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黑鹳越冬保护与生活史监测

2022-08-12郭晓峰凌源市青山生态治理与保护局辽宁凌源1225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8期
关键词:幼鸟栖息地越冬

●郭晓峰(凌源市青山生态治理与保护局 辽宁 凌源 122500)

黑鹳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也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目前世界范围内黑鹳的数量大约为3000只,其中我国超过1000只。由于黑鹳对生存环境具有极高的挑剔性,需要环境内食物种类丰富且水源清澈无污染,故常被作为一种环境指示性动物。目前,对黑鹳的越冬保护及生活史检测已经成为促进其生长繁殖的重要工作。

1 项目区概况

1.1 自然概况

河坎子乡位于凌源市南部边陲,大部分区域 区划为凌源青龙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地理坐标 为E 119°08'14"~119°22'7",N 40°43'17"~ 40°53'2"。全乡总面积1378.52 km2,清水河贯穿全境,自然植被以天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为76%,年平均降水量540.6 mm,主要集中在6~ 9月,7、8月最多。河坎子乡属冀辽中低山地,平均海拔600 m左右,最高海拔932.8 m,清水河沿岸山峦连绵起伏,山势高耸,岩壁陡峭,地表环境、自然植被与河流湿地相互补充,构成了河坎子乡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分布区,形成了黑鹳在京津冀高纬度地区的天然栖息地。

1.2 湿地资源

河坎子乡湿地为黑鹳的主要栖息地,湿地主要有清水河与沙果沟河,清水河总长度84.7 km,发源于葫芦岛市建昌县老大杖子,流经河坎子、佛爷洞等乡镇,在杨杖子镇山湾子汇入青龙河;沙果沟河在河坎子乡境内总长度5.6 km,流入青龙县后汇入滦河。沙果沟河流域无居民居住,山势陡峭险峻,天然植被茂密,河水终年不断流;清水河汇水区水质清洁,水量稳定,鱼虾丰富密集,沿岸山陡林密,浅水区域较多,是黑鹳栖息活动的最佳场所。

2 保护区发展

由于青龙河流域动植物资源分布的特殊性,早在2001年4月就成立了青龙河流域黑鹳等野生动植物市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4月,批建凌源青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1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将省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一部分为凌源青龙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河坎子乡清水河黑鹳栖息地生境以及青龙河南部流域为主,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原生森林生态系统、典型原生植被、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与生境、黑鹳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与栖息地[1]。

3 黑鹳习性与保护的必要性

3.1 黑鹳生物学特性

黑鹳(Ciconia nigra),隶属鸟纲(Aves)鹳形 目(Ciconiiformes)鹳 科(Ciconiidae)鹳 属(Ciconia),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别名锅鹳、黑老鹳等,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候鸟。黑鹳曾经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部分分布于非洲,现今数量已经极为稀少,处于濒危状态。中国于1989年和2021年均将黑鹳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

3.2 保护的必要性

黑鹳是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物种,能够发挥对食物链有益的级联效应,对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价值提高;通过对黑鹳的生态习性、繁育特点等的监测研究,进一步改善栖息地生态环境,结合黑鹳保护技术措施,保证黑鹳种群数量的扩大。同时,也改变了黑鹳候鸟的迁徙特性,使小数量种群在北方成功越冬繁殖,具有重要的科研与生态价值。

