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作用探究
2022-08-11王莹
王 莹
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甘肃省平凉市 744000
慢性心力衰竭(CHF)为心脏病变的最终结局,如未及时施以有效治疗,致病情不断恶化,可给患者带来致死性威胁。既往临床多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可对病症起到改善作用,但患者获益仍有限[1]。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肌重构参与CHF的发生、发展过程[2],故抑制心肌重构对于CHF而言尤为关键。沙库巴曲缬沙坦为抗心衰新药,可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同时可通过影响脑啡肽酶活性而升高利钠肽水平,这对于减缓心肌重构极为有利[3]。目前,该药应用于CHF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心功能的改善上,而对生化指标影响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探讨了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CHF对神经内分泌因子、炎症因子的影响,以更深入地了解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CHF的作用机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1月本院诊治的135例CHF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4]有关CHF的诊断标准;(2)NYHA分级Ⅱ~Ⅳ级;(3)心衰病史在半年以上,各项生命指标较平稳;(4)患者均知悉此研究并同意加入。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严重损害;(2)心脏瓣膜病;(3)癌症、严重感染;(4)肢体残障;(5)对所用药物存在使用禁忌;(6)治疗依从性差;(7)特殊人群,如孕妇、精神病患者等。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67)和研究组(n=68),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有关要求。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抗心衰治疗,研究组将上述治疗方案中的ACEI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厂商: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生产批号:20170920,规格:50mg),在ACEI停用2d后使用,起始剂量为50mg/次,口服给药,bid。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将用药剂量逐渐调整至100mg/次,bid。两组均连续用药治疗3个月。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 观察指标
1.3.1 心功能检测: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等。
1.3.2 实验室检查指标: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静脉血6ml,取3ml血液进行抗凝处理,分离(转速2 800r/min,离心半径8cm,离心时间10min)获得血浆后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试剂盒均购自上海远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取3ml血液离心(转速3 500r/min,离心半径8cm,离心时间10min)获得血清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恒远生化试剂有限公司。
1.3.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发生情况,并计算其总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疗效予以评定。显效: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显著减轻,NYHA分级改善2级或以上;有效:心衰症状有所减轻,NYHA分级改善l级或以上;无效:症状及NYHA分级均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LVEDD、SV、LVEF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LVEDD、SV、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神经内分泌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浆AngⅡ、AL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浆AngⅡ、AL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比较
2.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均<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参照组出现头痛1例,恶心呕吐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99%;研究组出现头痛2例,低血压1例,高钾血症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88%。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9,P=0.690)。
3 讨论
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三药合用是治疗CHF的常规疗法,对缓解患者心衰症状十分有利,但经长期研究发现,此治疗方案并不能有效减缓心肌重构,患者预后仍不理想,死亡风险仍较高[5]。因此,需探索更为有效的抗心衰治疗策略。
近年来,沙库巴曲缬沙坦这一新药的研发为抗心衰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复合制剂,其有效成分之一沙库巴曲属于脑啡肽酶抑制剂,在人体内经酯酶可快速转化为LBQ657,LBQ657可作用于脑啡肽酶,使其活性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利钠肽降解,致利钠肽含量升高,从而起到利钠、舒张血管、抗心肌纤维化等作用。另一成分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可通过抑制血管收缩、ALD分泌等促进排钠,同时能通过抑制AngⅡ受体而发挥抗心肌肥大等作用,有利于减轻心脏损害,降低心脏负荷,缓解水钠潴留。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参照组更高,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较参照组更优。究其原因,沙库巴曲缬沙坦可发挥双靶点调节效应,在拮抗RAAS系统的同时调控利钠肽系统,有效抑制血管收缩、心肌肥大、水钠潴留等病理过程,使心室重构过程得到延缓或逆转,从而显著缓解心衰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6]。另外,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较低,且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此药不良反应相对较低。
血浆AngⅡ、ALD水平可反映神经内分泌活性,AngⅡ为一种多肽物质,由AngⅠ在激肽酶Ⅱ作用下转化而来,其可通过和相应受体结合而引起血压增高、交感缩血管紧张、心肌肥厚等不良情况[7]。ALD为一种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激素,受RAAS调控。CHF发生时上调AngⅡ及ALD水平对于组织灌注的维持可起到积极作用,但其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则会增加血管张力,增大心肌耗氧,促进细胞凋亡,导致循环血量不足以及血管负荷过大等,从而导致病情不断恶化[8]。此外,IL-6、TNF-α等炎症因子亦参与CHF发生、进展。在本文中,治疗后两组血浆AngⅡ、ALD水平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上述生化指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对CHF患者血浆神经内分泌因子及血清炎症因子起到有效下调作用。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CHF有效性较高,可显著下调血浆神经内分泌因子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改善心衰症状及心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