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2022-08-12王冬梅
王冬梅
(山东省滕州市房地产服务中心, 山东 滕州 277599)
1 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特点
我国建筑工程建设和规模不断扩大, 混凝土结构的体量也随之增加, 当前很多工程中都使用的是大体积混凝浇筑技术。 在混凝土浇筑中, 重点要关注的是主体部分的施工方面。 混凝土结构有着较强的刚度和硬度, 但是延展性不足, 所以通常会和钢筋材料同时使用, 两者相辅相成, 最终形成牢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混凝土原材料、 施工工艺、 环境温湿度等。 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 混凝土浇筑的重量也不断增大, 建筑空间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此, 工作人员要提升混凝土施工质量, 避免建筑物后期发生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威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混凝土浇筑技术控制的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分别为混凝土原材料配置质量、 浇筑施工技术、 构件养护技术, 除了这三个环节, 工作人员还要关注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运输、 模板工程等细节, 只有全面控制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才能保证最终的施工质量。 不同强度的商品混凝土对浇筑施工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工作人员要尊重混凝土的特性, 做好施工技术的选择, 做好施工中坍落度等各项指标的合理控制,保证混凝土成型的效果。 在浇筑过程中, 工作人员还要坚持连续性原则, 尽可能地将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提高, 保证安全地落实施工管理工作, 将建筑工程整体结构可靠性提高。
2 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常用技术
2.1 全面分层浇筑技术
该施工方法就是在浇筑完第一层混凝土后再浇筑对二层混凝土, 这种浇筑方法普遍应用现代房屋建筑工程当中。 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 工作人员要在第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施工, 并且要充分振捣保证两层混凝土能够全面融合。 施工人员浇筑时要从短边开始, 然后浇筑向长边的方向, 形成水平施工缝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提高, 同时将浇筑施工技术的精确度提高。 全面分层浇筑方法常常应用于厚度较大、 面积较小的工程中,此种施工方式较为常见。
2.2 分段分层浇筑技术
有的建筑工程中并不会使用很多混凝土材料, 工程整体建设规模不大, 施工技术人员在进行此类建筑物施工中可以采取分层分段浇筑的方式。 该施工方法是从最下层先完成一定长度的工程浇筑后再浇筑另一段, 然后依次完成各层混凝土的分段浇筑。 该浇筑技术应用中要重点做好两层混凝土的融合处理, 要在第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及时浇筑第二层, 并且充分振捣。这种施工方法在高层建筑中不适合应用, 容易对混凝土凝结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在施工中, 工作人员要注意务必保证下层混凝土凝固前浇筑上一层, 如果底层混凝土已经凝固, 那么会威胁工程的质量安全, 工作人员要技术采取接缝处理方法。
2.3 斜面分层浇筑技术
有的建筑工程有着较大的长度, 施工人员可以按照不超过1/3 的斜坡坡度进行斜面分层浇筑, 最终完成大规模建筑的施工作业。 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斜面分层浇筑技术能够将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提高。 在采用这种施工方式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注意留设一定的施工缝, 保证在剪力最小的位置预留施工缝, 并且在初凝前完成上层混凝土的浇筑, 在每个斜面布置振捣器, 提高混凝土整体密实度。
3 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
3.1 施工前准备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 工作人员要做好材料的配置, 检验所有原材料的质量, 确认是否满足质量标准要求, 尤其是水泥这一需要大量应用的材料, 要尽量选用低水化热水泥, 确认其是否存在受潮结块等问题。 在水泥保管中, 要注意通风干燥, 不得受潮, 做好防水措施。 为了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降低温差对混凝土结构产生的影响, 相关工作人员在正式浇筑混凝土之前要保证技术交底充分、 详细, 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技术交底内容, 调整好施工工序, 让所有员工都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施工技术的重难点, 加强施工现场行为的规范管理, 保障有序开展混凝土浇筑作业。 在准备阶段, 工作人员还要全面考虑梁板、 剪力墙、 振捣时间等各项因素, 提前将各种材料、 设备、 劳动力准备充分, 检查模板体系是否拼接密实, 在一切确认无误后可以开展下一步施工作业。
3.2 搅拌与运输混凝土
当前混凝土搅拌常常采用工厂生产的方式, 很多工厂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完成混凝土的生产。 在正式搅拌前, 工作人员要根据工程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混凝土配比, 然后严格按照最佳配比精准地称量各种原材料,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投料, 做好搅拌时间的控制。 在混凝土搅拌完成后, 工作人员还要检查混凝土的各项参数, 确认其质量是否达标, 在确认达标后可以灌装运输。 配合比要求如下。
