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适应生猪产业需求调研、分析与反思
2022-08-12鲁绍芳马全朝雷晨昱
刘 涛,王 瑞,胡 静,鲁绍芳,马全朝,雷晨昱,黄 立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
0 引言
动物医学是以生物学作为基础,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动物疾病进行诊断、防治,保证动物健康的综合性学科。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方式,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应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1]。因此加强和改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培养应用型动物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养猪业养殖规模大,对比国际水平最大的差距在于病害管理,目前人才需求是养猪行业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而猪场兽医岗位面向是复杂的一线问题,如何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行业的客观需要,成长为具有潜力的兽医岗位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 调查方式
为了解养殖一线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2021年通过问卷星平台,面向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大集团、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大广农牧等国内知名农牧企业技术团队发放调查问卷。
2 调查结果
2.1 调查来源渠道与人员分析
线上调查问卷共收回91份,来自于全国10个省份,从图1、图2可知:此次调查问卷填写人员主要来自养猪产业相对集中的河南、湖北地区,其余则分散于四川、广东、江苏、海南、陕西、黑龙江、山西、福建等地。所在工作单位担任技术总监的占比6.59%、区域技术主管占比18.68%、普通技术员占比74.73%。
图1 调查问卷地域分布
图2 调查问卷填写人员身份
2.2 猪场岗位技能调查结果
从表1可知,除母猪产后冲洗技术外,技术人员在各种给药技术、助产技术、小公猪阉割技术、阴囊疝外科处理术、脐疝外科处理技术的投票率均在60%以上。从表2可知,除超声检查技术外,采血技术、各类消毒剂配制技术及病理剖检技术的投票比例均在75%以上。从表3可知,生产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检测报告分析能力、免疫程序制订能力投票率均在85%以上。从表4可知,猪场兽医技术人员技能提升的路径,大家比较认可结合专业理论基础,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表1 猪场常用兽医临床处理技术
表2 猪场常用疾病预防与诊断技术
表3 猪场兽医技术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表4 猪场兽医技术人员技能提升的路径
2.3 猪场技术人员对于实践技能的建议
在调查问卷中,猪场技术人员建议高校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重视如下综合素养的提升。
1)猪场重点疾病防控技能:如蓝耳病、伪狂犬病净化技术、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
2)猪场生产操作技能:无针注射、智能化设备操作、电工、焊接。
3)自主学习能力、对行业的信心、敬业爱岗的态度。
3 调查结果的反思
此次调查问卷的反馈人员均来自养猪生产一线,绝大部分人员从业时间均在5年以上,因此调查结果可信度较高。结合当前校内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和一线岗位的实际需求,不难看出,猪场一线岗位技能人才首先是复合型的,不光要具有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具体能力需求,而且在综合素养上有较高的要求。其实践能力的形成,校内培养是基础,行业锻炼是关键,沉淀于产业是关键。参照院校编制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关课程开设的情况分析,动物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以下四个方面还有待改善。
3.1 实践技能训练的模式需要优化升级
目前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开设很多是以章节为单位,先进行理论授课,然后再开设实验课程。从逻辑性上看,没有问题,但是学生所训练的技能没有形成系统性,缺乏解决问题的应用效力。比如,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大多开设于第四学期,而学生的教学实习一般在第五学期期末至暑期,毕业实习为第八学期。在实践中,前期所学习的单项技能很多因训练强度及与生产联系的紧密度不足,造成掌握运用能力不足。
3.2 校内实践平台体系建设不足
按照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实践技能的学习贯穿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其中既有最基础的动物解剖技能训练,也涉及到较复杂的兽医传染病实验室病原检测技能训练。因此,开设动物医学专业的高校一般都要配备实验动物中心、功能性实验室、动物医院等。但很多受场地限制,不能满足充分训练量要求。
3.3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到生产一线的思想稳定性有待加强
受大众对其就业领域认知的局限性,在高考志愿选报中动物医学并不属于热门专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调剂,这一点在地方农业院校里十分突出。还有部分学生群体理想信念缺失、就业观消极、职业认同度差。畜牧养殖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对一线兽医人员的需求量一直持续上升。但学生毕业后到一线就业的意愿不强,虽然毕业后到生产岗位上锻炼了,但稳定性不好,离职率较高[2]。这一问题在企业反馈的调查问卷中亦有体现。
