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梨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2-08-11翁越峰施泽彬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浙江省浙江面积

翁越峰 ,施泽彬

(1.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园艺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3.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

梨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的果树。截至2020 年底,我国梨栽培面积为86.99 万hm2,总产量为1 610.1 万t,分别占世界总量的67.3%和69.7%,稳居世界第一位。浙江是梨传统产区,有云和、慈溪等栽培历史超过500 a 的产区[1-2],且得益于浙江省自主育成品种黄花和翠冠的推广,在20 世纪80—90 年代和21 世纪初,有2 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20 年,全省梨园面积1.97 万hm2,产量35.2 万t,产值15 亿元左右,梨产业成为浙江十大农业产业之一的果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 a 来,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伴随生产资料价格及用工成本快速上涨,以及柑橘、葡萄中的一些优质品种的出现,造成梨生产的比较效益逐渐下降,影响了梨业的发展。因此,分析梨产业发展现状,梳理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为充分发挥浙江省地理和资源优势,促进梨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产业现状

1.1 面积与产量

图1 为浙江省1996—2020 年梨的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1996 年栽培面积为0.86 万hm2,产量为5.9 万t,自1997 年开始面积快速增加,至2000 年面积翻一番,达到1.66 万hm2,产量为14.76 万t,增加了1.5 倍,到2007年面积增加了2.5 倍,为2.79 万hm2,达到顶峰,随后面积出现缓慢下降,这10 a 就是浙江省梨产业的第2 个快速发展时期,主要原因是综合性状优良的早熟梨新品种翠冠的育成及大面积推广应用,以及 “一优两高” 的农业政策的引导。总产量于2012 年前后达到顶峰,约为40 万t,延后面积顶峰5 a 左右,并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单位面积产量水平整体呈增长态势,1996 年的667 m2产量为457 kg,2020 年达到1 189 kg,增长了1.6 倍(图2)。

图1 1996—2020 年浙江省梨的面积和产量

图2 1996—2020 年浙江省梨单位面积产量

1.2 区域分布与品种结构

1.2.1 区域分布

浙江是沙梨的适合生态区。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全省各县市均有梨栽培。如表1 所示,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杭州市,为3 847 hm2;产量最多的是宁波市,为6.65 万t。其中,面积达2 000 hm2以上的有5 个市,包括杭州、金华、丽水、宁波、嘉兴;面积在2 000 hm2以下而超过667 hm2的县有7 个,形成如慈溪余姚沿海、杭州嘉兴平原、金华丘陵等不同生态区相对集中优势产区的格局。

表1 2020 年浙江省梨面积和产量分布

1.2.2 品种构成

浙江省梨产业凭借浙江农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梨育种在全国的先进地位优势,有最先了解到新品种特性的便利条件,且果农对优良品种具有敏锐的意识,新品种容易被接受,全省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梨主栽品种有翠冠、黄花、翠玉等。据2021 年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业务调查情况显示,翠冠所占比重最大,为62%;黄花所占比重次之,为11%;翠玉占7%。除主栽品种外,还有清香、玉冠、新世纪、脆绿、新玉、圆黄、初夏绿、西子绿,以及地方品种云和雪梨、蒲瓜梨等在生产上应用。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看,翠冠的面积基本稳定,黄花的面积下降较快,翠玉、新玉等新品种的面积增加较快。由于翠玉、新玉成熟期更早,市场价格优势明显,拉长了梨生产成熟采收期,并使品种结构更趋合理。

1.3 栽培模式与生产技术

1.3.1 栽培模式

浙江省梨栽培模式以密植为主,整形修剪多采用传统的自然开心形。1994 年浙江省首次引进了日本的棚架整形修剪技术,并在国家 “948” 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快速推广应用。改良后的 “梨棚架栽培技术” 被浙江省农业厅列为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在梨面积达到高峰期的2010 年前后,浙江梨棚架栽培面积曾一度达到近1 300 hm2,约占梨总面积的5%。梨棚架栽培具有产量稳、果实品质优、抗风力强等优点,但也存在前期投入大、整形修剪用工量大等缺点,近些年新发展梨园采用棚架栽培模式的比例呈下降态势。

