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斜视术后立体视重建的影响因素

2022-08-12曾彩琼闫玉梅曾思明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斜视眼球立体

曾彩琼 闫玉梅 曾思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 广西 南宁 530021

斜视患者双眼视轴分离,注视一个物体时,注视眼物像落在视网膜中心凹上,斜视眼物像落在视网膜中心凹外,由于代偿双眼复视或混淆视的需要,逐渐形成异常的视网膜对应和单眼抑制,视皮层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立体视觉发育受影响,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损害[1]。立体视破坏使人对物体细节的识别以及空间定位能力下降,从而影响精细操作能力,对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并限制了就业选择范围。斜视手术通过改善患者的眼位,促进视轴协同作用,进而促使立体视功能恢复[2]。本文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139例立体视缺失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的恢复情况,进而研究立体视重建的影响因素,为斜视患者的临床干预提供诊疗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斜视正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手术前及术后1月均使用维视顿视功能检查治疗系统动态随机点立体图检测患者近立体视锐度,以立体视≥1 300弧秒为立体视缺失,<1 300弧秒为立体视存在。本研究将术前立体视缺失,术后眼位正位的患者纳入分析,共纳入斜视患者139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64例,纳入患者年龄为3~55[10.87(6.08,19.34)]岁(含3岁)。其中共同性内斜视57例,间歇性外斜视22例,恒定性外斜视60例;斜视度小于60 PD(三棱镜度)有48例,斜视度在60 PD以上的有91例;主导眼为右眼68例,主导眼为左眼71例;发病时长在1年以内的12例,1~2年(含1年)的23例,2~3年(含2年)的22例,3年及以上的82例;术前眼底存在旋转的31例,无旋转的108例。

1.2 纳入标准本研究纳入标准为:(1)智力正常,能够配合检查;(2)既往无斜视手术史;(3)为共同性斜视,眼球无限制或麻痹因素;(4)术前立体视缺失;(5)术后眼位正位(-10~10 PD)。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性别、斜视类型、斜视程度、主导眼、发病时长、眼底旋转情况对患者立体视恢复率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因素对斜视术后立体视重建的影响本研究中,男性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恢复率为24.00%,女性患者立体视恢复率为14.06%,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然而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类型斜视对斜视术后立体视重建的影响分析斜视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恢复的情况发现,不同斜视类型间立体视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立体视恢复率表现为内斜视患者21.0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2.73%,恒定性外斜视患者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斜视程度对术后1月立体视重建的影响本研究中,斜视程度对术后立体视的重建影响不显著。斜视度<60 PD的患者立体视恢复率为27.08%,高于斜视度≥60 PD的患者(15.38%),然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主导眼对斜视患者立体视重建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术后1月不同主导眼间立体视恢复率不同。主导眼为右眼的患者立体视恢复率为22.06%,高于主导眼为左眼的患者(16.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5 发病时长对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重建的影响比较不同发病时长患者的立体视恢复情况,分析发现,自发现斜视到开始接受斜视手术的间隔时间越长,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恢复率越低。发病时长小于1年的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恢复率为50.00%;发病时长在1~2年(含1年)的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恢复率为为30.43%;发病时长在2~3年(含2年)的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恢复率为13.64%;发病时长在3年及3年以上的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恢复率为13.41%,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不同相邻时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长在2~3年(含2年)的患者与发病时长小于1年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长在3年及3年以上的患者与发病时长小于1年的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6 眼底旋转情况对斜视术后立体视重建的影响比较分析术前眼底黄斑与视盘位置存在相对旋转与无旋转的患者术后1月的立体视恢复情况,从而发现,术前存在眼底旋转的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恢复率为6.45%,术前无明显眼底旋转的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恢复率为2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因素的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情况

3 讨论

斜视手术的开展不仅仅是改善患者斜视外观,更重要的还在于矫正视轴的分离状态,从而促进双眼视觉的发育,促使立体视觉重新建立[3]。术后眼球正位对于立体视的恢复极为重要,是立体视重建的基础[4,5]。然而,对于不同的患者,立体视的恢复情况不同。笔者对139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性别、主导眼、斜视类型以及斜视程度对术后立体视功能的重建无明显影响(P>0.05),而发病时长及眼球的旋转情况则影响术后立体视的恢复(P<0.05)。

不同类型斜视,患者立体视损害风险不同。陈丽萍等[6]研究发现,内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深度运动知觉的破坏高于间歇性外斜视。然而,在斜视术后的立体视恢复中,不同类型斜视的差异并不显著,术后1月内斜视患者立体视恢复率为21.0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恢复率为22.73%,恒定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恢复率为16.67%(P>0.05)。由此可见,患者术前的斜视类型并不能对术后立体视的恢复作出预测。郑雨蒙[7]研究也表示,内斜视与外斜视的术后立体视恢复无差别,术后眼位才是立体视的有效预测因素。此外,本研究中,斜视度小于60 PD的患者立体视恢复率(27.08%)高于斜视度≥60 PD的患者(15.38%),然而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学者[5]认为,纵使是微小度数斜视仍然对立体视产生破坏作用,斜视程度小并不能作为立体视破坏轻的依据。由此可见,术前患者的斜视程度对术后立体视的恢复并无有效预测作用。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发病时长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的恢复情况发现,出现斜视后越晚接受手术,患者的术后立体视恢复几率越低。发病时长在2年以内进行手术,患者具有较高的立体视恢复率,而发病2年后手术,术后立体视恢复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手术时机对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发育极为重要。随着时间的推迟,患者的立体视破坏随之加重,立体视的逆转也更为困难。因此,只有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才能避免双眼视觉的进一步破坏,促进立体视功能的重建。笔者还发现,术前黄斑与视盘相对空间位置异常的患者,立体视的恢复更为困难,术前眼球存在明显旋转的患者立体视恢复率低于术前眼球无明显旋转的患者。眼球的旋转状态导致双眼的融像困难,从而破坏立体视的发育。因此,对于斜视患者,眼球的旋转状态相对于斜视程度,具有更大的立体视破坏性。完善术前检查,明确术前眼球的旋转情况,对术后立体视的恢复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并提示眼科工作者在矫正患者的水平或垂直斜视时,还应当积极矫正旋转斜视,为术后立体视的重建提供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斜视发病时长、眼球旋转情况对术后立体视的恢复具有预测作用。在斜视患者的立体视恢复过程中,尽早手术干预,争取提供正常的眼位条件,是立体视重建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斜视眼球立体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发现斜视后应该如何治疗,你知道吗?
眼睛与身体的生长发育同步不同量
“上帝”视角回顾2017年:8张照片震撼眼球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斜视手术后如何防复发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孩子“心不在焉”可能是斜睨眼
平面和立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