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新乡贤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2-08-12谭星驰陈怡静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乡贤领域研究

谭星驰,陈怡静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新乡贤”是相对于“乡贤”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汉语大词典》中对“乡贤”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新乡贤”由传统乡贤演绎而来,并在2017年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正式被定义。新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作为一个新兴群体,新乡贤摒弃了传统乡贤的落后思想,继承了传统乡贤的乡土情怀、道德品行、伦理情操等价值精华,同时运用现代的知识、技能和新的文化视野,既可以起到道德指引的作用,又能促进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新技能的传播,将对我国乡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未来这一群体必将在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鉴于此,笔者通过对前几年的文献梳理,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并通过技术手段预测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最大化发挥新乡贤的积极作用,助力新时期乡村振兴。

1 数据来源、处理及工具

为总结我国新乡贤领域研究现状,在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库中采用高级检索形式,选择“期刊”,以“新乡贤”为主题词,文献来源类别选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得到相关文献224篇,手动剔除与本研究主题无关文献8篇,最终收集有效文献216篇(检索时间2022年1月2日)。由于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待加强,但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我国新乡贤研究的现状和热点,以期为深入开展我国新乡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采用CiteSpace软件作为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是由信息可视化专家、费城大学终身教授陈超美开发制作的可视化分析软件。经过几个版本的改进和创新,CiteSpace软件已成为目前较为成熟的可视化软件,其本身能够将各文献的来源机构、作者、引用文献、关键词汇通过算法分析出关键词共现、文献共引等,并且绘制出相关的知识图谱方便研究人员进行综合分析,还可通过设置时间分段来分析各不同时间点的研究图谱。目前CiteSpace能够通过绘制出文献数据的知识图谱从而将学科知识进行可视化,研究人员可从中准确把握研究内容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

2 对新乡贤研究的基本分析

研究领域的发文量能够反映出一定时期内该领域的研究情况,核心期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专业学科的发展水平。从图1可以看出,2015—2021年关于新乡贤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曾出现小高峰。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新乡贤概念最早于2008年在《绍兴晚报》提出,直到2014年《光明日报》陆续推出有关新乡贤的专题报道后,新乡贤一词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以前,有关新乡贤的论文均未在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发表。从2015年开始,新乡贤相关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出现了1篇高质量研究论文。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后,学术界关于新乡贤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多,并在2018—2019年间蓬勃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新乡贤领域将会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该变化趋势说明,新乡贤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实效性。综上,新乡贤的研究方兴未艾,虽然文献数量有限,但仍有较大研究空间,值得继续探索,使新乡贤这一群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1 新乡贤领域发文量年度分布Fig.1 Annual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number in the field of new rural sages

通过对相关文献作者的分析,可以宏观把握该领域研究状况,亦可得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文献研究对未来的调查方向也具有指导意义。对所选择的216篇有效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5.8.R3版本),以1年为1个时间切片对作者网络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图中共有节点307个,连线126条,即数据共检索出作者307人,说明有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新乡贤领域的问题。同时,可以看到作者间的连线和交叉较少,网络密度Density=0.002 7,表明新乡贤领域作者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多人协作的情况占少数,大部分文章是由单人或2人完成,作者之间缺乏相互引用的现象。在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字体的大小与作者的发文量成正比。图中学者季中扬(6篇)、张兴宇(5篇)、肖正德(4篇)发文频次较多,且集中于某一时间段,整体上图中作者的合作关系呈分散布局的特点,相比于307名作者而言,该领域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仍缺乏更多领军式人物,对新乡贤的后期发展缺少持续性的关注和研究,说明在该领域的探索尚且处于初步阶段。

从表1可以看出,就核心机构而言,在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中,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以5篇发文量位居第1,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以4篇发文量紧随其后,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共计3所高校以发文3篇并列第3。由此可见,发文单位以江苏省为代表的东部地区为主,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说明关于新乡贤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且成果较为显著,其次中部地区也开始逐渐关注新乡贤领域,并取得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从新乡贤的发文机构来看,核心论文来源于高校这一特征明显,并以人文社科类学院为代表。

图2 新乡贤领域作者合作关系Fig.2 Partnership of authors in the field of new rural sages

在此基础上,呼吁各地区重视对新乡贤领域的研究,加强对不同地域的实际调研,挖掘较为落后地区的新乡贤力量,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人才支持,这对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共被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在学界的受认可程度,是期刊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的重要体现。由于CNKI数据无法做共被引分析,因此选取CSSCI数据库中2015—2020年以“新乡贤”为主题的47篇有效期刊文献,均包含于216篇文献之中。该期刊共被引分析是利用小样本来预测总体,存在一定误差,但也具有一定参考性。运行CiteSpace, 以“cited journal”为节点,时间切片为1,top=50,top%=10% ,选择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和修剪切片网(Pruning sliced networks),得到新乡贤研究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仅显示被引次数2以上的期刊(图3)。

