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途径分析
2022-08-11马玲
马 玲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600)
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理念陈旧和模式陈旧等问题,无法满足其弘扬传播哲学思想的作用。而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神农时代,以茶德、茶诗、茶画、茶故事、茶精神等为特点。直到现在,部分汉族人传承着以茶代礼的风俗,这也表明茶文化中包含的文明与礼仪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这也促使人们继承与挖掘其深层内涵。将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思政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尝试,一方面,可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加其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思政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被学生接受,更好发挥其育人功能。利用茶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促使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提高学生政治意识与思想觉悟,争取步入社会后为祖国做出贡献。
1 目前思政课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单调
从广度上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为“4+1”模式的课程安排,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式与政策”。课程种类繁多,涉及政治、历史、法律、道德、思想认识等方面,从古到今,由简入繁,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从深度上来讲,思政课程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哲学部分,内容抽象枯燥,难度较大,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教育者需要寻求一种有趣且实效的方式将内容具体化,易于受教育者理解学习;而受教育者要培养活跃的思维能力,集中注意力,跟上老师的思路和步伐去探索新知识。
1.2 教学方法陈旧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而对于思政课程教育来说,因其不像理工科那样可以通过实验、推算等方法直观的得出答案,我们大多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教师的语言,适当辅以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促进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讨论法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导,讨论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两者的紧密结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但二者的不平衡也使得思政课堂美中不足。讲授法的基本特征是“一多一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往往会出现“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没劲”的状态。在讨论法中,学生通过预习相关资料并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观点,并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沟通进而修正补充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对中心问题的误读和错解,虽然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能对任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想法客观正确不违背事实。学生作为求知者,会对自己通过探索研究得来的结果印象更深刻,一旦形成错误见解,学生群体易于被潜移默化,从而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1.3 教学效果不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展开来讲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进到了比较高一级的程度”。这都进一步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理论落到实践上的重要性。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法完全落到实处,我们的实践活动渠道有限,多为读书会、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参观纪念馆、走访革命圣地等方式,而我们呈现实践效果的方式也大多以论文,观后感、调查报告等文字形式呈现,学生们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后所要传达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难以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领域高度。例如: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通过实地感受延安时期的革命文化,再加上课堂里所学所得,我们明白了延安精神的内涵,但是将内涵中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风范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践行于生活日常当中难上加难。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教育者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传递给受教育者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但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把控能力、吸收能力、消化能力不佳,教学效果也会与预期有所出入。
2 茶文化的具体内涵
茶文化,顾名思义,是在种茶、制茶、饮茶、品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德、茶道、茶具、茶艺、茶画、茶诗、茶谱、茶对联、茶精神等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最早起源于神农氏时期,闻于鲁周公,兴盛于唐宋两代,普及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关茶文化的主要典籍有《茶经》、《茶谱》、《茶录》、《大观茶论》、《七碗茶诗》,这些书籍里都记载着茶文化从问世到发展再到昌盛的过程。中国地域辽阔,茶区也是遍布多地,主要划分为四大茶区:西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和江南茶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南茶区的潮州功夫茶,属于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浓缩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华,光荣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种茶、饮茶。中国的茶道精神是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它起源于茶人与茶人的生活,茶人对世事的理解,茶人对茶文化的理解。茶道精神中蕴含的精神元素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这种人文精神来自于“儒、道、释”三种宗派的交融处,主要表现为四个字,即“和、静、怡、真”。“和”意味着天和、人和、地和,万事万物有机统一、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大同境界;“静”是中国茶道修身养性,追寻个性的必由之路;“怡”为欢愉,喜悦之意,饮茶作诗,品茶做人;“真”为真诚、真心、率真,是茶道精神的最高追求。不得一提的茶文化还有“茶人精神”,茶人主要指的是从事与茶叶种植、茶叶制作、茶叶研究、茶叶销售等方面相关的群体,茶人精神正是从他们辛勤劳动中提炼出来的,代表着茶人艰苦奋斗、兢兢业业、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3 思政教学与茶文化结合对受教育者的重要意义
3.1 提升受教育者的自身修养与内涵
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同区域的茶文化也具有差异性。只有将多样化的茶文化进行深层次剖析,才能以正确科学的方式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适应现代教学的新环境,将茶文化中蕴含的理念和精神进行传承和发展。茶本身具有保健作用,在制茶饮茶过程中形成的茶文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扬传统美德、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将茶文化中体现的精神文明建设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学习茶文化中蕴含的沉稳干练的行事方式、科学冷静的思维方式。加强茶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实践行动,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