3.4 校内实践技能的训练与行业岗位技能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校内实践技能的设计要按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执行,受限于知识体系、教学经费以及平台条件等,动物医学实践教学存在授课内容陈旧的问题,但是,动物疾病的发生、传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近年来,随着动物养殖集约化、密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物疾病日趋复杂,非典型病例不断增多,单纯依靠传统的剖检、问诊等检查已难以满足需求。特别是2018年国内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之后,荧光定量PCR技术作为标准检测方法,在一线应用十分广泛。而目前这一技术在本科教学中并未涉及[3]。
4 对策
4.1 多形式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当学生进入到学校,老师就是学生的家长,在思想教育、价值观引导上责无旁贷。只有了解,才能激发兴趣,只有产生兴趣,才能谈及热爱。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三全育人”格局和“新农科”背景,围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融红专,多方协同育新人,以“又红又专”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厚植“三农”情怀,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实践,精心打造红专学堂、红专青年、红专书院、红专基地、红专课程、红专导师六大育人平台,逐步形成了“牧医红专”协同育人“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六大平台”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为主线,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形成学校、教师、企业完整的育人生态链。其中,“红专学堂”和“红专青年”侧重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红专书院”和“红专基地”侧重能力培养和意志锤炼,“红专课程”和“红专导师”侧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
为保证育人效果的切实落地,重在全过程培育和考核学生在思想上和生产上有没有与育人目标同频共振,要求:①大一学生,两学期实践育人考核都为合格档次,方可参加综合测评,大一年级自愿选择书院进入。②大二大三年级在书院接受学院和企业双重考核,企业考核标准由书院制定,学院按照实践育人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每学期需达到合格档次方可参加综合测评。③大四年级实践育人考核标准可适当放宽,重点参考毕业实习情况或考研情况。④大学期间必须在书院培养至少5学期,按照毕业实习前一学期所在书院到企业参加不少于6个月实习。⑤达到以上四项要求的学生可获得实践学分2分,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4.2 整合社会资源,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学院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进行了重新遴选,设立两类实践基地:①科研类实践基地,为了满足将来需要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的需求,与湖南中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洛阳中科基因检测诊断中心有限公司,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②养殖类实践基地,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扬翔集团、丰源集团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方面,2021年利用校中心实验室与一家社会第三方兽医检测公司合作,在校内共建了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此平台的构建,将社会服务、教学科研、育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在开展系列活动的过程中,让动物医学专业的同学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专业的价值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励学生投身于畜牧兽医行业。
4.3 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基础(PBL)教学模式
例如在每学期开设3~4门专业课的背景下,将学期期末的1~2周,根据生产上可能运用的兽医技能场景,设计成大综合试验,要求将前期课程中重要的单项技能联系起来,通过项目式仿真性实际操作训练,提升技能训练的实践性效果。例如2019级动物医学第四学期,开设有兽医临床诊断学、中兽医学、生物统计学、兽医免疫学课程,设计的大综合试验通过社会收集宠物感冒病例或者人工构建宠物感冒病例(冷水刺激、冷风刺激)、患胃肠疾病动物或人工构建动物泄泻、肠痉挛或者腹胀病例(强饲、强饲冷品、肥肉或巴豆霜)、患肾炎动物或者人工构建急性肾炎病例(大剂量磺胺类药物给药刺激产生急性肾炎)、收集跛行动物或者人工构建跛行动物(针刺跛坏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性跛行、关节腔注射福尔马林造成局部关节腔炎症跛行)。
5 结语
猪场兽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即需要国家兽医基础教育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涉及到实际兽医工作过程中的继续教育,但一切资源的提供和培训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都应在帮助猪场兽医满足维护与提高猪群健康水平、保障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核心定位要求的基础上进行[4]。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前期需要在思想上树立起职业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通过多渠道营造校内实践平台,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夯实专业基础,努力接轨于生产实际,学有所用。同时通过育人“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能够更快地融入到生产一线。通过校内外技能的学习与提高,真正实现地方农业院校培养出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得到行业的认可,并且能够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