表1 新乡贤领域机构发文频次及年份

从表2可以看出,整体来看期刊被引用次数和中介中心度并不呈正相关的关系,中介中心度整体偏低且为“0”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浙江社会科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引频次较高,但中介中心度较低;节点较大的期刊发挥知识节点的作用并不突出,权重大的期刊不仅相互间缺乏交流与借鉴,也缺乏交流与借鉴的“媒介”。《浙江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位居前列,期刊属性相类似,说明对新乡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此类社会现象,尚处于规律探索阶段,以期更多不同种类的期刊发表对新乡贤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被引期刊高校特征并不显著,与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的结论存在一定差异。结合表1、2的年份可以看出,从2016年开始提出“新乡贤文化”概念后,地方期刊进行简单基础性的研究后,随即新乡贤领域主要进入高校探索阶段,并逐步出现高质量论文,具有一定时间性。

图3 新乡贤领域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Fig.3 Co-cited knowledge map of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new rural sages

表2 新乡贤研究期刊共被引次数排名

3 新乡贤领域研究热点分布与学术前沿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是高度概括论文观点和研究内容的核心词,当多篇文章的关键词表现出一致性时,说明这些文章有一定的相关性。CiteSpace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来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筛选过的216篇有效论文为数据,选择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和修剪切片网(Pruning sliced networks),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新乡贤在2015—2021年的研究热点,并得到有关新乡贤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4),=213,=224,表示共有213个关键词节点和224条关键词之间的连线。

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圆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越大则该关键词在新乡贤的研究中出现的次数越多,有较高的研究热度。各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则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的程度。从图4可以看出,新乡贤、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位于关键词网络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研究新乡贤的关键词,表3为有关新乡贤的频次前15的关键词表格,表4为中介中心度前15的关键词表格。

图4 新乡贤领域关键词关系Fig.4 Relationship of key words in the field of new rural sages

表3 频次前20位的关键词

从表3可以看出,整个领域的核心关键词围绕着新乡贤、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和乡贤文化来开展,一定程度上反映学者的研究方向以及关注的焦点,说明对新乡贤领域的研究建立在传统乡贤的基础之上,为了振兴传统村落,主要侧重于乡村治理方面,不仅包含乡村本身基础性建设,还包括乡村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建设,如何将新乡贤与乡村有效结合、统一并举,激发新乡贤对乡村未来的发展作用至关重要。

其次,中介中心度值代表着每个关键词节点在网络中的传播能力。1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强,说明关键词占据节点的位置越多、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也就越多,在整个知识网络中则发挥了战略性的中介作用。由表4可知,新乡贤的中介中心度为0.61,位居首位,结合其首次出现年度早等特点,说明相关治理方向和治理策略围绕新乡贤领域展开,以新乡贤为主体进行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宏伟目标。

表4 中介中心度前20位的关键词

综合知识图谱中关键词的频数以及中介中心度来看,5年间我国新乡贤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新乡贤、乡村振兴和乡贤治理等研究方向,具有一定导向性作用。

为进一步全面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生成聚类图。图谱共生成33个聚类,为了准确研究新乡贤领域关键词的聚集程度,选取0~5个典型聚类标签进行分析,如图5所示。结果显示,聚类分布集中趋势较为明显,说明在该领域中形成了较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图5 新乡贤领域关键词知识图谱Fig.5 Knowledge map of key words in field of new rural sages

聚类0、5: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百姓安”。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的要求。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关键期,乡村发展关系到国家整体大局,能否形成健康的社会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关键在农村。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乡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性兼长期性的重大任务,需要广泛的社会协同、全民参与、久久为功,才能发挥实质性成效。

当前,乡村治理强调“三治融合”。“三治”是指自治、法治和德治,而“三治融合”是指三者结构和功能有机统一的协同治理体系。2013年,浙江省桐乡市率先开展了三治融合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实践探索,经过数年不断地完善发展,最终被写进中共十九大报告,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典范,代表了未来基层治理的发展方向。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扎实开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同年3月,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以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的路径要求。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关系到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有效路径,也是逐步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手段。

新时代下“三治融合”发展模式的成功,源于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发挥新乡贤等治理主体的作用,通过“春风化雨”式教育方式教会农民知法守法用法,培养法制观念,利用村规民约规范道德行为,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维持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发展“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强调多元主体的协作配合,在当前治理过程中“去行政化” 呼声较大,厘清基层政府与村民自治的权责边界,建立有限责任政府,需要发挥新乡贤主体的协同治理作用,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构筑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聚类1: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报告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补齐了短板,才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最关键的一步。2018年9月份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更为细化的安排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将新乡贤这一新生力量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提供新路径。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加速转型,大量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现象,青壮年人群流失,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加上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减弱,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传统村落不仅呈现萧条衰败的景象,乡村文化也在迅速流失。因此,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凝聚社会各行业的人才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

