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机身收缩方式对通航飞机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2022-08-11王晓璐刘威威徐向博祝顺顺

航空工程进展 2022年4期
关键词:压差曲率气动

王晓璐,刘威威,徐向博,祝顺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航空宇航学院,郑州 450046)

0 引 言

通航飞机是民用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形和气动设计方法与大型民用客机有一定的区别。大型干线和支线客机的客舱段使用近似圆柱形的机身外形,通航飞机长度较短、载荷较小,机身一般没有等面积截面段。

通航飞机的机身一般可分为截锥形和蝌蚪形两大类。截锥形机身的特点是机身尾部外形接近截锥体或梯形棱柱体,其外形相对简单,将金属薄板折叠后铆接在框架上,即可制作重量轻而刚度大的机身。截锥形机身成本低廉,多用于运输类飞机,典型的机型有赛斯纳172,穆尼M20,小鹰500等。

截锥形机身外形相对简单,可根据驾驶舱空间确定机身最大截面,从最大截面处到机尾,其截面积可以按固定比例减小。蝌蚪形机身的制造成本比截锥形机身的大,但气动特性一般优于后者。空气动力性能、驾驶员视界和装载空间是影响其机身外形的主要因素。使用截锥形机身的通航飞机,其最大升阻比多在9~17。

蝌蚪形机身的外形像蝌蚪,从头部到最大截面处、再到尾段处,机身截面积先增大再减小,且第2个阶段的截面积收缩率显著大于第1个阶段的增长率。目前很多先进的滑翔机和若干螺旋桨飞机使用了蝌蚪形机身,并使用复合材料制造,典 型 的 有 西 锐SR22,罗 拉 登—施 奈 德LS4,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RX1E-A等。

蝌蚪形机身的阻力小于截锥形机身的阻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其前部外形能保持层流流动;(2)尾部外形可使浸润面积减小30%~40%。有研究者指出,收缩量过大会导致绕流分离,增大压差阻力;收缩量过小则减阻效果不明显,但对收缩方式和收缩效果的定量分析较少。

对于翼身融合布局飞机,机身被融合到机翼之中,不仅减小了浸润面积和干扰阻力,还产生了较为可观的升力。借鉴此种设计思路,用多个翼型沿流向和展向进行组合,生成机身外形也是减小机身阻力的有效举措,但目前此方面的定量分析相对较少。翼型在最大厚度后,其截面积逐渐减小并收缩至后缘,这一特征也可为机身外形设计提供参考。

本文在保持机翼外形和驾驶员视界不变、驾驶舱有效体积不减小的条件下,提出3种收缩方式,分析蝌蚪形机身不同收缩方式对通航飞机气动特性的影响,对基础外形和改进外形的气动特性进行对比。

1 模型构建与数值仿真

1.1 计算模型和控制方程

电动通航飞机LS8-e-neo的外形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为大展弦比平直上单翼布局,使用蝌蚪形机身,机长6.7 m,翼展15 m,高0.8 m,最大起飞质量525 kg,巡航速度190 km/h,重心取25%平均气动弦长处,和机头的距离为2.16 m。

图1 LS8-e-neo[12]Fig.1 LS8-e-neo[12]

本文以简化翼身组合体外形(如图2所示)为研究对象,对机身收缩段进行改进和气动分析。

图2 简化外形示意图Fig.2 Simplified geometry

采用商用软件ANSYS FLUENT软件求解定常不可压时均雷诺方程,边界条件和求解算法设置详见文献[13]。计算阻力时,可针对机翼、机身等部件给出各自的气动力系数;输出结果中的阻力成分分量可直接用于本文后续部分的分析。

1.2 数值模拟验证

采用AIAA第五届阻力预测会议(Drag Prediction Workshop,简称DPW)的翼身组合体模型CRM-WB进行数值模拟验证。

=0.85,=5.0×10时,CRM-WB风洞实验数据与CFD数据的对比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存在一定偏差;阻力系数误差小于7%。计算误差在合理范围内,本文使用的数值模拟可用于通航飞机相关的气动特性分析。

图3 CRM-WB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数据对比Fig.3 Comparison of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data for CRM-WB

1.3 网格划分及收敛性分析

图4 计算用网格细节Fig.4 Mesh details

表1 网格收敛性验证Table 1 Verification of grid sensitivity

从表1可以看出:网格数为240万和336万时,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的相对误差分别小于0.4%和3%。因此本文以240万网格数作为计算网格。

