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2年新加坡沦陷对英国的影响

2022-08-11高文旻

西部学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新西兰日军外交

高文旻

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是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重要枢纽,也是英国在太平洋、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堪称“大英帝国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此外,新加坡“不仅是一个军事基地,更是英国远东舰队的大本营”,因此新加坡毫无疑问可被称为远东的直布罗陀。英国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新加坡建立的海军基地成为东南亚地区防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1942年新加坡沦陷的研究,可以对英国战后在东南亚的失势和英联邦国家的外交变化有所了解并有启示意义。

1942年2月15日,英国总司令亚瑟·珀西瓦尔与日本陆军大将山下奉文签署投降书,英国引以为傲的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新加坡宣告沦陷。这个大英帝国最坚固的要塞在短短70天内沦陷,这是日军在东南亚的巨大胜利,也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羞辱的惨败。新加坡的沦陷改变了战争的走向和东南亚的面貌,同时也对大英帝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国内对于新加坡战役的研究主要融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在数本叙述二战的专著中都有提及。但对于此次战役的单独研究相对较少,萧萧的《新加坡陷落:英军史上最大规模的投降》中对新加坡战役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叙述。而在新加坡沦陷对别国造成的影响方面,魏文擎和彭永福在《“至暗之时”的多米诺逻辑——从新加坡沦陷、英美同盟和“中国渗透”看美国东南亚冷战政策的形成》中提出二战时期新加坡的沦陷给美国在冷战中对东南亚的争夺和发动越南战争起到了影响。汪诗明在《1951〈澳新美同盟条约〉研究》中认为新加坡的沦陷迅速促成了1951年《澳新美同盟条约》的签署。

一、新加坡战役的经过

由于侵华战争的战况并不如日本想象中顺利,日军的资源储备已经不足以支撑接下来的战争。1941年下半年,日军南下进攻东南亚以夺取战略资源的意图日渐明显。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军开始进攻马来半岛。在马来亚战役中,由于英军错误地认为日军因地形限制无法通过丛林地带,因此防御不足,导致日军快速击败守护马来亚的英军并迅速向南推进。1942年2月,新加坡保卫战正式打响。

1942年2月1日,随着最后一支英国军队撤回新加坡岛后,英军炸毁了连接新加坡与柔佛州的堤道,新加坡变成了一座孤岛。此时新加坡岛上有同盟国军队8万余人,口粮和弹药储存相对充足。反观进攻新加坡的日军只有3万余人,在士兵数量上处于劣势。

但同盟国军队的劣势显然更大:(1)马来亚战役中“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的相继沉没使得英军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2)东南亚战场的接连失败让刚刚撤回新加坡的守军士气十分低落;(3)新加坡淡水资源匮乏,淡水供给主要来自马来亚,日军切断了新加坡的淡水供给;(4)各国军队临时拼凑成的守军在素质、训练、装备和士气上参差不齐;(5)英军指挥官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日军将在地势相对平坦的东北部进行登陆作战。因此,编制最完整的第18步兵师和大部分装备、资源被错误地分配到了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防守部署则相对薄弱。

1942年2月8日,日军在新加坡东北方向的平坦地区佯攻,以牵制英军主力第18步兵师。而日军主力第5和第18师团没有在地势平坦的东北部登陆,而是在地势相对不利且只有两个旅兵力的澳大利亚第8师驻守的西部地区登陆,登陆成功的日军在岛上获得了稳固的立足点。

随着日军的不断登陆,英军的防线逐渐失守。2月9日,守军前沿部队基本被击溃,日军不仅获得了“在无人针对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阵地”的稳固立足点,在西南部也同样成功登陆,兵锋直指市区。日军在西部取得胜利后,同日,日军在地势平坦的新加坡东北部发起登陆,守军起初击退了日军的数次进攻,但随着西线防守被突破,指挥官害怕被包围便擅自下令后撤。如此一来,此前布置好的一线防御阵地被日军彻底突破。

1942年2月10日,新加坡最大的军需品仓库和淡水储存处被日军攻克,英军被驱赶到新加坡岛的东南角。2月15日17时,英军向补给已经到了极限、弹药也即将耗尽的日军投降。

