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

2022-08-11北京侯会

金秋 2022年10期
关键词:将士大汉西域

◎文/北京·侯会

将士百战死,寒风碎甲衣。

题图是一幅油画作品,名为《十三将士归玉门》,它描述的是东汉将领耿恭,率领区区三百人,抵御两万匈奴军队的进攻,坚守西域的疏勒城,最后仅13人回归大汉的故事。

图中的将士衣衫褴褛,手握兵刃,他们目光坚定,眺望着家乡的方向,迈着坚定又疲惫的步伐,相互搀扶着,一步步地走在曾浸润着他们鲜血的黄土上,向着玉门关走来。

每当我看到这幅画,都不禁热泪盈眶,心情激动得不能自已。十三将士归玉门,风雪大汉魂,那份坚毅与自信,虽千万人吾往矣,因为,这就是汉家军魂!

整个东汉的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提到这个朝代,人也许只能记住个刘秀,因为东汉能够放得上台面的大人物,实在是乏善可陈。

但是,我们不能不记住耿恭在疏勒城的坚守,在西域的天空响彻大汉血性男儿悲怆的壮歌。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人,即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将领,在帝国将车师纳入版图后,以戊己校尉职屯兵金蒲城,后遭匈奴重兵围攻,他坚守城池,誓死不降,一年后围解回归。后因上书犯事,入狱免官,终老家中。

同韩信或霍去病这样一等一的人物相比,耿恭算不得名将。他早年丧父,很早便从军,又以其才干,很快便得以提升。史书载,“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

自张骞通西域后,这地方作为汉王朝核心利益所在,一直同匈奴进行着反复的争夺,但从王莽之乱开始,汉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尽失,这一地区的那些国家,都投靠匈奴。没办法,汉朝鞭长莫及,他们只有奉匈奴为宗主,以求自保。

刘秀在位时,忙于处理国内诸多矛盾,对周边地区力不从心。到了儿子明帝时,方开始重新经略西域,决定重设西域都护府,耿恭正是在这一时候,以司马一职跟随刘张和窦固,以及堂哥耿秉一起出兵西域,力图恢复汉家在西域的统治权。

在西域征战了一年后,他以战功晋升为戊己校尉,这是一个仅次于将军的中级军官。接下来的他,在大军退去后,率领三百精兵驻守咽喉要道金蒲城,与其它各城的驻军互为犄角,以便在西域长期驻扎下来。

但是形势却急转直下,使得耿恭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史书载:“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

匈奴卷土重来,在击溃了其他城池的汉军后,匈奴单于派兵两万围攻金蒲城。此时的耿恭已属孤军,他们身处险境却丝毫不退缩,打退了匈奴一次次疯狂的进攻。

汉军以蘸了毒汁的箭矢射向匈奴,一旦中箭,不死也会伤口溃烂,流血不止,这在当时算是化学武器了,匈奴人何曾见过,大惊而溃,史载为“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

耿恭又趁敌军惊魂未定之时,组织敢死队,借着风雨交加的夜色掩护,突袭敌营,“杀伤甚众”。敌军“震怖”,哀叹道:“汉兵神,真可畏也!”遂引兵退。

耿恭知道匈奴不会善罢甘休,定会卷土重来,以金蒲城一隅之地,必不可守,于是,他率领部众转移至地势险要的疏勒城,即今新疆奇台县,据险扼守,准备长期拒敌。

果然,匈奴人再度发起攻势,但面对易守难攻的疏勒城,即使付出了死伤无数的代价也未达到目的,一时也无计可施,于是,便改强攻为围困,铁桶般地将疏勒城团团围住,妄图将这些誓死不降的汉军困死。

匈奴人切断了上游的水源,城中一度断水,将士无奈,竟“笮马粪汁而饮之”。他们决定掘井取水,可一直掘至15丈深,仍不见水。耿恭下拜祈祷,竟然奇迹出现,“飞泉奔出,众皆称万岁”。甘洌的泉水汩汩涌出,真是天佑大汉。

水的问题解决了,粮食又日渐短缺,而因为汉朝大军的撤离,臣服汉朝的车师国又反叛,与匈奴一起攻打疏勒城。凭险固守虽然勉强可以坚持,但如果没有了吃的,那失陷只是迟早之事。

“食尽穷困,煮铠弩,食其筋革。”他们将盔甲的皮革和弓箭的弦都煮着吃了,将士在不断倒下,不倒的,只有依然还在坚持着最后一口气的大汉军人,以及身后那面被鲜血染红的猎猎战旗。

当然,他们也曾派出范羌回国求援,但路途遥远,层层请求上报,久久不得回信,将士们无时无刻不在遥望着东方,望着故乡的来时路,企盼着范羌能带领着援兵杀来,甚至他们都怀疑,范羌是否能将信件送达,他是否还活在人世。