第一, 水胶比 <0.5; 第二, 砂率在 35 ~42%之间; 第三, 掺加引气型外加剂时要按照不超过5%的标准控制混凝土含气量; 第四, 按照120 ~160mm的范围控制到场混凝土坍落度; 第五, 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分别控制在 10 ~12h、 16 ~18h 之间, 并且按照 6~8h 的时长控制缓凝时间。
在运输前, 要提前勘查路线, 选择路途短、 道路平坦、 交通通畅的路线, 运输途中主要做好温湿度的控制, 如果周围气温较低, 可以使用棉毡包裹混凝土罐车。 在运输到现场后, 质检人员要再次确认混凝土的状态, 检查是否出现离析、 泌水等质量问题, 当质量合格后, 可以进入到浇筑阶段。
3.3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工作人员要牢固地假设混凝土输送泵管, 保证垂直不存在转弯的情况, 要严密地连接接头部分。
在布设泵管时, 要尽量将弯头和新路减少, 地泵出口和垂直管的间距控制在3.0m以内, 从而将管中混凝土柱倒流阻力增加, 将泵机分配阀换向阻力减少, 将混凝土泵吸入效率提高。 工作人员将液压逆流截止阀安装于泵机出口5m左右的位置。
在支撑上放置泵管接头, 用胶皮闭封圈处理接口, 保证接口密封性, 保证牢固地支撑弯头部位。 通过φ48 钢管搭设四方斗保证连续垂直泵管的安装牢固性。 从地下室地坪搭设钢管脚手架, 然后和泵管连接, 在泵管架设稳定后随着浇筑高度的增加逐渐拆除管道。
工作人员在正式泵送混凝土之前需要用水泥浆将管道的内壁润滑, 保证混凝充分填充密实收料斗, 避免空气进入阻塞管道。
保证连续供应混凝土材料, 如果出现突发事件难以及时供应那么可以将泵送的速度适当降低, 尽量避免中断, 如果不得不中断那么需要按照4 ~5min 一次的方式进行正反冲程, 同时搅拌混凝土避免发生离析问题。 如果超过45min 停泵时间那么需要将泵清晰干净。
在入泵前, 工作人员要按照120 ~160mm的范围控制防水混凝土坍落度, 按照每小时损失值不超过20mm的范围控制入泵坍落度, 总值应当在40mm以内。 如果坍落度损失过多可以在搅拌过程中 适当加水。
在布料过程中, 工作人员要保证连续布料, 按照2 ~3 m的范围移动出料口完成水平布料工作, 用地泵+布料杆浇筑的方式进行基础外侧导墙浇筑, 在平台上搭设布料杆塔, 保证高效快捷地完成混凝土浇筑作业。
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振捣间距和时间, 通常间距控制在400mm左右, 时间控制在15 ~30s。 在浇筑底板混凝土时要按照400mm间距完成二次振捣, 一次振捣主要是边浇筑边振捣, 工作人员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垂直插入混凝土中, 然后进行振捣,另一台振捣器在混凝土斜面槎子位置按照45°角完成振捣, 当发现浮浆不泛泡则表明一次振捣基本完成。在混凝土初凝前要完成二次振捣工作, 通过二次振捣可以将地板混凝土密实度提高, 避免产生裂缝。 二次振捣时工作人员要观察混凝土是否可以流动闭合。 工作人员要用高频机械振捣密实底板的防水混凝土, 坚持快插慢拔的原则, 保证均匀地振捣材料。 在上层混凝土振捣过程中, 要保证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大约50mm的深度, 将两层的接缝彻底消除。
3.4 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结构施工必须要高度重视后期的养护工作, 很多混凝土病害都是由于养护不到位而出现的。在养护阶段, 要定期洒水, 做好保温防寒处理, 还要密切监测混凝土内外的温度差异, 监测周围气温环境的温湿度。 当前浸水养护法覆盖浇水养护法、 围水养护法等都是建筑工程常用的混凝土养护方法。 在养护阶段, 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 确保温差不超过25℃, 避免发生温度裂缝。
在养护阶段, 通常在浇筑振捣完成后12h 之内覆盖处理混凝土结构, 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流失过快发生干缩裂缝。 可以适当延长拆模时间, 不但可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强度, 还能够达到一定的养护作用。 在拆模后, 需要继续洒水养护, 维持至少7d 的养护后,检查混凝土的状态, 然后调整喷水的频率和喷水量。在当前我国较为常见的混凝土养护技术中, 覆盖浇水养护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与此同时, 浸水养护法和塑料薄膜养护发也能够被应用到冬季混凝土的施工当中。 而在冬季这种持续低温的情况下,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在应用养护技术的同时, 还可以借助蓄热法, 并向其中添加外加剂的方法来实现混凝土的养护, 从而更好的保障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
3.5 混凝土拆模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会受到混凝土拆模时间、 拆模顺序的影响, 工作人员要对拆模的顺序进行严格控制, 做好混凝土质量的严格控制, 尽量保证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会受到温度、 强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为此, 在拆模阶段, 要注意先拆除掉非承重部分, 然后逐渐拆除承重部分。 工作人员还要注意检查混凝土的强度, 只有达到设计标准的70%以上方可拆除模板。 在拆除阶段, 要注意做好防护, 避免磕碰, 尤其是注意避免损伤混凝土的边角。
3.6 混凝土后期修补
