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联系是否越紧密越好?
——资源编排理论视角下资源拼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022-08-11张怀英

关键词:强度资源企业

李 璐,张怀英,张 艳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中小企业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可见,推动中小企业凭借其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市场敏锐的优势由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然而,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小而弱”的先天劣势和资源约束很难突破资源困境实现持续发展[2].因此,对于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运营的中小企业而言,如何打破资源约束、如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提升创新绩效等,成为亟需回答的关键问题.

已有学者研究认为,在植根于能力观点的逻辑支撑下,通过组织能力来破解资源不足这一难题已成为众多深陷资源困境的中小企业的共识[3].国外学者Baker等通过对29家受到资源约束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发现这些企业正是以拼凑的方式来整合现有资源,通过改变资源的结构实现突破性发展.资源拼凑以一种建构主义思维方式,重新识别整合企业资源,对资源的已有用途赋予新的路径及扩展可使用资源的范畴,已然成为中小企业通过提高产品创新性或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绩效提升的一项关键能力.但是,我国对资源拼凑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以下不足:(1)针对资源拼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方向与效果,国内外学者尚未达成一致的结果.Wu等认为在缺乏关键资产的中小企业中,管理者不能仅按照传统经营方式依靠标准资源来增强产品创新能力,而是打破固有思维与认知,利用拼凑的方式构建起新的资源组合来为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4],从而使企业维持甚至增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Cunha等学者基于回顾文献和推论的基础上认为较高的拼凑力度有可能破坏产品创新性[5].祝振铎等认为较高的拼凑水平将给创新带来负面的边际回报[6].(2)资源拼凑得以成功推进产品或服务创新的相关边界条件,仍需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入洞察和发掘.现有研究分别从组织因素(生命周期、组织结构、文化氛围和管理方式)、团队因素(关系紧密度和异质性等)和环境因素(环境动荡性和行业属性等)着手探究资源拼凑的边界与条件[7],较少研究关注社会联系的强度会影响资源拼凑的效率.情景因素作为深入挖掘资源拼凑影响路径与机理这一问题的关键要素,缺乏对社会联系强度的系统性研究.(3)不同社会联系强度所产生的边界效应差异还需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是不同类型的社会联系(商业联系、政治联系)提供不同的资源属性,可能会使组织过程和创新成果呈现异质性.

如何将资源拼凑、社会联系强度和创新绩效共同纳入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框架,资源编排理论提供了相应的分析思路.与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单一研究视角不同,资源编排理论不仅关注外部资源的获取过程,还关注内部资源的构建过程,阐述了从内部和外部资源的适应,到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再到将资源转化为创新绩效的路径[8].组织在不断地将现有资源进行揉碎、重构的活动中,通过外部联系获得市场竞争中所需信息与资源,用于及时指导和更新企业服务,最终产生对企业资源的新感知及新的见解和想法进而驱动产品或服务创新.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引入资源编排理论,结合企业外部互动分析资源拼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将在以下2个方面进行尝试:(1)结合该领域理论研究前沿,构建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创新发展理论研究框架;(2)试图从社会资本角度关注社会联系强度对资源配置和开发的权变作用,有助于扩大资源拼凑的研究场景和范围.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资源编排理论

资源编排理论是基于资源基础观和资源依赖观,探讨组织资源获取、管理和价值创造之间关系的一种资源管理理论.Sirmon等将管理者、资源和能力共同纳入资源编排框架,通过结构化、能力化及杠杆化这三个重要环节,运用编排理论阐释了资源如何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9].其中:结构化关注资源组合的重建,包括资源的获取、组合与剥离,以实现内外部资源要素的最佳组合;能力化聚焦于企业如何将重建的资源转化为自身能力;杠杆化则是将资源组合与企业战略进行匹配,实现协同效应.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源不足的难题和有限的管理能力,通过资源拼凑获取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知识是化解企业资源约束困境的重要有效途径.但是,资源拼凑是否能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从而实现资源编排过程中的杠杆化效应,还需要依赖外部社会联系来提升资源拼凑的效率和能力.因此,笔者引入资源编排理论,将资源要素的获取过程和利用能力联系起来.