3.2 树立正确观念,弘扬民族精神
由于当今时代发展迅速,良莠不齐的文化环境,使得学生群体容易迷失自我,低俗的糟粕文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文化熏陶。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蕴含的知识极其丰富,讲究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茶文化中包含着劳作者脚踏实地、辛勤付出,潜心探索、不怕艰难险阻的优良品质。上世纪80年代,钱梁教授首先提出“茶人精神”这个概念,认为“默默地忘我奉献,为人类谋福”是茶人精神的朴素表达。另外,茶文化中蕴含的平和、静谧、祥和也促使学生在遇到事情时胸怀平常心,不抛弃不放弃,用持之以恒的耐心追求胜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文化环境下学习茶文化可以提高自身眼界、扩展知识储备、唤醒爱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因此,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应当以“茶人精神”作为度量标准,鼓励自己,端正思想,摆正态度。
3.3 学习哲学思想,培养逻辑思维
茶文化中富含着儒家、道家等诸多思想,饮茶、品茶等过程不仅是满足味之美,更是平静身心、领悟人生大智慧的过程。将茶文化融入到思政课堂中,有利于更好的传承茶文化的深层内涵,更有利于为思政教学注入新的内容,这也源于两者之间可融合部分的相似性。例如:茶文化中包含许多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关的资源,而思政教学的部分目标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就是茶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相符合的内容。此外,茶文化中蕴含的部分精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思想,其哲学韵味是无数文人墨客在饮茶赏茶的过程中品味出来的。哲学思维,重在思考,利用茶文化中的人生哲理、理想信念来进行系统思考,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力,最终把所思所想运用于人生实践中。将茶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4 茶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现实途径
4.1 坚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先的原则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将佛、儒、道诸派思想融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茶也成为了全世界最受欢迎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品。茶文化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其精神内涵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与中国的文化特征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体,包含着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是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主要素材,是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思政课程的教学,还是茶文化的继承发扬,都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
4.2 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从思政课教学中出发,教师首先要学习茶文化的具体内涵以及精神理念,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扩大茶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范围,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对教育改革的认知。如:学生喜欢实践课,教师就可将茶文化中沏茶、赏茶、闻茶等过程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体会沏茶过程中的平稳心境;闻茶过程中体会茶香带给人的悠然自得;品茶过程中体会茶甘在口中的清新淡雅。学生的思想、行为、认知处于宁静平和的状态,与此同时,给学生纳入相应的教学内容,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现象如何采用茶文化去解释,用实例引导学生采取茶文化的田园情怀自如应对问题与质疑。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育方法单一的窘境,实地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有趣的,既能通过饮茶来保障身体健康,又能通过茶文化的学习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者也能通过这种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视域下茶文化的育人功能,能够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4.3 组织学生观光茶园
实践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局限在教室里,应走出室外进行实践教学,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成为贴近生活、走进自然。传统教育模式下,实地教学一般都是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这种模式固然有效,但无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流露出符合事宜的真情实感。将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相结合就是让学生走进茶园,通过在茶园中亲自体会如何选取适合制茶的茶、在采茶过程中如何将茶叶制作均匀、在烘茶过程中如何烘焙火候适宜的茶,在泡茶过程中如何使用正确的手势与方法,在品茶过程中如何体会茶饮中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感受茶叶加工的各个工序,在上述行为中深刻领会与“工匠精神”相对应的“茶人精神”,最终将茶文化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物质载体。如:学习古代帝王君臣、商人洽谈、百姓商讨过程中品茶是如何达成共识并提出解决策略。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体会以茶喻人、以茶言志、以茶喻理的茶道文化。
4.4 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内容
中国茶文化有“八德”,即“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本质的作用可促进身体健康,对于学生而言,还可释放学习中的压力。古人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也体现了饮茶适合认真踏实且道德高尚的人。中国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茶的种类多样,茶道精神植根历史,茶具千奇百怪、泡茶方法形态各异,茶的甘甜九曲回肠。通过学习多种多样的茶知识后,学校可以针对性地开展茶文化知识竞赛、茶艺表演及观看茶文化纪录片,在学习、体验茶文化同时,熏陶茶人精神、茶道精神、茶德思想,在传承茶文化的同时,还可实现茶文化的教化功能,使得茶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在教学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将茶文化中的理论知识、人生哲理、社会交际、精神理念注入到思政教学内容里,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在生活、学习、为人处世、事业发展困境中反省自己,纠正骄傲自满、奢侈浪费、缺乏耐心恒心等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5 结语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不足之处使得教学改革行动刻不容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那么,推动现代茶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相互融合就成为了解决窘境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对茶文化、茶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思政教育活动的创新与推动。引导学生接触茶文化、学习茶道精神与茶人精神,有利于协助学生增强理论知识储备,形成良好健康的精神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