4 黑鹳越冬保护技术

4.1 黑鹳越冬栖息地

黑鹳的北方越冬,据查阅相关材料,国内近年发现在北京拒马河有黑鹳冬季栖息[3],地点位 置为E 115°29'23"~115°41'13",N 39°34'33"~ 39°39'4"。辽西青龙河流域已发现黑鹳越冬鸟巢,地理位置为E 119°13'8",N 40°41'16"。两地相距110 km。本黑鹳越冬区属高纬度,昼夜温差更大,不适于候鸟的野外栖息觅食。影像资料显示,黑鹳巢穴为多年旧巢,特别是2018年,河坎子南台子湿地生态修复以后,形成了湿地资源多样性格局,湿地内鱼类种群及数量均得到有效恢复,为以黑鹳为代表的涉禽水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生境,每年1月以后达到当地最冷时段,青龙河流域所有露天水域如水库、河流等水面大面积封冻,黑鹳无觅食活动栖息地,而在南台子十几米高的拦河坝出水口,形成不足1 km长的浅水湿地,为黑鹳提供了觅食栖息 地[4],保证了黑鹳在北方安全越冬。

4.2 湿地水量的调节控制

湿地生态修复区域位于清水河上游,沿岸无工业企业污染,多年以来,河流终年流水,水量稳定,从未发生过断流现象。拦河坝的修建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特点。拦河坝建成后,大部分地段水面得到提升,扩大了固定湿地水域面积,特别是浅水区域面积更大,湿地中的水生植物能使泥沙沉积,并对水质氨氮过高的情况进行自我生态修复,对水体进行有效净化,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恢复创造条件。坝体内有大量深水区,冬季水下不结冰,水位最高处达到十几米,河坝使水量保持相对稳定性,流动的液体水域面积在冰面以下,有利于小鱼、林蛙及浮游生物冬季因结冰而冻死,避免直接破坏湿地生物的食物链。为保证露天浅水区域形成黑鹳稳定的栖息地,在12月初的“小雪”节气以后,就适当增加坝内出水阀放出的水量,既能保证冬季水面的湿地生态环境相对稳定,又能在进入春季本地枯水期时,使湿地环境不受自然降雨的影响,满足黑鹳栖息觅食的需求。

4.3 人工救助措施

黑鹳冬季主要集中在河坎子南台子村湿地浅水区,河流湿地面积较小,杂鱼等黑鹳可食用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小,不能满足黑鹳的需求,因此在浅水区域人工放生活鱼,可有效补充黑鹳冬季食物需要。主要方法有:人工在拦河坝的深水区下放“地笼”,笼内有鱼类饵料,定期捕收河鱼,再释放到浅水区内,供黑鹳取食;为避免释放的河鱼洄游到深水区,在浅水区下游的河内,沿流水的垂直方向挂设细网,拦截河鱼洄游。从深水区以“地笼”的传统方法捕鱼,无污染及副作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对鱼类的种群繁衍不会产生影响。同时,对黑鹳来说,新鲜的活鱼是优良的天然食物;若“地笼”收集的鱼量过少,也可到海鲜市场采购一些活的新鲜小鱼,投放到湿地浅水区,作为黑鹳补充食物。

4.4 禁止猎捕

黑鹳作为大型涉禽,体色黑白分明,很容易成为网枪、猎枪、弹弓等袭击的对象。黑鹳也是一些不法分子争相收购的珍稀鸟类之一。另外,电鱼、毒鱼等灭绝性捕捞行为也十分猖獗[5],能够造成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黑鹳可由于缺乏食物饥饿致死。因此,必须严厉打击乱捕滥猎的违法行为,提高黑鹳繁衍生息的安全性。

4.5 加大黑鹳保护科学普及教育

黑鹳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际珍稀濒危鸟类,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并且黑鹳警惕性高,生性多疑,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应加大黑鹳科普宣传,观鸟人员应远距离观看,避免人为活动对黑鹳栖息地的影响,多方面采取就地保护措施,扩大黑鹳种群数量,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与黑鹳等多种野生动物和谐共生。