1.2 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

企业通过对现有资源的用途进行重构,创造性地改变资源利用方式从而达到突破资源约束的目标以实现绩效提升[10].首先,资源拼凑是人类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建构主义思维方式,通过对手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重新解构、认识和整合,进而挖掘出新的使用价值[11].不同于专注高精尖产品的大企业,中小企业更擅长于选择利用已有的人力资本,将一些没被发现的“无用资源”和企业本身具有的独特资源及服务整合起来,实现低成本的最佳组合从而快速抢占市场.譬如企业微信和钉钉等APP的出现,以低成本投入、高性价比、更快的顾客响应速度及更广的市场覆盖率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其次,资源拼凑是一个即兴创作的过程,可以被视为组织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调动和组合资源的一种策略.它是一种利用其他现有资源弥补缺失资源来缩小发展差距的补偿方法[12].最后,资源拼凑对中小企业绩效的作用还体现在企业能力的增强.赵兴庐等基于能力构建视角,发现不同类型的资源拼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和机会识别能力提升[13].另外,资源拼凑过程更加重视试错式学习和实验活动[14],以便获取独特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的资源来提升创新的新颖性,使中小企业快速占领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1:资源拼凑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1.3 社会联系强度的调节作用

由于经济行为植根于关系网络,网络关系的视角强调了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联系在经营活动中的协调交换作用[15].社会联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业务合作和利益交换将企业之间联系起来[16].社会联系强度是指企业与关系网络内其他网络主体进行交流、合作和学习的频率及紧密程度.紧密的商业联系会弱化资源拼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首先,商业网络内的群体具有相似的知识、地域等信息资源和实物资源,使得企业陷入既定的、固化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范式,惯例性的拼凑已经不具备工具性价值的商业和科技要素[17],不利于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自身突破.其次,高度商业联系中的企业高估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局限于组织结构相似、具有重复性交易和共生性资产的交际圈[18],将生产要素、产品、服务、知识等进行反复低效的拼凑会引发能力陷阱,难以实现创新性发展.最后,网络嵌入过度可能形成组织惰性以及增强对其他群体的依赖[19],会降低资源拼凑的效率,不能及时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2:商业联系强度负向调节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政治联系是指企业与各级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的联系.在转型经济背景下,政府往往掌握着关键的发展资源并有权执行财务政策和税收政策,甚至对中小企业所需资源的配置具有相当大的控制权.例如,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低税率、延长债务宽限期、免费土地和营业执照等好处[20],这些是企业无法从其他来源处可以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政治联系是企业获取资源的必备条件之一,与各级政府联系越紧密,中小企业就更加有机会获得资源.由于获得的信息和资源通常不能直接用于产品或创新过程,企业必须有效地将资源整合到运营中,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21],并通过更高水平的资源拼凑能力将资源转化为更大的产品创新从而推动企业整体发展.另外,紧密的政治联系有助于企业获得相关政策变化和产业升级的内部信息.例如,政府通过制定产品新标准,提供关于产品关键特性、质量、部件和技术标准的全面和结构化信息[22],进而引导企业以不同的方式重组或重新配置资源.资源的“巧创”会加深对现有资源的认知与理解,有利于形成资源的独特性和竞争性,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相反,当与政府的联系薄弱时,一方面,中小企业就可能会失去他们本可以通过关系获得的任何资源,随之企业拼凑活动的调整难度增加,更甚者企业将会失去已经积累的竞争优势从而落后于其他企业.另一方面,政府给于企业一定的认可和优惠政策在某些方面将会减少正式制度缺陷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具有薄弱政治联系的企业有可能将事先失去可以有效增强经营合法性的机会,而不利于企业资源获取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此时资源拼凑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将会减弱.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3:政治联系强度正向调节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笔者构建了资源拼凑、社会联系强度和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Fig. 1 Theoretical Model Diagram