二、新加坡沦陷的影响

1942年2月新加坡的沦陷,是英国遭受的一次重大而后果严重的失败。新加坡是英国在远东耗资数千万英镑、用了20年的时间建造起来的被称作“不沉的航空母舰”的巨大海军基地和军事堡垒,有10万重兵把守,然而在日本的攻击之下竟然在一周内就宣布无条件投降。

丘吉尔的私人医生莫兰勋爵写道:新加坡于2月15日垮台,这让首相大吃一惊。10万人是如何向劣等的日本人伸出手来的?虽然他在心里已经为它的沦陷做好了准备,但这座堡垒的投降还是让他震惊了。他觉得这是一种耻辱。这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一道伤疤。几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当他裹着毛巾坐在浴室里时,他停下擦拭身体的手,阴郁地环顾着地板,悲伤地说:“我无法摆脱新加坡的阴影”。

分析下文数据,发现输血后不良反应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低于无不良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的血常规指标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一)显露了英国衰弱不堪的军事实力

新加坡的沦陷对英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帝国和对英国皇家海军和陆军的声誉来说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这样一支具有光荣传统、曾经击败过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军在亚洲国家日本海军的登陆面前却毫无办法,证明了英国军事实力的严重下滑。

一部1938年上映的美国纪录片曾大肆吹捧英国的军事实力,认为英军在新加坡的军事部署完备。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英国官员仍一再向西方国家强调新加坡是无懈可击的。同年,由英国情报部出资拍摄了一部名为《东线警报》的电影。这部电影重复着新加坡驻扎有一流的海军和空军的滥调。然而,这种言论很快因为战争的发展而沦为笑柄。

英国军事实力的衰弱自1889—1902年第二次布尔战争开始便显露无疑。英国为征服南非布尔人派出了数十万军队,却用了3年时间才取得胜利。一战后,英国彻底丧失了其独一无二的世界霸主地位。虽然表面上还是拥有数十亿人口的日不落帝国、拥有领先的科技实力和众多战略要地,但无论是经济、军事、与其他大国的外交方面,都已辉煌不再。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中,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这份条约的签订给英国在太平洋的海军防务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是1942年新加坡沦陷的重要原因之一,表明了英国实力的下降。

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的海空力量对比英国占据明显的优势。英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只有2艘主力舰、1艘重型巡洋舰、7艘轻型巡洋舰和13艘驱逐舰,即便加上盟国的海军力量,在太平洋战场上也仅有11艘主力舰、3艘航空母舰、14艘重型巡洋舰、22艘轻型巡洋舰、100艘驱逐舰和69艘潜艇。而日本海军拥有10艘主力舰、10艘航空母舰、18艘重型巡洋舰、18艘轻型巡洋舰、113艘驱逐舰和63艘潜艇。由此可见英国在远东地区的舰队规模已经与日军已不在同一等级。在空军方面日军也是远远强于英军,日本空军在海空联合作战方面更有效率,且日本舰队对太平洋地区的环境更加熟悉,英国在新加坡的失败便显得理所当然了。

新加坡是英国乃至西方国家在远东霸权的象征性存在,而这一权力之所以能树立,靠的就是英国所长久保持的制海权。自一战以来,英国不断强调新加坡海军基地的重要性,所以新加坡的沦陷作为象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战略价值。

(二)英国地位的衰落以及开启了东南亚的非殖民化

新加坡的沦陷象征着英国在远东权力的终结,英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新加坡的失败表明英国不再拥有足够保护它的殖民地免遭入侵的力量,并揭穿了英国徒有其表的世界性强国面纱,随之而来的是英国人对自己的反思。2月18日《泰晤士报》驻远东的通讯员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加坡投降背景的文章。其声称“漫不经心的殖民地统治惯例”消磨了那些官员的意志,他们在公共生活中缺乏“动力”和“霸道”已经显露无遗。