聚类2、3:乡贤与新乡贤。中国古代漫长的农耕文明史以及儒家文化的长期积淀,是培育乡贤的重要根基。他们或为官治学,或经商从艺,但最终选择回归故土,在一方重办兴学、教化百姓、热心善事等,为家乡兴旺做出贡献,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威望,为百姓们所拥护。明清之时,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为世人所瞻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乡贤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乡贤精神的内核没有丢失。人们将那些有情怀、有学识、有德行的人称为新乡贤,其中有乡村教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为民服务的乡村干部以及默默奉献的平凡人。他们继承了传统乡贤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乡贤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同时新乡贤本身所具备的文化,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亦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乡村之中传播文明之风;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的融合,还能够促进公共服务的普及与公序良俗的形成,共同来构建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使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夏伟(2019)指出,新乡贤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乡村社会善治的黏合剂、是乡村文化繁荣的助推器;新乡贤发挥作用要明确新乡贤的标准,培育新乡贤、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支持体系、完善参与机制、营造学习新乡贤的文化氛围。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地离不开“人”这一核心要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我们更加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人才的大力支持。当前,新乡贤的相关工作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展开。2015年2月13日,龙游县塔石镇雅村的村会议室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村级乡贤会。目前各地区乡贤理事会也在逐步建立,其本身是乡村人士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区社会组织。它鼓励乡贤们参与农村发展建设,延续乡土文化,重构乡村的公序良俗。通过把握理事会本身公益性、服务性、非营利性的基层社会组织特征,把乡贤文化融入乡村的自治、法治、德治中。同时,为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党的十九大也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细化方案,培育发展农村新乡贤队伍,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公共服务、鼓励环保企业等方式带领村民增收创收,从而带领村民走上生活富裕之路,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新乡贤治村作为村民自治的有益补充,在实践探索中,也存在着治理底气不足、融入村子难、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更好的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势在必行。

新乡贤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是我国探索乡村振兴道路的重要模式,他们不仅连接着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同时也是中央与基层最为重要的“纽带”与“桥梁”,自古以来便在“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我国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新乡贤所带来的,不只是人才本身,还有新思想新主张,他们是农村未来繁荣发展的“强心剂”。

聚类4:乡贤文化。“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振兴,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振兴。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刘奇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曾明确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乡贤文化植根于农村,在村民之中具有广泛认同,是农村群体间的情感纽带与精神寄托。新乡贤文化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贤文化,它需要借助乡贤文化的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传统乡贤文化的创新性改造,并牢牢把握乡贤文化的“魂”,通过挖掘传统乡贤文化的价值精华来滋润新乡贤文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乡村人才的流失和缺乏,新乡贤文化的传播一方面能够引导乡民向善向上,提升村民素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在外的新乡贤们回流,为乡村振兴带来新鲜的血液,参与到乡村治理的体系中来,进一步带动乡村发展,推动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为了更形象地展示出5年间新乡贤研究的发展趋势,通过CiteSpace软件自带的Timeline view视图分析功能,绘制出了该领域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视图(图6)。

突发词汇是指变化率高、频次增长速度快的词汇,是用词频的变动趋势即突现度,而并不仅仅依据词频的高低来描述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图中圆圈标记的节点是具有较高中心性、在知识网络中较重要的节点。突发词汇分析,term type选择burst terms,分析不同时间段所对应的研究主题。

由图6可知,“乡村振兴”贯穿新乡贤领域的发展始终,根据聚类2的主关键词“乡村振兴”可以将新乡贤领域的发展趋势分为2015—2017和2018—2021年2个阶段。虽然学界对新乡贤领域早有研究,2015年首次出现核心论文,2016年突然出现大量有关新乡贤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其原因可能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新乡贤文化。同年3月在全国两会讨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时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人大代表钱念孙提出“新乡贤文化”这一概念,指出其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国的传统乡贤文化,通过鼓励知识分子、官员与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改善农村现状,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对农村发展有积极意义。因此,对新乡贤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该领域开始崭露头角,“乡村治理”和“乡贤文化”等词语被广泛提出。

2018—2021年期间,伴随着党的十九大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新乡贤领域开始与乡村振兴紧密连接在一起。从2018年开始,有关于新乡贤的核心论文开始有了质的飞跃,增长速度显而易见。同时,该时段有关乡贤文化的关键词出现较少而三治融合或多元治理等词汇反而大幅增加反映出学者们的关注焦点由其文化和地域价值转向了其政治和行政价值方面,对现行显性作用更加关注。

