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汽车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以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8-11潘德文
潘德文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0 引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而技能人才培养固守传统模式,出现培养模式效果不佳、教学内容脱离“四新”教育、技能培训内容陈旧等问题,急需一种新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四新”教育,满足社会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作为培育当代职业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技能的传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先后颁布,促使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产教融合,进一步促进对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2021年10月,教育部等三十五部门发布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旨在激励大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提倡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校汽车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汽车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模式,利用已有的教学、科研成果,构建“一制两组三平台”(项目导师制、技能小组、科技小组、专创平台、1+X证书平台、科研项目平台)技术技能培养体系,提高汽车专业学生技术技能。
1 汽车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汽车车型变更周期大幅缩短,互联网技术大量应用于汽车上,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进一步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1万辆,市场占有率达13.4%,2020—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逐年攀升(如图1所示),环比和同比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汽车新技术人才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而现有的一些汽车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未跟上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仅经过企业内部短期培训,就从传统燃油汽车转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时,预计2025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方向技术服务人才净缺口为3.7万人,人才需求量远超现有的人才供给量。因此,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增多,对汽车新工科专业人才全面升级,以适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现阶段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四新”改革提出了迫切需求。
图1 2020年—2022年新能源汽车月销量/万辆
2 新工科理念对汽车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将构建技术创新、法规标准、信息安全等6大体系为智能汽车的发展护航;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融合了新材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自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来,新能源汽车技术对职业院校汽车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推进和升级改造汽车传统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1]。职业院校在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借鉴新工科理念,分析得出汽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核心能力(如图2所示)包括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汽车专业学生技能培养个性化发展,在传统汽车岗位人才的培养中注入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新技术的传授,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图2 新工科理念下汽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核心能力
3 汽车技术技能培养模式与实践
2021年3月,中共辽宁省委颁布了《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2]。目前,辽宁省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8家,改装车生产企业9家,2021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销为7.18万辆和6.9万辆,同比增长121.8%和132.1%。我校汽车工程学院构建了“一制两组三平台”技术技能培养模式,以适应辽宁省汽车企业对汽车新工科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深化了高职院校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3.1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新型项目导师制在职业院校不断地涌现,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导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在校生活[3]。我校汽车工程学院开展了新型项目导师制,借鉴经典意义上的导师制,以技能大赛赛项内容为抓手,教学内容向新技术看齐,同时加入车辆检修和车辆维护保养相关内容,强化汽车维修技术的培养,促进汽车专业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是对汽车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模式的创新。
我校汽车工程学院项目导师制的实施内容主要包含发动机管理技术、车身电气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五个项目,以整车和专用设备为学习载体,整个指导过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导师制采取问题导向法,由故障现象引出知识点,导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知识点学习完成后,学生解决项目中设置的故障,进而学会发动机系统、车身电气技术系统等故障诊断流程与排除方法。项目导师制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各个项目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果来检验项目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成效。在过程性考核中,通过学生自主练习、项目导师协同指导,学生能够判断车辆故障、排除故障、填写故障诊断工单等。在终结性考核中,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故障的诊断和排除工作,同时要求学生用诊断报告完整记录诊断流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结果分析。
3.2 基于科技小组的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推动了学生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我校开展了围绕科学研究、技能提升、发明创造等方向的学生科技活动小组工作,并将学生科技活动工作纳入学校科协总体工作安排,对学生科技活动严格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扩大教学院部在学生科技活动管理工作中的自主权。2021年7月,我校汽车工程学院获批“汽车维修工作室”“智能语音播报车”校级学生科技活动小组。