在劳动力短缺及用工成本快速上升的背景下,宽行密株圆柱形整形修剪模式被迅速普及开来。该模式不仅保留了密植的优点,且适合果园机械化操作。浙江省于2015 年引进,并用于生产,取得良好效果,2021 年7 月,在安吉召开全省果树干部参加的现场观摩会上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梨设施栽培技术起源于日本,日本于1975 年开始早熟梨的促成栽培,以实现提早上市的目的。浙江省是我国最早开展梨设施栽培的省份,2000年浙江省温岭市开展了以提早成熟期、避开台风期为主要目的的梨塑料大棚栽培,并取得成功,主要的栽培品种为翠冠[3]。随后,由于更适合促成栽培的梨新品种翠玉的育成与推广,设施栽培面积逐渐扩大,果实采收期也提前到6 月中旬,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为了实现梨促成栽培的标准化生产,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起草了 《梨促成栽培技术规程》 (DB33 T 2322—2021)。

1.3.2 生产技术

近20 a 来,浙江省的梨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人工授粉、疏果、果实套袋、采后商品化处理的提升等几方面。为克服春季不良天气造成梨产量波动的影响,人工授粉技术已在各主产区推广应用。其中,设施栽培梨园已全部采用人工授粉技术。疏果是保证果实的重要措施,全省梨园已普遍应用疏果措施,近年的用工成本增加明显,疏果用工占全年人工成本的20%以上,上升为主要的生产成本。果实套袋普遍使用果实专用袋,成为一项技术可控、实现绿色果品生产的栽培技术。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是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全省已推广机械自动分级机50 余台套,据调查通过机械分级的梨果可提高售价0.2 元·kg-1左右,且提高了果品质量的信誉度。

1.4 品牌建设与合作组织

1.4.1 品牌建设

浙江省有不少梨规模生产的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申请注册了商标,并在当地农业、科技部门的帮助下,参加各种评比、展销、推介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省级农业主管部门也为助力梨品牌建设出实招,如2003 年举办了 “浙江省十大名梨”评选,自1998 年连续多年举办浙江省精品水果展示、展销会,多次举办浙江农业之最 (农业吉尼斯) 梨擂台赛,举办2019 浙江省十佳梨评选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浙江梨品牌建设,涌现出 “海昌” “金棠” “舜水” “冠强” 等一批较知名的品牌。2003 年浙江省梨业协会成立,并注册 “翠沁”商标,供全省梨协会会员无偿使用。东阳市 “冠强” 牌蜜梨,由东阳市水果行业协会统一注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包装,通过强化质量管理,知名度大幅度提升,2005 年获 “浙江名牌产品” 称号,2007 年获首批浙江名牌农产品,2010年获浙江省著名商标。梨主产区也积极开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截至2021 年,浙江省已有慈溪蜜梨、云和雪梨、钟山蜜梨、鸬鸟蜜梨、海昌蜜梨等6 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1.4.2 合作组织

2003 年,在浙江省农业厅的牵头下成立了浙江省梨业协会,全省农业主管部门、科研、教学、推广、企业、种植大户等代表成为首批会员。经过多年的运作,会员达到200 多名,有力地推动了浙江梨产业的发展,2021 年经整合,成为浙江省水果产业协会的梨业分会。自2005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 《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 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范了组织结构,保障了社员的合法权益。2016 年浙江省农业厅等11 部门出台了“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分类推进合作社改造提升、依法规范合作社运行管理、支持引导合作社做强做大、强化合作社监督管理、加大合作社支持保障等5 点意见,引导和促成了合作社的规范发展。目前全省各梨产区都建有不同层级的梨专业合作社,为产地农户提供了相应的服务。如嘉兴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与嘉兴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发起于2020 年成立了嘉兴市梨产业农合联,为全市3 000 hm2以上的梨园的生产、销售提供人员服务。又如桐庐钟山蜜梨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2 年,迄今合作社拥有社员155 户,带动2 个乡镇20 个行政村的687 户梨农共同发展梨产业,种植面积580 hm2,产品获 “第一届中华杯南方早熟梨评比” 金奖、“浙江省精品展销会” 金奖、浙江省农业之最擂台赛一等奖和 “浙江省十大名梨” 称号。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浙江省梨产业良种覆盖率很高,品种结构有了很大改善,但仍不够合理。20 世纪90 年代,浙江省梨品种构成中以中晚熟品种黄花为主,占总面积的70%以上,其余的还有日本引进品种新世纪、菊水、黄蜜等,以及云和雪梨、蒲瓜梨等地方品种。翠冠育成推广后,品种结构有了很大改观。2012 年省农业厅业务调查显示,黄花占比下降到23%,翠冠占比已达58%。2021 年调查显示。翠冠占比进一步扩大到62%,单一品种比例过高带来了采摘过于集中,销售压力大,导致价格下滑。

