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山区寄宿制小规模学校的剧痛之变
——“一校一品”整校改进项目霞云岭中心小学成长案例
2022-08-11马效义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
马效义 | 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
霞云岭中心小学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小规模学校,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北沟最北端。学校具有浓厚的红色地域文化,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地。这里历代传承着平西抗日战争的故事,是北京市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2017年,霞云岭中心小学加入房山区北沟美丽乡村教育联盟“一校一品”整校改进项目,“红色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特色。
霞云岭中心小学只有6个班级、147名学生、24名教职工。学校教师多为本土教师,20年如一日坚守乡村教师岗位,以45岁以上中年教师为主,部分是全科教师。20年来,学校教师很少向外流动,也很少有教师“走进来”,只是近两年招聘了3~4名年轻学科教师后,教师向外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多。这里的学生也大多是暂时走不出大山的本地娃,其中留守、单亲家庭儿童较多。
2019年,笔者第一次以项目负责人身份进入学校开展项目对接工作,在与学校管理干部的座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乡里乡亲,管理缺少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尚未形成集体备课教研的氛围,校风、学风、教风缺少精神文化的引领”。“一校一品”整校改进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见证着学校历经剧痛后的蜕变和成长。四年来,达成了如下目标——
以“党建”研究课题为改进的切入点,撬动学校文化的系统梳理。项目以学校发展现状为基础,从学校文化顶层设计入手,助力学校组织变革。在建党百年的背景下,学校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带头作用,从党支部和党员干部抓起,以党建课题研究为载体,凝聚党员干部的力量,推进学校在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学校文化、干部教师等方面的组织变革。项目助力学校文化建设与体系的建立,逐渐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同时,梳理、完善并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内涵,明确了学校发展目标,彰显了“红色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逐渐从乡情管理方式转向现代学校制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完成了《霞云岭中心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三年规划(2017-2019年)》《学校文化体系建设方案及系列管理制度汇编》。
以“教师集中培训”为项目的关键点,唤醒教师成长的内驱力。项目共集中组织了四次全体教师培训,引入专家团队力量,结合最新教育改革精神,组织学科专家进行听评课指导、教研指导,师资队伍的凝聚力和内驱力明显提升,教研文化初步形成,学校干部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明显提高,在房山区教学设计、教育故事、论文发表和公开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骨干教师杨维山获得“北京市紫金杯优秀班主任”称号,年轻教师宋艳娇荣获“房山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组织教师有条不紊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成立线上“教师学校”,开展阅读、书法、读书交流活动。
以“红色教育”为依托,构建“135”红星课程。一个育人目标:培养传承红色基因的红星少年。三级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的寄宿制和红色文化特点,形成了核心类的国家课程、地方类的红色课程和生活类的校本课程。五个目标指向:品行好、会学习、身心健、有品位、爱生活。学生的综合活动和课程资源日益丰富完善,音乐课、手工制作、舞台剧、霸王鞭等课程和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建党百年之际,学校还组织了红色节目演出,为孩子们在市、区展示风采搭建舞台。
以“流程化”为项目管理的手段,实施专家指导工作的流程机制。学校课堂教学在项目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建立了项目专家指导管理流程机制,初步形成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量化工具,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标准和质量,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以资源开放、共同发展为目的,建立学校资源的联动机制。项目形成了北沟联盟校际资源的整合以及联盟运行的机制,搭建了霞云岭中心小学与其他优质校交互学习的资源平台,与北沟联盟校史家营中心小学、南窖中心小学建立了教研与培训联盟机制。
改革的剧痛迎来的是现代管理制度下山区学校焕发出的活力与生机,开放、联动、向内注入力量、向上生长、向外展示自信,是学校呈现出的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