以“智能语音播报车”为例,科技活动小组借助汽车工程学院的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车、汽车教学设备和检测仪器,丰富了科技小组项目研究的硬件基础。科技小组的指导教师有着丰富的汽车企业工作经验,能够从技术上对学生制作播报车的过程加以指导,其他教师指导学生对播报车进行三维设计。科技小组的实施内容有播报车的操控测试、播报测试、识别测试。通过汽车专业学生组队完成小型智能语音播报车设计、制造和检测,体现了新工科背景下一项全新的技术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手段,培养一批全新的技能型人才,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更加深入地了解汽车结构、设计、制造,掌握汽车的装配过程、调整参数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3 基于技能小组的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技能竞赛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各类行业协会定期举办,已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热衷的比赛,有利于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4-6]。
我校汽车工程学院每学期组建汽车技能小组,在全体汽车学生中面试、通过技能考核等方式选拔技能小组成员,并建立技能小组考核办法,适时监督技能小组的实施情况。
为了促进汽车技能小组教学与技能大赛项目的有效融合,将技能竞赛项目进行适应性改造,即将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改造成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起动机不运转、发动机无法起动、发动机运行异常、公共元件或系统检修、基本装备系统常见故障、便捷系统常见故障。指导教师把行业标准、大赛规范、大赛项目融入日常训练,使技能小组的教学内容更有契合度,有效促进学生在技能训练、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升。
3.4 基于专创平台的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以专业教育为载体,注入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在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开设创新教育特色必修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7]。我校汽车工程学院在2020级和2021级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围绕创新能力培养,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元素,开展创新创业个性化培养,将创新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创新能力。
我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活动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制定《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对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评奖评优加分,对各级各类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我校汽车工程学院实施“专业+创业”教育改革,基于创新基础的创业为导向,建构汽车技术技能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组织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创业项目,自2019年至今共获批20余项校级专创项目,如“e麒二手车鉴定网络平台”“汽车废弃零件DIY工坊”“新能源营运车辆快修服务”等创业项目。以汽车专业技能为基础,服务于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实践中磨炼专业技能,培养一批具有专创特色的汽车技术技能人才。
3.5 基于1+X证书平台的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在1+X证书制度中,学生通过“X”证书的获取,精准定向现实生产中需求的技能,着力提升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缩减了企业对入职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培训时间。在学生考取“X”证书的过程中,“X”证书的模块内容与若干个专业课程内容是相互贯通的,使学生从客观上更加全面地认识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实现在技能和理论上双向促进。
我校汽车工程学院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在学生考取“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证书时,将考点内容融入到汽车专业课中,专门开设“1+X”实训课对接汽车专业课未涉及的考点,增大了学生考取“X”证书的通过率,使学生具备新能源汽车各系统检查维修的技术技能[8]。同时,通过企业调研、校企联合机制、专业委员会等方式,获取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对技能证书的要求,问卷调查毕业生在企业的满意度,定期走访企业调查校企合作情况,为对应岗位(群)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遴选机制打下基础。
3.6 基于科研项目平台的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科研项目,尤其是前瞻性应用项目,将在知识面和专业视野得到更多的拓展。教师是学生接触科研活动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更多的科研助手,让学生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是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最直接的路径[9]。
我校汽车工程学院获批《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均衡性维护方法研究》应用性课题,教师在开展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让学生掌握电池均衡结构、电池组均衡策略、电池组维护技术、电池组均衡电路设计等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提高了学生对于汽车最前沿技术的渴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同时,教师积极承接应用性课题,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在日常教学中将科研项目中的新工科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4 “一制两组三平台”体系培养下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实施的成果
在技术技能提升方面:我校汽车工程学院借助项目导师制、技能小组、1+X证书平台,以汽车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为出发点,将项目导师制制定的技能点、技能小组围绕的竞赛评分标准、1+X证书平台开设的职业技能,实施到汽车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同时科技小组以汽车新科技、电子信息技术为侧重点,专创平台通过创业项目的运行,科研项目平台以学生为科研助理的身份,共同培育新工科背景下我校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的综合技术技能。在“一制两组三平台”体系培养下,学生收获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学会汽车保养、熟悉部件检测与维修、掌握故障综合诊断与分析的三个进阶过程,熟知汽车相关的新科技和新理论,在创新创业之路实现了毕业就是创业的跨越。
在技术技能获奖方面:我校汽车工程学院学生获首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获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2项,获行业协会举办的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5项。2018年5月,学生参加“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检测与维修》”荣获三等奖;2019年11月,学生获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汽车技术赛项三等奖。2020年6月,学生荣获2020年全国二手车鉴定评估师技能大赛辽宁分赛第一名。2021年11月,学生在辽宁省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奖项11项,其中银奖1项,铜奖5项,优秀奖5项。
5 结束语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速发展背景下,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汽车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一制两组三平台”体系,注入新工科理念,将技能竞赛、职业技能标准融入人才培养中,实现“知识、技能、素养、创新”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探索了以技术技能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