在拆模后使用阶段, 混凝土结构可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出现一定的缺陷, 为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 提高混凝土结构使用效果, 应当及时修补缺陷。 针对面积较小的缺陷, 可以用钢丝刷洗刷基层后用1∶2 的水泥砂浆进行抹平处理。 如果是较大面积的却下问题, 那么需要在清理干净基层后将薄弱的混凝土层凿除, 然后再次系数, 填充细骨料混凝土, 然后振捣密实混凝土, 再在表层抹平水泥砂浆。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如果出现质量缺陷, 会对建筑工程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此, 要保证及时处理质量缺陷, 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可靠性, 避免威胁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安全。
4 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优化
4.1 优化模板设计
工作人员要在混凝土施工前做好模板体系的合理选择和安装, 确保能够和工程要求相符合, 确保能够有力支撑混凝土浇筑作业。 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充分沟通, 深入解读设计图纸, 明确混凝土结构, 重点做好模板设计施工中常见问题的预防, 及时管控优化模板施工作业。 在模板设计中, 要保证能够和混凝土结构要求一致, 将混凝土浇筑的意图和作用米工期内, 做好施工中药店的把控。 在设计方案确定后, 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模板设计方案安装模板体系, 做好拼缝的处理, 用橡胶条等物质填充密实拼缝, 加强检查底部密封性, 避免在浇筑混凝土阶段发生裂缝问题。 在施工前工作人员还要检查模板安装的稳定性、精确度, 将模板的整体性能尽可能地提高, 以免在浇筑混凝土阶段发生模板变形、 坍塌等问题。 在浇筑阶段, 工作人员还要注意监测模板的具体情况, 一旦出现异常问题及时加固处理。
4.2 控制混凝土浇筑施工程序
施工管理人员在具体时间中要将混凝土浇筑的每一项工作流程、 工作要点、 细节都细致地交代给施工人员, 加强现场监督管理, 加强规范混凝土浇筑施工程序, 切实将浇筑施工质量水平提高, 最终保证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要将自身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严格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 避免违规操作。 在具体浇筑中要坚持连续性原则, 保证紧密联系各个操作环节。 技术人员要对温度参数、 含水量比例等加强关注, 对可能引发质量问题的离析、 坍落度等情况提高重视, 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冲击模板结构。 技术人员还要高度关注混凝土的振捣工作, 要注意控制振捣间距, 通常振捣距离控制在50cm左右。 在振捣过程中, 注意不得触碰模板、钢筋笼、 预埋件等结构, 避免出现损伤、 稳定性不足等情况。
4.3 重视施工过程检查和审核
严格的监督和检查有助于各个环节工作高效落实, 有助于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有助于提升建筑工程的最终施工质量, 为此, 要加大检查和审核力度, 确保各项技术要点能够充分落实。 监督检查人员首先要做好混凝土施工方案的审查, 对施工方案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改善优化, 在实际施工中, 重点做好现场管理。 在混凝土浇筑中, 要坚持全过程管理理念,加强协调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 保证相互之间完美配合, 做好诸多复杂工作内容的处理。 监督检查人员要注意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 优化各个施工环节, 将施工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 管理人员不但要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 还要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 责任, 将工作责任感提高, 以相关管理制度为基础, 将自身的权利、 职责充分落实。 在完成混凝土浇筑作业后还要审核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 通过无损检测等技术确认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是否达标。
4.4 混凝土温度控制
混凝土材料凝固时水泥材料和水反应释放水化热, 导致温度变化, 加上外部温度影响, 造成建筑混凝土结构容易发生温度裂缝问题, 为了避免温度裂缝,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 技术人员应做好温度监测, 从混凝土材料和外界环境温度两方面加强温度管控。 为此, 在温度控制中, 首先要选择低水化热水泥材料, 其次, 适当添加减水剂等添加剂, 降低水化发生出现的水化热量。 最后, 加强施工过程管控, 尤其是浇筑阶段,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应及时埋设冷水管降低内部温度, 养护人员加强监测混凝土内外温差并且采取有效的控温措施, 降低内外温差。
5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 混凝土施工技术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技术, 工作人员要明确施工中各种因素产生的影响, 做好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改善优化,加强材料准备, 将混凝土浇筑水平提高。 工作人员要合理配置混凝土材料, 加强浇筑过程中细节的控制,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 并且加强现场管理,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最终达到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提升的效果。 只有不断建设高质量的工程项目,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 才能推动建筑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