2 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2.1 数据收集与样本

本研究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工作5年及以上的员工为问卷发放对象,问卷采用企业记名、填答人不记名的方式发放.问卷发放区域涵盖湖南、广东、河南、上海、北京、贵州等省市.这些样本公司涉及多个领域,如制造业、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证券行业等.在问卷发放之前,首先向国内部分高校的管理学专业教师和研究生介绍了本次调查的主题,并根据他们对问卷中某些问题的反馈(例如语义不详、概念理解不清晰等)重新进行问卷调整,以保证调查问题的科学性和可识别性;然后,向10家企业的高管和公司法人发放问卷进行预调研,再次依据问卷参与人员反馈的问题进行修改与完善.经过反复的修正,以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的形式向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发放问卷.本次调查一共收回257份问卷,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将问卷填写重复率过高或有明显规律性的无效问卷剔除,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19份,有效回收率为85.21%,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特征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Sample Characteristics

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样本中14.61%来自于批发和零售贸易,制造业占比12.33%,互联网行业占比13.70%,教育培训与服务占比11.42%,制造业占比8.22%,农林牧渔业占比7.31%,其他行业占比7.76%.其中,有57.07%的受访者在运营时间为4年以上的公司工作,有42.92%的受访者在已经运营了4年或者更短的时间的公司工作.另外,针对受访对象,超过一半的受访者(71.23%)拥有大学或研究生学位,而且被访者的职位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大部分受访者年龄在31~40岁之间.

2.2 变量测量

本研究需要对社会联系强度、资源拼凑和企业绩效进行测量.为确保量表的信效度,主要采用国内外较成熟的测度量表,并结合中小企业现状与特点进行修改和完善.变量的测度均采用李克特量表5点尺度(由“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

社会联系强度的测度参考Perry和Shalley[23]、蔡莉等[24]开发的量表,包括6个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题项,具体有“您所在公司与客户联系频繁”“您所在公司与供应商联系频繁”“您所在公司与行业协会联系频繁”“您所在公司与政府融资部门联系频繁”“您所在公司与各级政府联系频繁”“您所在公司与政府其他部门联系频繁”等6项.

资源拼凑的测度参考Baker和Nelson[25]、Senyard[26]等的量表设计,包括4个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题项,具体有“您所在公司对利用现有手边资源找出可行方案持乐观态度”“您所在公司能够通过对现有和廉价资源的整合而找到解决方案”“您所在公司在面对挑战时能够通过改变资源的现有用途来应对”“面对新挑战时,您所在公司更倾向于组合现有或廉价资源,而非寻找新的昂贵资源”等4项.

创新绩效基于付丙海[27]、Wiklund[28]等的研究,用3个指标来测量创新绩效:与竞争对手相比,贵公司的新产品或服务开发速度、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新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已有研究表明,员工年龄、教育程度、企业年限和企业类型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用这4项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3.1 共同方法偏差

根据SPSS20运行结果,未旋转时得出的第1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40.19%,小于50%的判定标准,表明样本不存在较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其次,将所有构面指标进行一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当存在共同方法变异时,一因子验证性分析模型的指标值理应高于其他模型,验证结果发现一因子验证分析模型值(χ2=378.163;df=44;p=0.000,CFI=0.656;TLI=0.570;RMSEA=0.187;SRMR=0.108)并没有高于其他模型,表明单因子模型不能很好地拟合数据.因此,后续分析可以不用考虑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

3.2 信效度检验

根据Fornell和Larcker[29]建议的信度检定内容,即个别题项的信度、组成信度(CR)和平均变异数萃取量(AVE),运用Mplus8.3对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本研究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所有潜在构面的因素负荷量均在0.6~0.9之间并达到显著水平,组成信度在0.75以上,AVE值在0.5~0.7之间.同时,采用平均变异数萃取法来检定构面之间是否具有区别效度,表中AVE的开平方值均高于构面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说明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表2 潜在构面信效度检验Table 2 Test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Potential Dimensions

3.3 结构方程建模

针对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假设模型的合理性,采用Mplus8.3对数据进行建模,变量间路径估计方法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表3显示了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的结果.在控制了员工年龄、教育程度、企业年限和企业类型的影响后,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627;P<0.001),假设1得到数据支持.(2)资源拼凑和商业联系强度的交互项与中小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β=-0.196;P<0.05),说明商业联系强度弱化了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假设2得到验证.(3)资源拼凑和政治联系强度的交互项与中小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β=0.223;P<0.05),说明政治联系强度强化了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假设3得到验证.