2.2 种植比较效益下降

梨在我国属于典型的大宗水果,优势是适应性广,栽培容易,丰产、稳产,长期位居浙江省第二大水果,但一直以来果品价格不高。在浙江效益农业的引导下,葡萄、桃等果树快速发展,尤其是出现阳光玫瑰、红美人等一流品种后,667 m2产值5万元甚至10 万元的果园不断涌现,梨树种植相对效益开始下降,影响梨农种植积极性。

2.3 早熟梨早采现象严重

南方早熟梨的最大优势在于成熟早,避开了来自我国北方产梨大省正面冲击。产地出园价和市场批发价常呈现出一天一价的现象,早上市的价格优势极其明显。近年来,全省范围内早熟梨早采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并导致市场评价降低,进而影响销售,甚至价格波动,效益下降。

2.4 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浙江梨生产以传统栽培技术为主,用工量大,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农资价格上扬,而梨果销售价格近10 a 来基本稳定,生产成本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逐步下滑,导致生产业主资金积累不足,影响技术改造、施肥、管理等基本投入,生产管理技术不到位,梨果质量下降,效益不理想。

2.5 业主生产规模小,商品化处理能力弱

生产规模小是浙江省梨果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日益突出。全省规模最大的梨园面积只有20 hm2,以0.2~0.4 hm2的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栽培面积小,生产技术落后。小规模、小投入家庭式自产自销生产方式无法承担现代化的筛选分级、包装、冷藏等设备投入,果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弱。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梨果采后处理及保鲜比例不足10%,对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极弱,完全靠天吃饭,业主销售鲜果时议价能力弱,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 发展对策与建议

浙江省正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良好的经济基础及较高消费水平为精品梨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浙江省 “双强” 行动的推动下,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良好的政策支持下,将受益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为稳定浙江省梨生产,提高生产效益,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

良种是梨树生产的基础,也是提高果品质量的关键。尽管浙江省梨品种结构经过20 a 的调整,已逐渐趋于合理,但一个品种改变一个产业的现象时有发生,优良品种对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同时,新品种迭代的速度会加快,要加强梨品种改良工作,利用浙江省果品育种重大专项平台,加大梨资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力度,同时继续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筛选适合浙江省的综合性状优良品种,适当扩大特早熟品种比例,增加品种多样性,优化品种布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3.2 树立精品生产理念,提升产业效益

浙江省是最早提出精品果业的省份,在精品果生产道路上已探索近20 a,优质优价已渐渐为人所接受。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各级协会、各级梨专业合作社要牢固树立精品生产理念,在生产、销售全过程实现安全可追溯,努力提高精品梨产出比例,同时注重品牌宣传与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保护。通过引导和培训,逐渐减少直至杜绝早采现象,保证果品质量,并通过产品推介、果品评比、劳动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实现产业提升、效益提升和梨农收入提升。

3.3 加大新技术及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降本增效

梨属于多年生果树,对生产技术要求高。加大新技术及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力度,以宽行密株圆柱形整形修剪模式、设施栽培、果园机械化等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为重点,同时推广人工授粉、套袋、成熟采摘、分级包装、贮藏保鲜等技术,提升品质与效益的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精品梨比率,实现生产效益的提升。

3.4 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提升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我国是梨生产大国,总产量不断上升,已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梨果已完成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销售压力不断加大。产业化可以实现规模效益,浙江省各层级梨专业合作社发展比较早,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难以快速改变的情况下,为克服规模小,抵御风险弱的缺陷,要充分发挥梨专业合作社作用,通过抱团发展实现产业提升。如桐庐钟山蜜梨专业合作社,通过统防统治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在合作社技术骨干带领下,栽培技术得到了提升;合作社统一购置大型果实自动分选设备,建冷藏保鲜设施,使用统一品牌和包装,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此外,还要加强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政府部门扶持和政策引导,培育一批销售企业和经纪人,发挥电商优势,增强销售能力,确保市场稳定。

猜你喜欢

浙江省浙江面积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怎样围面积最大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面积最少的国家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