2 气动特性分析和视界说明

2.1 气动特性分析

普通飞机的阻力极曲线为抛物线形,接近于“钟”形(在失速迎角之前,随着阻力系数的增大,极曲线的斜率变化不明显);而蝌蚪形飞机的阻力极曲线呈现“桶(bucket)”形(在失速迎角之前,阻力系数较小时,极曲线斜率较小、接近于水平;阻力系数较大时,极曲线斜率较大、接近于竖直)特征。

由于缺乏蝌蚪形机身的风洞实验模型,且自然层流翼型和蝌蚪形机身的阻力极曲线均具有“桶”形特征,因此选取二维翼型验证“桶”形阻力极曲线。翼型为NACA6409,雷诺数=200 000,实验数据来自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的风洞试验。

NACA6409翼型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的气动特性对比如图5所示。从图5(a)~图5(b)可以看出:计算结果与风洞实验数据的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拟合效果较好。从图5(c)可以看出: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均反映了极曲线的桶形特征。

图5 NACA6409翼型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数据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data for NACA6409 airfoil

基础外形的气动特性曲线如图6所示。其最大升阻比(C /C )=28.49,接近于民用客机;但所对应的C =0.66,具有明显的通航飞机特征。由于此时飞机飞行性能最佳,后续主要针对该迎角下的绕流流场进行分析。

外形种类对飞机阻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缺乏蝌蚪形飞机的相关研究资料,因此本文采用经典的“二次阻力模型”(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的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C =C ,在特定的升力系数范围内,能够较好地预测普通飞机的阻力)估算方法,估算得到普通飞机的阻力,并与基础外形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如图6(c)所示,可以看出:普通飞机在C 附近的极曲线斜率较大,并平滑过渡上升,接近于“钟”形;而基础外形的极曲线在C 附近的斜率明显小于二次阻力模型的,在升力系数较大时的极曲线斜率则明显大于二次阻力模型的,呈现桶形(bucket)特征。对于相同的升力系数值,桶形曲线的特征是其阻力系数小于二次曲线。相关研究指出,通航飞机蝌蚪形机身的收缩特征可以减小表面积和摩擦阻力,这可能是形成桶形曲线的一个原因,也与大型客机和货机机身的设计原则存在较大区别。

图6 基础外形气动特性曲线Fig.6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curves for initial geometry

=4°时,基础外形的表面压力分布如图7所示。

图7 基础外形表面压力分布图(V∞=52.78 m/s,α=4°)Fig.7 Pressure contour for initial geometry(V∞=52.78 m/s,α=4°)

基础外形对称面压力分布图和速度流线图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机头附近有明显的高压区,在机身截面积最大处附近压力分布变化显著。考虑到收缩特征是蝌蚪形机身的主要特征,主要探索机身最大截面积处开始的收缩段,上表面、下表面和侧面收缩率对气动特性的影响。

图8 基础外型对称面压力云图与速度流线分布Fig.8 Pressure contour and velocity streamlines distribution on symmetry plane for initial shape

2.2 视界分析

包含驾驶舱的全机外形如图9所示,由于本文研究的机身收缩均在最大截面积之后(图中的段),并不改变驾驶舱的有效空间,也不会对驾驶员的视界产生影响。

图9 包含驾驶舱的全机外形图Fig.9 Canopy and the contraction part of fuselage

机身横截面是驾驶舱和机身过渡段(图中截面和截面之间)的连接处,选取过于靠前影响驾驶舱的有效空间,选取过于靠后则机身收缩段没有更长的距离缓慢降低气流速度,减小机身浸润面积不明显,因此选取距机头2 m处,其截面外形曲线类似“卵”形。机身横截面是机身过渡段与机尾的结合处,由于机尾截面曲线是圆形,因此截面关系到机身过渡段轮廓线的气动性能要求和美学特性。过于靠前,则会使过渡段曲面变化剧烈,可能会引起一定的气流分离;过于靠后,减小机身浸润面积不明显,因此选取距机头3.72 m处,其截面外形曲线是圆形。

2.3 机身外形的贝塞尔曲线描述

二次有理贝塞尔(Bezier)可应用于飞机外形设计,其标准形式定义如下:

