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及路径研究

2022-08-08赵文姬马无纤

西部学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理论课抗疫防控

赵文姬 马无纤 章 彬

2020年肆虐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的卫生健康事业是一个巨大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科学决策,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在抗疫过程中,凝聚形成了催人奋进的伟大抗疫精神,其内容的创新性和丰富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展现。用抗疫精神涵养大学生的思想,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需求。

一、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本次疫情暴发更是印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过程中,我们尤为深刻地感受到,在病毒面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这必将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因此这一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存在着新的问题。从国内来看,疫情防控常态化面临考验,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境外病例输入,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另一方面要站稳政治立场,提高对政治病毒的抵抗力。西方媒体借由疫情问题肆意攻击我国,甚至为转嫁其国内矛盾,不惜抹黑诋毁中国,出现“甩锅”问题。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灌浆期”,这种政治污名化会影响部分学生的是非判断,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从国际上看,世界发生着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更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当前疫情影响下,很多国家发展面临相似的处境和问题,各国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对抗与冲突也发生着变化,这增加了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发展趋势的复杂性[1]。

新冠疫情不仅是卫生健康问题,也是对各国各政党执政能力的巨大考验。在这场考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凸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将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制度优势转化为课堂语言,通过讲授抗疫故事,传递抗疫精神,引导学生增强制度自信,坚定政治立场,夯实理想信念。伟大的抗疫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呈现,因此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应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西方某些媒体颠倒黑白,诋毁中国的抗疫成绩,恶意丑化中国政府。而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教会学生要冷静自持,要善于思考分析,能够从鱼龙混杂的信息中分辨出真善美和假恶丑。所以,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应立足实际,做出新作为。

二、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高度准确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他指出,在同疫魔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要从历史维度、全局维度、比较维度等方面入手,全面阐述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生命至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举国同心体现了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舍生忘死体现的是面对考验的责任担当;尊重科学体现的实事求是的创新探索;命运与共体现的是全球各国的休戚与共。这些精神对应了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五种素质,即热爱生命、团结合作、敢于担当、精益求精、大局观念。

(一)学习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坚守底线思维

新冠肺炎暴发之初,由于对病毒缺乏系统认识,其传播速度、覆盖广度令人猝不及防。但党和政府直面挑战,果断采取措施,实行封城隔离政策,有效阻断病毒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就疫情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时刻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2]。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保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党的底线,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动摇人民的利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坚持不抛弃、不放弃,能收尽收,从无遗漏。党中央带领人民在与时间赛跑,十几天内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拔地而起,以震惊世界的速度传递着,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这种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精神,发扬人文主义关怀。坚守人民立场不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数千年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尚书》曾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身体力行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从中汲取营养,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博大情怀,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中深耕细作,继续发掘人道主义精神,力争做一个有温度、有原则、有底线的人。

(二)学习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坚守全局思维

在疫情防控中,中国能够取得突出成就,一方面是因为党中央决策科学,各地政府执行有力;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广大群众的高度配合。在大肆传播的病毒面前,无数医护工作者、志愿者冲锋向前,逆行而上。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担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省市之间纷纷成立医疗救援队,奔赴前线。平时看上去生活在身边的普通人在考验面前都变成了无所畏惧的英雄。他们立足岗位,扎根一线,为疫情防控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响应,力所能及地为疫情防控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通过自身经历,更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举国同心。在危难和考验面前,作为普通人也可以发光发热。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看到胜利的希望。举国同心一是体现了责任担当,二是凸显了集体主义的原则。伟大团结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情怀的真实写照。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那些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展现了团结的力量,这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表证。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心怀报国志,做一个有责任心,有大局观的人。

(三)学习舍生忘死的责任担当,坚守战略思维

“逆行者”是我们在2020年中听到频率最高的词汇,这是对在疫情防控中无畏病毒迎难而上的一群人的称谓。他们是一群却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毅然选择坚守岗位的普通人,有白衣执甲的医护工作者,有维持治安的人民警察,也有驰援一线的志愿者,他们在艰难时刻将最美的背影留给我们。这些人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正如孔子所说“敬事而信”,即对待所从事的事情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从这些逆行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代代赓续[3]。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还涌现出许多年轻人的面孔,他们有的是90后,有的是00后。习近平总书记还曾经给90后援鄂医疗队写过回信,他指出青年一代肩负国家的希望,作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要扎根人民,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茁壮成长,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祖国召唤,毅然请战,在与疫情战斗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青年人朝气蓬勃的力量。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用孱弱的肩膀担负起人民的期望,国家的重托。事实证明,他们不负所托,在他们拥有希望的力量和年轻的活力,他们用行动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用奋斗书写无悔的青春。当代大学生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学习这种迎难而上、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要学习立足岗位、扎根人民的服务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将个人之小我与国家民族之大我紧密结合起来。