久攻不下,匈奴也着急,他们也知道耿恭坚守的难度几近崩溃。匈奴人虽然凶残,却十分敬重英雄,于是派使者前去劝降,承诺封耿恭为王,并许以美女和钱财,“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

史书这样记载:“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就是说,耿恭将匈奴使者诱进城来,废话不说便直接斩杀,头颅扔下城去,尸体则烤熟后同兵士们一起分食。

千年后,岳王爷写了悲壮激烈的《满江红》,其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典故,即来自耿恭。

很幸运,范羌回到了敦煌,救急的文书飞马送到朝廷,但那也是距耿恭被围半年以后的事了,而朝廷为此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并不是有关西域控制权的问题,朝廷早已准备将西域放弃了,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发兵救援耿恭,这在今天一目了然的事,在当时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反对派遣援兵的一方认为,自收到求救信后,时间已过去了半年,此时发兵,耿恭他们恐怕早已是城破被杀,现在出兵救援,毫无用处。

而支持出兵救援的一方则认为,不管耿恭他们是死是活,汉王朝都应该派兵救援,如果作为汉军靠山的朝廷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这不仅有损国体,也让周边各国看轻了我大汉王朝。

其中,大臣鲍昱力主救援,他说了一段至今看来都让人热血沸腾的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这段话是对皇帝说的,你用人之时,不惜让人赴险地,情况紧急时就弃之不管,这会使那些蛮夷们更加肆无忌惮,也会寒了勇士及更多人的心,以后如果再出现外寇入侵,哪里还会有人挺身而出去报效朝廷!

此时的汉章帝虽然刚刚继皇帝位,但汉家的血性尚存,听了鲍昱的话,立即着手部署救援。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任何战略意图的军事行动,也是汉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时值隆冬季节,从张掖、酒泉和敦煌三地集结起的七千部队,冒着风雪,在范羌的带领下,踏上了漫漫的救援之路。

经过近三个月的行军和征战,队伍行进到车师国时,大败匈奴和车师国的联军。但由于距离目的地还有数百里之遥,中间还横亘着天山,又值大雪封山,要想翻越天山,困难是不可想象的。此时,几乎所有的将领都不愿意再前进了,因为他们得到消息,当时与耿恭互为犄角的校尉关宠已经阵亡,因而由此推论认为,耿恭他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坚持到现在的,早已是全军覆没了,我们已经走到这里,完全可以回去复命了。

何况,在他们的心目中,让七千人冒生命危险,去营救几个生死不明之人,这代价太高了。于是,统兵将领秦彭决定中止救援行动。

只有范羌是死活不肯,他说就算只有他一个人,也要前去救援自己的生死兄弟,即使耿恭他们战死了,他也要去看一下。正是在他的坚持下,秦彭分拨了两千士兵交他率领,前去救援。

这一队人马是如何战胜恶劣的环境,在冰天雪地中翻越天山,中间是否还有过激烈的战斗,史书无载,但他们最终是到达了耿恭坚守的疏勒城。

不能想象,已经处于绝望之中的耿恭和守城的弟兄们,在见到范羌率领的援军到达时,是如何一个情景。

史书记载:“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

但是,这时能随着队伍走出炼狱的守城将士,踏上回家之路的,仅剩下区区26人了。

在返回路上,他们遇到了匈奴人的前后堵截,加上恶劣的气候及高耸的天山,这一群远离家乡的孤军且战且退,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进入玉门关时,26人中仅剩下了13人。

“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至玉门唯馀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他们尽力了,为大汉王朝的开疆拓土,为大汉的雄威,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以区区百余人同数万匈奴人拼死血战,他们张扬的是大汉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这是当年迎接他们归来的玉门关守将邓众,写给朝廷的报告,他上书为13勇士请功,也是对他们的英雄事迹给予的最好评价。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这是范晔《后汉书》中所说的一段话,他将耿恭与苏武并传而述。在他的眼中,耿恭与苏武相比,毫不逊色,他们都是为大汉的利益和威严,坚持内心的信仰,“不为大汉羞”,最终能回归故乡的壮志男儿。

但是,长期以来,耿恭的事迹却并不为人们所熟悉,人们也不了解“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壮烈,历史似乎有选择性地将这一事件遗忘,不知其中究竟有何不为人道的原因。

其实,这也同当时汉朝的脸面有关。自耿恭回撤后,汉王朝便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权,自武帝始的开拓成果付之东流。对这样伤脸面的事,自觉羞愧,所以,他们不愿提及发生在西域的任何事情,耿恭自然也被统治者刻意淡化了。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影视作品中,看见在黄沙和硝烟的衬映下,在那血红的夕阳中,耿恭站在疏勒城头不屈的身影!

猜你喜欢

将士大汉西域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张骞探西域
大咖的替身
将士 西安守城(中)
西域问题专家班勇(上)
将士出征
将士答“到”
田忌赛马:攻坚将士不能这样出阵
祖逖闻鸡起舞
人,生而孤独——《大汉情殇》创作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