式 中:为 不 同 的 控 制 点 位 置,0<<1;为控制曲线形状,0<<1;为和对应曲线上各点的坐标值;为截面处的顶点;为截面处的控制点;为机身尾端截面顶点。

将贝塞尔曲线用于拟合机身收缩段的曲线部分,其示意图如图10所示。

图10 贝塞尔曲线图Fig.10 Bezier graph

本文仅针对机身收缩段研究,根据2.2节所述,可以得到起点、控制点(图中截面处)和终点三个标准型的贝塞尔曲线控制点坐标。式(1)中只剩下是未知数,可通过数据点进行贝塞尔曲线拟合,获得收缩段曲线。

2.4 机身曲率分析

机身收缩段的局部轮廓线如图11所示,根据2.2节所述,在横截面之后,机身上表面轮廓线的曲率变化为0(下文的曲率分析中忽略不计)。因此,主要研究截面和截面之间的机身过渡段,其上表面轮廓线曲率对气动特性的影响。

图11 机身过渡段上表面轮廓线Fig.11 Outline of upper surface

采用CATIA建模时,横截面的外形特点不变,横截面的外形变化。利用多截面曲面命令,选择横截面和为截面曲线,通过引导线(图11中-轮廓线)构建过渡段。固定点保证驾驶舱有效空间,改变、、和四个均分点位置,增大过渡段上表面轮廓线曲率。由于点位置决定过渡段上表面轮廓线的曲率,因此曲率增长率选择此点计算。

过渡段上表面轮廓线的曲率变化(曲率测量工具选取50个点,、之间曲率变化较大,测点比较密集,其余位置测点均匀分布)如图12所示,可以看出:过渡段上表面轮廓线(-曲线)的曲率先减小后增大,且在、两点之间有最小曲率值为0;随着轮廓线曲率增大,最小曲率点的位置后移。

图12 机身过渡段上表面轮廓线曲率的变化Fig.12 Curvature versus upper surface

过渡段上表面轮廓线曲率的变化对翼身总阻力影响如图13所示,可以看出:随着过渡段上表面曲率的增大,对阻力的影响逐渐增大;曲率增加120%时,机身阻力减小7.8%。适当增大过渡段的曲率,能有效减小阻力。同样,对于机身下表面和侧面也适用,此处不再详细叙述。

图13 翼身阻力增量随机身上表面轮廓线曲率的变化Fig.13 Drag reduction versus upper curvature

3 机身不同收缩方式分析

3.1 上表面收缩

机身上表面收缩变化范围和收缩率定义如图14所示。根据2.3节和2.4所述,收缩段上表面轮廓线的变化范围即为下文的收缩率,收缩率为机身上表面收缩距离与机身横截面最大长度之比。

图14 上表面收缩Fig.14 Contraction of upper surface

不同上表面收缩率对应的机身阻力增量如图15所示,可以看出:随着机身收缩率的增大,对机身压差阻力的影响逐渐减小,在机身上表面收缩5%时,机身的压差阻力降低约13%;摩擦阻力的变化趋势与压差阻力的变化趋势相反。

图15 机身阻力增量随上表面收缩率的变化Fig.15 Drag reduction versus upper surface contraction

3.2 下表面收缩

机身下表面的收缩率与图14的情况类似,不再赘述。下表面收缩率对机身阻力的影响如图16所示,可以看出:随着收缩率的增大,对机身压差阻力的影响逐渐增大,收缩率为30%时,机身的压差阻力降低约27%;摩擦阻力的变化趋势与压差阻力的相同。在设定迎角下,机身下表面处于迎风区,而上表面处于背风区,因此机身压差阻力随下表面收缩率变化趋势与上表面相反。

图16 机身下表面收缩率对机身阻力的影响Fig.16 Drag reduction versus lower surface contraction

3.3 侧面收缩

机身侧面收缩变化范围和收缩率定义如图17所示,收缩率为机身侧面收缩距离与机身横截面最大宽度之比。

图17 机身侧面收缩示意图Fig.17 Contraction of spanwise surface

不同侧面收缩率对应的机身阻力增量如图18所示。

图18 机身侧面收缩率对机身阻力影响Fig.18 Drag reduction versus spanwise surface contraction

从图18可以看出:随着机身收缩率的增大,对机身压差阻力的影响逐渐增大,在机身侧面收缩30%时,机身的压差阻力降低约20%;摩擦阻力的变化趋势与压差阻力的相同,但相对增幅较小。