新乡贤一词的出现离不开对乡贤的研究,在初期阶段学者更注重从乡贤的研究中挖掘有利于新乡贤的发展价值,对两者进行关系界定但并不割裂,借助于人们对乡贤的认识,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了新的历史使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学者开始着眼于对新乡贤本身的研究,新乡贤的内涵是什么、新乡贤在乡村自治中扮演什么角色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研究重点。作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新乡贤文化在乡村建设中能够起到形成乡村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作用,同时新乡贤作为有知识、有德行、有号召力的乡村力量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最易赢得村民的认同,成为乡村的精神榜样,从而在维系当地乡村的秩序和乡村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新乡贤的研究应从新乡贤自身出发,通过对比不同乡村力量寻找新乡贤自身的定义,再因地制宜研究不同地方的新乡贤特点探究出新乡贤本身在乡村的特色作用,最后探讨新乡贤对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研究新乡贤自身对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图6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视图Fig.6 Timeline view of key words cluster

对新乡贤在乡村发挥作用的研究需要做到因地制宜,不同地方乡村的地方文化、地方特色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对乡贤地方特色作用的研究使学者能够更进一步探索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新乡贤本身的研究为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新乡贤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同的本质,而新乡贤作为具有号召力与影响力的乡村力量,在乡村治理中起到的带头与感召作用是其他乡村力量所不可比拟。而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软约束、软治理更有利于乡村治理。新乡贤的提出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乡村振兴的需要。新乡贤的出现是为了振兴乡村、实现乡村现代化,而当前的研究也恰恰是研究新乡贤对乡村振兴和乡土治理现代化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1)新乡贤领域文献发文量随时间推移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化,高质量核心论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由于该领域受时间因素限制,从战略上真正提出到落地实施仅几年时间,而取得成效也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需要持续关注新乡贤的发展趋势,该领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2)随着新乡贤领域研究热度的增长,更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该领域的研究,但作者间的合作关系网络并不密切,总体呈现分散状态,且大部分作者发文量只有1篇,说明对新乡贤领域的关注度仍有待提高。

(3)研究机构对新乡贤的研究还处于高校探索时期,从深度和广度来看并没有达到成熟阶段。需要激发社会中不同领域的研究并机构对其进行多样化探索,使新乡贤领域的研究更加贴合实地经验。

(4)从文献共被引方面来看,期刊被引频次与中介中心度并不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反映了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知识节点发挥的连接作用较弱,既新乡贤研究领域还未发展至成熟阶段,当然与样本量较少也有一定联系。在该领域需要加强沟通与交流的信号已从多方面释放出来。

(5)新乡贤关键词的研究热点也在不断扩展,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步突破原始内在桎梏,探索出了更多需要新乡贤解决问题的领域,如新乡贤的主要价值从文化与地域转向了政治和行政价值等。

(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任何领域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受政策性和实效性的影响。当前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新乡贤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学者们应定期进行回访考察,以反馈实地应用成效,因地制宜,进行科学有效分析,可以用论文或者考察报告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总结一段时间内的经验与不足,如此循环往复,相得益彰,为进一步理论成熟提供实践经验并制定指导意见,以促进我国新乡贤领域相关研究的更好发展。

(2)加强交叉学科领域间的交流与研究。自新乡贤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后,诸多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基于各自的学科视角和研究领域对新乡贤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探 讨,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例如,新乡贤的作用机制、影响方式、与影响因素 的区 别等 是目前研究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与此同时,大多数学者习惯通过时间推移的方式考察乡村变化来量化新乡贤的作用,而少有排除其他影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各学科的研究多受限于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动与协作,导致对新乡贤的研究缺少深入性和整体性。

要系统性理解和研究新乡贤的相关问题,不仅需要各学科的分化研究,更需要多学科视角下的协同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未来研究应注重汇集不同学科,整合相关资源,展开纵向研究,收集质量高、权威性强、层次特征明显的数据,通过对有效数据的分析,为政府决策、治理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3)选用合理有效的理论方法。当前有关新乡贤的研究中,学者们多注重于探讨关于新乡贤的多种前因变量、中介变量和后果变量,少有学者对先前的文献进行整合,将多种变量有机地融入同一个理论框架之中,这可能会导致数量多而有矛盾的结论出现。因此需要对以往的研究深入的探索、分析和归纳,通过自下而上的设计反馈和自上而下的理论推动相结合的方式,提炼出统一的理论框架,把多种变量纳入其中,从而为后续实证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文化、社会管理和经济学等有关学科的学者都对农村新乡贤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这些学科的某些学说都可以对新乡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阐释。换而言之,多数与社会科学有关的各种理论和学说,都具有解释新乡贤问题的可能性。但新乡贤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此,应参考多学科成果,提出新乡贤自身具有独特性、综合性的理论,以此来指导新乡贤的实践研究,以期达到乡村振兴的价值目标,从而迸发出新乡贤领域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

猜你喜欢

乡贤领域研究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领域·对峙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南安乡贤再发力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