(四)学习尊重科学的目标追求,坚守创新思维

疫情爆发初期,由于缺乏系统认识,造成其快速蔓延。在与其抗争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力量日益凸显,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首先,在医疗器材方面,疫情问题已不仅仅是卫生健康问题,更是科学技术的问题。面对关键医疗器件“卡脖子”的问题,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坚持科学研究才能有所突破;其次,在医疗技术方面,新冠疫情表现出的复杂性、多样性,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技术跟踪研究,透过外在表象发现内在实质,进而做到科学有效防控;最后,在疫情防控方面,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就需要建立完整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依托大数据平台,以单位、社区为抓手,及时对外来人员进行筛查,做到追根溯源,这些方式手段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4]。

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突破。当代大学生要学习这种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索之路从不是平坦的,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作为大学生要有勤勉学习之心,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敢于打破陈规,突破自我,做到精益求精,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中国的抗疫成就有目共睹。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这样评价中国抗疫:中方的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综观此次抗疫进程,中国的防疫力度和速度明显优于西方国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通过疫情防控国际比较,我国用较短的时间稳定疫情,充分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坚定制度自信,同时也要有国际视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观念的指引下,要有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以更加积极、开放、包容、发展的视野增强知识才干,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有追求的人。当代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认真学习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体悟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绽放青春力量。

三、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阵地,要因时而变,不断丰富课程内容。而伟大抗疫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的生动展现,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要利用好这次抗疫中涌现出的抗疫典型,用正在发生的事教育引导学生。

(一)立足抗疫实践,讲好抗疫故事

通过抗疫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感召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可以引领我们不断向上,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抗疫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典型。说其平凡是因为他们本就像你我一样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人,说其伟大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一方面要宣传好在抗疫一线上奋战的医护工作者、与病毒赛跑的科研人员、坚守岗位的民警等的感人故事,他们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为我们后方的安全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护墙。通过案例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使命担当、爱岗敬业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使命感和职业观;另一方面要从学生身边入手,宣传好参与到疫情防控中的青年榜样。有些90后、00后逆行而上,奔赴抗疫前线,同时也有很多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力所能及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争当社区志愿者,帮助测量体温、登记行程、分发物资,等等。通过同龄人、身边事的宣传,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奉献的价值和意义。讲好抗疫故事不仅在于要宣传好那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如抗疫英雄等,也要宣传好身边人、身边事,以朋辈的视角更能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通过对抗疫典型故事的讲述,我们要向学生传递伟大抗疫精神,将其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不畏艰难、团结向上的民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每次在民族面临命运抉择的关键时期,总是有人挺身而出。这种深刻的家国情怀,这种无畏的担当是镌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基因中,难以磨灭的印记;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各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是我们能够有效控制病毒的关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惜一切代价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对于疫情工作的批示都掷地有声,明确传达出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有力地表现。通过讲事实、摆道理,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在抗疫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在国内国际的比较中,引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并能够真正做到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二)利用信息技术,做好线上线下联动

随着信息化不断深入,通过网络平台,出现了很多便捷高效自媒体软件,这也改变着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依托手机客户端衍生出诸如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因其拍摄手法简单易学,拍摄风格多样,大多以视频、音频、图片等为载体,兼具趣味性与便捷性,迎合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使用,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5]。传统接收信息的方式已不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网络已经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存在。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网络的力量。西方媒体利用网络,培植在华发言人,发布大量不实言论误导人民。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误导。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牢牢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阵地,及时拨乱反正,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6]。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高校开始依托网络进行线上教学,旨在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理论实践的同频共振。因此,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通过网络技术融入课程。例如,通过校园网、官微等宣传抗疫过程中的优秀校友、感人故事、纪录片等,抓住抗疫主题,打造专题栏目,用事实说话,展现真实抗疫过程[7]。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搜集素材,整理数据,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能够更直观了解抗疫全过程。通过线上资源分享,再融入理论讲授,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做到趣味性与理论性并举。抗疫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现实,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学生们应该认识到抗疫精神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抗疫精神是在特殊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烙印,记载着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所谓多难兴邦,在面对危机和考验之时,我们能够转危为安的关键就在于全民族不屈不挠,团结一致。伟大抗疫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时代表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代代赓续。高校思政理论课应该立足时代,讲好抗疫故事,传承时代精神,在伟大民族精神的土壤中培养时代新人,孕育伟业复兴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理论课抗疫防控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团结抗疫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