3.4 收缩率影响分析

不同收缩方式和收缩率对机身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增量的影响如图19~图20所示。

图19 收缩率对摩擦阻力的影响Fig.19 Contraction effects on friction drag

图20 收缩率对压差阻力的影响Fig.20 Contraction effects on pressure drag

从图19~图20可以看出:相同收缩率时,3种收缩方式对压差阻力的影响显著大于对摩擦阻力的影响;在减阻效果上,机身下表面收缩的效率最高;下表面和侧面收缩时,对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的减小效果与收缩率成单调正向变化;上表面收缩时,对压差阻力的减小效果与收缩率成反比变化。

4 机身改进和气动特性对比

4.1 改进外形

对机身最大直径处开始收缩段的上表面、下表面和侧面均收缩30%。改进前后的机身容积分别为1.20 m和1.07 m,表面积分别为6.55 m和5.78 m。可见,改进后整个机身内部的装载空间减小,但并不影响驾驶人员的视界;同时全机表面积和摩擦阻力均减小。

4.2 气动特性对比

机身阻力系数的对比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机身总阻力系数下降了15.24%,其中压差阻力下降了29.76%,摩擦阻力下降了8.65%,压差阻力的贡献较大。

表2 机身阻力系数对比Table 2 Drag coefficients for improved geometry

改进后全机表面压力分布和机身对称面压力云图如图21所示,可以看出:机身改进对机头附近和机翼表面压力分布基本没有影响,对机身最大截面处附近有一定影响。

图21 基础外形对称面压力分布云图Fig.21 Pressure contour and velocity streamlines distribution on symmetry plane for initial shape

表面压力分布的对比如图22所示,机身和机翼典型剖面压力系数分布的对比分别如图23~图24所示,可以看出:改进后,机翼上翼面压力系数略微减小,下翼面几乎没有影响;机身上表面的压力尖峰向后移动,机身收缩处上下表面的压力均增大,且上表面的增幅大于下表面。由于机身收缩段上表面压力在纵轴的投影与来流方向相反,起到了减小压差阻力的作用,这在图20和表2中也得到了验证。

图22 表面压力分布对比Fig.22 Comparison of pressure contours

图23 机身典型展向位置压力系数对比Fig.23 Spanwise pressure coefficients distribution comparison of fuselages

图24 机翼典型展向位置压力系数对比Fig.24 Spanwise pressure coefficients distribution comparison of wings

基础外形和改进外形气动特性的对比如图25所示,可以看出:改进后机翼升力系数略微减小,总升力系数也略微减小;改进后极曲线仍具有桶形特征,阻力系数在0°~12°迎角下均有所改善,最大升阻比增加了6.34%,且在较大迎角范围内升阻比特性均有一定提升,改进效果良好;-6°~12°时,基础外形和改进外形俯仰力矩系数均为线性变化,改进外形曲线的斜率大于基础外形的。基础外形和改进外形的焦点位置分别为2.236和2.253 m,纵向静稳定裕度由11.41%增加到13.73%,纵向稳定性有一定改善。

图25 改进前后气动特性的对比Fig.25 Comparison of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curves

5 结 论

(1)本文介绍了通航飞机机身外形,验证了通航飞机极曲线的桶形特征,提出从机身最大截面积处开始,机身上表面、下表面和侧面3种可能的收缩方式。

(2)3种收缩方式对压差阻力的影响显著大于对摩擦阻力的影响;在减阻效果上,下表面收缩的效率最高。

(3)下表面和侧面收缩时,对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的减小效果均与收缩率成单调正向变化,而上表面收缩时,对压差阻力的减小效果与收缩率成反向变化。

(4)合理的收缩方式不仅能提高升阻比,还可以改善纵向静稳定性。

后续将综合考虑气动、结构重量和视界,设计更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改进方案。

猜你喜欢

压差曲率气动
乙醇对红枣片CO2低温压差膨化干燥品质的影响
医用气动物流设备维修中的应用
不同曲率牛顿环条纹干涉级次的选取
各类曲线弯曲程度的探究
虹吸井工程中多孔排水管沿程压力分布特性
多流道辐照装置各流道流量分配测量
一类广义平均曲率Liénard方程周期解存在性与唯一性(英文)
微通道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和结构优化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错解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