表3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Table 3 Path Coefficient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3.4 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检验成果,笔者运用资源拼凑的另一测量方式,即参考Baker对资源拼凑测量问项,该问项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模型拟合度,并运用Process3.4程序进行调节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员工年龄、教育程度、企业类型和成立年限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后,商业联系强度、政治联系强度分别对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商业联系强度弱化了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而政治联系强度则强化了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

表4 回归分析结果Table 4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将社会联系分为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从社会资本角度关注资源约束背景下社会联系在资源配置和开发过程中的权变作用,探讨中小企业资源拼凑活动获益的程度是否受到外部联系的影响,其影响大小和方向如何.在上述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企业管理者通过创造性地结合现有资源有利于解决资源稀缺问题,手头资源的灵活运用更容易将资源配置到合适位置从而实现机会的开发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第二,商业联系强度在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即商业联系越紧密,反而会弱化资源拼凑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第三,政治联系强度在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强化了资源拼凑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中小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越频繁,企业管理者就会更加理解政策带来的变革红利,有助于完善某一政治信息的缺失,从而将政府持有的部分生产资源进一步纳入企业拥有的资源库中.

4.2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1)将资源拼凑、社会联系和创新绩效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是资源编排理论在研究绩效提升方面的扩展和升华,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同时深化了对资源拼凑的效能以及作用机制的认识.(2)通过引入权变视角,将社会联系分为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2个维度,剖析不同社会联系的高低程度在影响资源拼凑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差异,界定了资源拼凑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情景因素,从而填补了有关资源拼凑行为发生边界与条件研究的空白.(3)以往研究检验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在资源拼凑和创新绩效之间的权变作用大多独立分开验证,这种方法无法全面而客观地揭示不同社会联系在共同发生作用的情形下对资源拼凑的影响差异.本研究则通过综合检验分析社会联系两个维度在资源拼凑过程中的权变影响,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资源拼凑的权变价值和适用边界.

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首先,管理者应当意识到尽管资源拼凑可以通过对手头资源的重组来发掘新的发展机会和市场竞争优势,但基于能力的角度看,企业战略实施调整过程中能力的发挥存在一个动态生命周期,大多数中小企业可能无法在内部不断延长其能力的生命周期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绩效.此时,建立紧密的外部社会联系来有效地丰富中小企业资源基础和提高资源拼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与政治联系相比,中小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联系频繁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中小企业与商业伙伴之间存在业务上的往来,过多地交流可能会干扰内部运作过程.因此,管理者应该根据拼凑的资源属性和内容,必须积极思考策略,有选择地发展社会联系,并通过建立控制机制来谨慎地管理企业与商业伙伴的关系和互动.最后,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还应积极加强与政府机构的合作,政治联系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与内部资源兼容的高质量外部资源,而且还可以提前捕获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主流信息,提高资源整合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资源拼凑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概念,资源拼凑的类型和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可能会有所差异,未来研究可采用多维度的资源拼凑测量方法来更好地比较资源拼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2)本研究只将销售收入、市场份额和开发速度作为衡量创新绩效的指标,而绩效指标是主观与客观、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一套综合衡量体系,未来研究可结合其他指标进一步研究资源拼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是否牢固.(3)有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联系的维度应当包含研发联系这一维度,但由于样本选择中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进行技术研发,因此还无法阐明研发联系在资源拼凑过程中的权变作用.未来研究可调整样本选择,以期全面客观地反映资源拼凑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社会联系不同维度的权变价值.

猜你喜欢

强度资源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计算电场强度常用的几种方法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