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TSPE教学模式在《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2-08-12何万领李元晓李晓丽曹平华赵龙妹

畜禽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营养学平时成绩协作

何万领,李元晓,李晓丽,曹平华,李 旺,赵龙妹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0 引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课程关系来看,该课程上启《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下与《饲料学》及各动物生产课程密切关联,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双重特点的课程[1]。从理论性看,《动物营养学》旨在研究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从实用性看,该课程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与质变规律,可直接应用于动物生产。如何让学生们学好这一课程,并转化成自身专业知识,对未来从事动物生产等相关行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然而,与其他课程相比,《动物营养学》课程又有内容多、知识点散、章节间联系不够密切等特点,这导致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存在理论知识难串联、不系统等问题[2]。一直以来,“如何教好”与“如何学好”《动物营养学》课程成了教师和学生的棘手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课程组探讨了基于互联网教学(Internet teaching,I)、团队协作(Team cooperation,T)、学术研讨(Seminar,S)、生产实践(Production practice,P)和全方位评价(Evaluation in all dimensions,E)的ITSPE教学模式。新模式实施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被激发出来,课程理论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1 互联网教学

互联网教学(Internet teaching,I)是当下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顾名思义是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教”与“学”的目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授课方式、地点、学习方式、互动模式及评价等均发生了较大改变[3]。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教学也由单一PPT展示模式,逐渐向MOOC、雨课堂及混合式等教学模式发展。

课程组基于《动物营养学》章节内容特点,将几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体现为:①基本理论章节主要以PPT讲授为主。②营养过程或机理以PPT+视频+MOOC相结合的方式讲解。③章节难点以MOOC+雨课堂的方式讲解。以蛋白质营养章节为例,第一节蛋白质的组成和作用,其中蛋白质的组成与《动物生物化学》部分内容重复,属于知识回顾,因此以PPT的方式简单介绍;第二节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第三节氨基酸营养属于重点章节,采用PPT方式讲授主要名词与概念,然后通过网络视频形象地展示消化与吸收过程,最后以MOOC方式整体讲授;第四节蛋白质代谢与氨基酸代谢内容较难,以MOOC方式预习,再通过雨课堂形式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见表1)。通过这种以内容难易度、内部关系和重要程度等的差异进行区别对待,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难点简化、重点强化、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表1 《动物营养学》教学模式分解

2 团队协作(Team cooperation,T)

“团建(Team building)”是现代企业人才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团队成员间共同经历、协作前进、攻克困难,最终建立一个积极、进取、团结的团队[4]。基于“团建”的理论,课程组提出了“团队协作(Team cooperation,T)”的学习模式。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计划的将3~4人组合成一个团队。团队成员各有分工,包括队长、发言人和记录人等。以团队的方式完成课程内容学习、作业和实践,通过翻转课堂学习,进行内部讨论,形成结论,完成团队汇报。课程组采用杨凤主编的《动物营养学》为教材,讲授内容共20章,共安排10次左右的团队协作项目。例如,在“第四章蛋白质营养”安排的团队协作项目为“畜牧生产过程中如何做好仔猪料(基于营养机理和生产实际角度)?”。项目布置后,团队通过大量查资料、与企业沟通、内部讨论等方式最终完成项目内容。“团队协作”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作精神和求是能力。

3 学术研讨(Seminar,S)

Seminar一词来源于德语,中文释义为研讨会。早在18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引入“研讨式”教学,并起名为习明纳(Seminar)[5]。从此,Seminar成为国外许多大学的主要教学模式。Seminar在我国引入较晚,且主要应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6]。Seminar模式以尊重学生思考和创造性为核心,注重师生互动、团队协作、科学探索,是一种学术研究型教学模式,值得在本科生培养中推广应用。课程组将上述“团队协作”与“学术研讨”有机结合,针对课程讲授过程涉及到的前沿科学、行业热点及难点等问题开展团队研讨教学模式。

4 生产实践(Production practice,P)

《动物营养学》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必须注重该课程的实践教育环节。为此,课程组主要采用如下两种方式:①通过课程教学实习环节,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该环节主要在课程结课后2~3周完成,通过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参观一线饲料企业、养殖场等方式进行。②通过校外导师进课堂,拓展学生对课程知识在生产实际中应用的认知。积极利用校外导师的社会实践经验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是近几年河南科技大学大力开展的一种学生培养模式。为此,课程组充分利用校外导师资源,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骨干、技术总监、场长、总经理等开展报告或交流工作。

5 全方位评价(Evaluation in all dimensions,E)

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事情,通常采用“考试+平时”成绩反映[7]。课程一直采用期末考试占比80%,平时表现占比20%的方式,平时成绩又细化为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部分以课堂提问方式)等。这种模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平时成绩量化难;二是学生主抓期末考试成绩,不注重学习过程,知识掌握不牢固[8]。首先,出勤情况虽指标明确,但大班教学,教师不可能每次逐一点名,这就会造成“冒名顶替”现象;此外,学生还会通过找点名规律的方式(如第一堂点名,第二堂不点等)达到迟到或早退而不被扣分的目的。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作者认为还是与平时成绩评价方式不科学有关。基于以上难点,教师在对平时成绩评价时只能采用相对单一的“作业”或“回答问题”情况来反映。这一情况就会造成平时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学生主抓期末考试现象。由于受制于课程教学进度和学时数的影响,结课到考试往往间隔仅有5~7 d。较短的复习时间以及同一时间段其他课程考试的冲突,学生很难熟练掌握课程内容,期末成绩也往往不理想,部分学生成绩甚至不及格。

近两年,课程组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由“期末考试+平时成绩”改为全方位评价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全方位评价方式,即针对课堂学习、团队协作、作品制作、问题研讨、实践操作等多个环节进行教师与学生间的评价。而成绩的构成则由个人分数(个人表现)+团队分(小组表现)构成,分别占比50%(见图1)。个人表现主要由教师和所在团队队长共同评定,主要考察课堂状态、团体协作力等;团队分则由团队作业、研讨汇报和实践操作情况组成,其中前两者由教师与其他团队队长评定,实践操作情况由教师与所在实践基地负责人共同评定。

图1 《动物营养学》学生综合评价成绩构成

6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对任课教师的理念创新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勇于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实践证明,基于ITSPE教学模式的《动物营养学》教学改革是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思路,突出探索意识、团队协作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动物营养学教学模式改革符合新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能有效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专业情怀的高素质畜牧人才。

猜你喜欢

营养学平时成绩协作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平时成绩对于学期总成绩的影响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漫谈大学生营养学普及
协作
医学院校本科的营养学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