英国失去了一个有利可图的殖民地,一个本应坚不可摧的海军基地和数千名士兵。日军在占领新加坡后,迅速向大洋洲挺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面临着日本的攻击,两国只得向美国求救,就连英国自身也只能依靠美国的力量来夺回失去的领土。英国组建的新舰队实力不足,无法对日本海军形成威胁,且没有两栖舰船来发动登陆,限制了反攻的选择。

(三)加速了英帝国的解体和英联邦的建立

新加坡的陷落对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自治领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该地区的英联邦国家不再寻求英国的保护,而是转而投靠美国。这意味着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降到了谷底,加速了大英帝国的瓦解,是大英帝国在太平洋地区衰落的里程碑式事件,对英联邦的创建起到了催化作用。

新加坡的沦陷为澳大利亚政府带来外交政策范式转变的机会。自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建立至20世纪30年代,虽然在名义上是一个主权国家,但实际上并无独立的外交可言。1931年12月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澳大利亚虽在法律上获得了内政与外交的自主权,但其外交与国防大权仍操纵于英国之手。澳大利亚在国际事务上已经非常习惯于和英国取得一致,而且毫不犹豫地认为澳大利亚本身的安全是与英国的安全分不开的。

澳大利亚史学家戈登·格林伍德说道:“1941—1942年的种种事件,如日本军队取得了初期的胜利以及英国无力保证澳大利亚在太平洋的安全等,使澳大利亚在外交史上似乎开始了一个新纪元。”澳大利亚意识到英国已经衰落,不再能担负起保护他们的责任。因此在外交和国防政策上,将保护本国安全为首要任务,从此开启了从依附外交到独立外交的转变。

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后,澳大利亚时任总理柯廷拒绝了伦敦“太平洋作战会议”关于将驻中东的澳军调往缅甸的决定,坚持将澳军第7师调回本国助防。英国首相丘吉尔非常恼火地说:“我们不能想象(澳大利亚)竟然会拒绝我们的恳求,同时也是美国总统的恳求。”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和英国发生公开分歧,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此后为了确保太平洋地区战争的胜利,澳大利亚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重点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决定与美国结盟打击日本的侵略,并将澳大利亚建立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后方基地。战后,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依赖英国的庇护,开始实行更加独立的外交政策,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联合国事务。

与澳大利亚相似的国家还有同在太平洋上的新西兰,新西兰同样受到新加坡陷落的影响而逐渐走向外交独立。新西兰独立以后,仍长时间同英国保持特殊关系,在外交方面上追随英国。它几乎参加了英国参加的所有对外战争,如布尔战争、一战和二战。

但在新加坡沦陷以后,由于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因此新西兰执政当局认识到,英国的实力已经不再能全方位保护新西兰的领土安全。只有扩大对外交往的范围,由于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特殊地位与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加强与美国等强国的军事和经济关系,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独立和利益。

新美两国于1941年建立外交关系。在二战中,两国军队并肩作战,在瓜达尔卡纳尔战役前,美国在新西兰驻扎了40万人的军队,战后新西兰与美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两国有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两国间存在基于军事条约建立起来的长期军事合作关系。战后,新西兰进一步增强了外交独立,拓展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1944年1月,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签订了《澳新协定》,划定了一个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其北部地区在内的防御地区,要求其他国家在处理该地区问题时要与澳新两国充分协商,反对任何大国采取单方面的行动。这是澳、新在英国之外签订的第一个国际性条约,《澳新协定》的签署证明了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失势。

结论

丘吉尔有一句传世的话:“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新加坡的沦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重大的失败之一。它暴露了英国军事力量的羸弱不堪以及战略战术思想的落后,英国守军在他们以前看不起的日军面前缴械投降,这对英国人来说是军事、思想以及精神上的多重打击。此外,这次失败还使得英国的势力彻底退出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英国的自治领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纷纷走上了外交更加独立的方向,并抛弃了前宗主国英国转而倒向了美国一边。新加坡的沦陷也成为压垮大英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对大英帝国的最终解体和英联邦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新西兰日军外交
新西兰兔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游新西兰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发达国家”吗?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
日军密码四次落入美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