多元、主体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元、途径多元”的校内循环系统;同时导入“校外评估、社会需求、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建立校外循环系统,形成“校内外双循环”多元评价体系[9]。

通过“设计—实践—评价—反思—改进”这一循环体系,对于具体某一门课程的评价,从学生、教学和课程三个层面展开教学与评价:(1)学生层面:体现的是思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采用过程性、增值性和综合性评价模式。(2)教师层面:体现的是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采用教学观察、文字评价和调查反馈评价模式。(3)课程层面:体现的是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通,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从元素挖掘融入、课程反思、与专业其他课程甚至思政课程的协同角度进行评价。

三、人工智能专业群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考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人工智能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从项目分析设计、代码实现、debug 调试、功能优化扩展等过程中,潜移默化引导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岗课证赛有机融合

深入推进1+X证书认证试点如图6所示,将专业教学标准与1+X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深度融合,在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1+X证书内容,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融相通。

图6 1+X证书考试部分结果

以竞赛为推动力,将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与校内PTA大数据竞赛,以及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事进行紧密结合。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对竞赛内容进行模块化分工,对接相应的岗位课程通过项目化、任务化教学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实现课赛融合、理实赛一体化。

(三)专业技术能力提高

实践操作能力增强。采用浙大PTA平台锻炼学生编程能力,提交代码立马得到结果分数,提升学生学习时效和积极性。

综合项目,提升解决问题能力。除了PTA练习编程题目之外,教师还设计多个综合项目,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乐趣。综合项目通过“导入—目标—分析—实现—优化—扩展”这一过程,将育人元素与知识点有机融合,创新课堂模式。

(四)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通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活化教学内容,提升职业道德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道德模范、民族英雄的认识,促使大学生不断锤炼个人品德、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向道德模范、民族英雄学习。

沟通表达能力改善。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锻炼沟通表达能力。对代码实现部分提出优化改进,这部分让学生自主完成,可以让完成的学生上台演示,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以及加强沟通表达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提升。除了具备观察、思维、表达、操作等一般能力之外,每种职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力要求,有其特殊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以及相关知识。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点评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性竞争环境。通过任务驱动教法,自主探究式、小组合作、头脑风暴式学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建立沟通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强调计划、记录,及时总结反馈等方式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四、结束语

(一)“四育”教学理念,“五融合”教学模式

坚持专业技术教育、职业能力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四育一体”教学理念,针对职业能力及未来岗位需求,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多种教学形式相融合(线上微课、线下演示、项目驱动等),实现个性化学习;多种信息化平台相融合(浙大PTA、传智播客教辅平台、Anaconda Jupyter 等),提高学习效率;多种练习内容相融合(编程题、理论题、综合项目等),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多种互动方式相融合(在线平台、线下互动等),精准分析学情;多种评价方式融合(软件自动测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使评价结果更准确。

(二)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课前、课堂、课外

课前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预习视频、理论知识内容中暗含思政元素,进行思维导入。

课堂将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堂,在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实践操作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如:“天天向上”案例,介绍基本数据类型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惊人力量,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专注坚守的工匠精神。

课后知识拓展延伸,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知识能力发展。

(三)全方位渗透课程思政:教法、平台、考核

理论教学采用思政元素贯穿法、案例教学采用融入思政内容的案例驱动法、实践操作采用场景化践行法,全方位渗透课程思政内容。

借助网络平台、浙大PTA 实验平台等“互联网+”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教学和课程三个层面的考核方式,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四)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学院、教师、学生

保障在学院。学院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为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供组织领导,以及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关键在教师。从教学设计、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形成教育教学合力。

成效在学生。从学生思想、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