5 黑鹳生活史监测

5.1 监测设备的安装

黑鹳主要生活在人员活动较少的区域,其筑巢位置隐蔽,通常位于陡峭的山体,人或其他动物无法轻易到达,可保证黑鹳孵化、育雏阶段更加安全。

经多方努力,2019年11月在保护区核心区首次发现鸟巢,位于河坎子乡碾子沟村二道梁子组洞口下,在清水河岸北侧山岩中间。2020年1月,在巢穴斜对面山腰,工作人员选取合适的位置,在距巢穴约50 m处安装监控,为太阳能板采光供电,自动录像监测系统,在不影响黑鹳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系统监测黑鹳的生活习性、繁育特点等。因冬季的觅食地具有唯一性,黑鹳集中取食,在冬季栖息地也安装了2套监测设施,初步掌握了黑鹳的越冬栖息取食、繁育等特性,提高了对黑鹳科学监测的效果。

5.2 黑鹳繁育监测

根据繁育监测结果,查阅相关资料,总结编制出辽西青龙河流域黑鹳繁育过程时间表,见表1,为对黑鹳采取科学保护和繁育等提供技术支撑。

表1 辽西青龙河流域黑鹳繁育过程

1月下旬为筑巢期,时间约1周,3月1日~15日为产卵期,孵化期为3月15日~4月20日,孵化主要由雌鸟完成,雄鸟负责为雌鸟捕食,夜间,雄鸟在一旁站立陪伴守卫。

4月21日,幼鸟出壳,两个成鸟孵化出3只幼鸟,据观测,3只幼鸟均呈趴伏状态,常伸长脖颈,与成鸟互动。

5月9日,1月龄幼鸟被白色胎羽,食量逐渐增加,可拍打翅膀,翅膀外侧边缘已生长出黑色飞羽,鸟喙呈黄色,身长约为成鸟的1/3。

5月25日属2月龄阶段,早上,黑鹳亲鸟1只飞走觅食,另1只留守幼鸟。3只幼鸟趴卧,鸟喙闭合,保持安静,亲鸟依然警惕的站立。当太阳光开始直射巢内,3只幼鸟逐渐活跃,不时调整位置,偶尔扇动翅膀、用喙梳理羽毛,有时来回走动[6]。亲鸟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伫立不动,看到幼鸟过于活跃也会低头用喙将幼鸟往巢中心拨弄。18:31,1只亲鸟飞回巢内,并为幼鸟带回食物,幼鸟争相抢食。

6月6日,幼鸟逐渐接近成鸟大小。鹳体定型,在巢内频繁扇动翅膀,已做好飞行的准备。此时,幼鸟食量较大,黑鹳亲鸟一起飞离巢穴寻找食物,3只幼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坚硬的鸟喙攻击入侵者。

6月24日,幼鸟已飞离巢穴。在距鸟巢约300 m的山坡岩石顶部,发现一只黑鹳,可能为成鸟。

从4月21日第一次观测到幼鸟出壳后计算,黑鹳幼鸟在巢时间约为64 d,虽然黑鹳幼鸟已经具备飞行能力并可跟随亲鸟离巢觅食,但随后的几天时间,幼鸟仍然只在巢周边区域做短距离飞行活动,直到7月下旬才开始远离巢穴,不再返回。

6 工作效果

通过对黑鹳生活史的监测与实施越冬保护,发现2020年和2021的1月份,黑鹳成功越冬的数量分别为4只和5只,实现了黑鹳在辽西青龙河流域小种群安全越冬,越冬栖息地为京津冀高纬度地区,湿地浅水区域冰冻期更长,说明候鸟黑鹳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为野生黑鹳在人工辅助措施条件下实施种群恢复探索出路径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科研应用价值。此外,通过对黑鹳种群的动态监测与繁育系统监测,总结出黑鹳越冬后的主要生活史,编制了越冬后黑鹳繁育过程时间表,积累了黑鹳在北方越冬、繁育的基础资料,为我国黑鹳保护工作提供珍贵的样本示范。

猜你喜欢

幼鸟栖息地越冬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萝卜萝卜快显形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水蛭越冬技术
千奇百怪的石头
鸟类救助指南
灰头绿啄木鸟幼鸟这样离巢
BEAN SCENES
黑足信天翁的飞行之路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