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流域传统聚落的避灾信俗与心理补偿研究
2022-08-08周彝馨吕唐军
周彝馨 吕唐军
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流量最大、流域最广、航程最长的河流,西江流域包括云南省西部、贵州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广东省西部,是岭南文化发源的重要地区。但西江流域同时是岭南灾害的高发地区,不仅多发洪涝、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而且还有与移民文化关联的战祸、土客矛盾等人为灾害,使这一地域的避灾问题更加复杂。
千百年来,岭南人在开发西江流域的过程中,不断地遭遇艰辛的生存环境。西江流域传统聚落的先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与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作着顽强抗争,各类族群形成了不同的信俗。西江流域是多神信俗的典型区域,社稷、儒释道信仰、民间神祗等遍布各地,并且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谐共存。
我们对西江流域传统聚落中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避灾信俗与心理补偿进行分类阐述如下:
一、避灾信俗
(一)社稷(土地神)对聚落土地和空间的庇护
社稷是西江流域传统聚落中最大量的信仰对象。“社”是掌管大地和阴阳生育的神祗,是“五土之神”,与祖先崇拜有内在的联系。“稷”是“五谷之神”,“社稷”为人类对自然的指代,供奉社稷是祈求自然与祖先的庇护。广东地区的传统聚落在此方面尤为突出,很多聚落都分布着大量的社稷,多的有十多个,少则亦有五六个。
例如,广东肇庆思福村,共有8处社稷,分布在不同方位的聚落外围(图1)。每个族群都有各自供奉的社稷,也有整个聚落共同供奉的社稷。其中6处社稷有比较稳定的型制,建造讲究,但仍有2处社稷比较简陋,仅在泥地上竖起作为社公崇拜的石头。
图1 思福村社稷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周彝馨绘,底图引自google地图
广东佛山古朗村也有众多的社稷(图2)。由于古朗河网路网错综复杂,人们常常烧香敬神,祈求平安。古朗村里的社稷大多数分布在河边或者小街巷中。
图2 古朗村社稷分布图
(二)道家与堪舆文化①强调的天人合一以祈求消解天灾
西江流域传统聚落总是力图与堪舆学说相吻合,聚落的选址与布局多吻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堪舆格局。山脉走势被称为龙脉,无山脉的平原地区,则视水体为龙脉,四周环水乃聚落外部空间的一种常见模式。对于不理想的地形,人们则积极处理,如开塘引水、挖塘蓄水或植树造林等。大量的传统聚落都标榜自己的格局与堪舆文化趋同,目的是让全体族众都相信他们的聚落具有最好的风水和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护佑族群的平安。
(三)儒家强调“和”的伦理道德思想以祈求化解人祸
岭南地区的宗族观念与儒家文化具有高度内在的统一性。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大和谐观(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的基础,成为聚落的一种内在的避灾信俗。
聚落空间处处反映出伦理本位思想。规模最大、形制最高的建筑均为宗族建筑,居住建筑则围绕着祠堂、祖堂展开。聚落布局不仅在物质上提供了安全保障,在精神上亦促进了宗族团结,体现了对趋吉避凶的深刻追求。
西江流域传统聚落崇尚“和”的观念,聚落有众多的细节与其匹配适应。聚落内部的里坊门楼命名与对联等文字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和谐观。广东肇庆黎槎村《蔡氏族谱·序》中论及,蔡姓居于聚落的西北、西南部,苏姓居于聚落东部与东北部,“各居吉向,姓裔流芳”。可见修谱之族人对“和”的追求,其几百年来对各自安居方位满足乐道,并无冲突。
(四)民间神祗与多神崇拜以祈求避减各类灾害
西江流域聚落内多宗教建筑,有泛神信仰倾向,聚落中供奉的神祗众多,是典型的多神崇拜。祖先、儒释道诸教神祗、各类自然神、历史传说人物等皆可成为信仰的对象,且包容性极强,不同的信俗可以和谐共存。例如,广东地区传统聚落的祖堂内多供奉有观音,与供奉祖先并行。当地居民信奉观音菩萨可送子、保平安,认为观音信仰与家族繁衍生息有最重要的关系。
西江流域聚落的民间信俗极其丰富,天后信仰(避水灾、海祸)、医神信仰(避瘟疫)、光华大帝信仰(避水灾、火灾)等俯拾皆是,不可一一尽述,仅举几个特色案例做代表。
1.黔东南、桂西北侗族村寨的萨玛信俗
萨玛是侗族全民族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女神。在贵州、广西等地区每个侗族聚落都设坛供奉萨玛,在建筑内安设神位的叫萨岁、萨柄;在聚落外部空间中(聚落中央或聚落边缘)设坛供奉的叫做萨堂、萨坛。
侗族聚落设坛祭祀萨玛是为了保佑族众。萨玛坛周边必须有一棵黄杨树(千年矮),其是萨玛的化身,是吉祥之物。通常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侗族聚落族众都会打扫萨堂,敬奉香茶;农历正月则有隆重的萨玛节祭萨仪式。
2.贵州安顺屯堡聚落的“汪公”信俗
安顺屯堡聚落有“迎汪公”的特色活动。汪公名汪华,是隋代安徽歙州休宁人,率部归唐,被封为越国公,又随唐太宗征战有功,封为九官太守,死后谥为徽州府越国公忠烈汪王。由于安顺屯堡人多是从安徽迁至安顺屯兵的,所以也带来了故地习俗“迎汪公”。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屯堡人会把汪公从汪公庙中请出来游行,由村中德高望重者引路,呜锣开道,以红轿抬举,轿子经过的家家户户都要烧香、鸣炮奉迎,整个仪式进行一天一夜。
3.广西贺州福溪村马楚大王信俗
福溪村有全国唯一的马楚大王信俗。聚落中有一个马殷庙和两个马楚大王庙(图7)。
马楚大王,名马殷,是汉代名将马援的后人。马氏建立楚国55年,尊礼中原王朝,止戈休战,使属地富庶殷实。当时匪盗为患,楚王马殷御驾亲征谢沐关,除匪平乱,受世人人敬仰。“先立生祠,后马楚卒,乡民遂建庙宇祭祀之……”福溪村历代将马殷庙重修扩建,祭祀供奉,信仰风俗沿袭至今。
聚落中为马楚大王信俗建有马殷庙(灵溪庙)和马楚大王庙。马殷庙初建于唐末宋初,座落在灵溪河畔,所以人们又叫它灵溪庙。明永乐十一年(1413)在原地重建,明弘治十二年(1499)扩建,请来名僧和湘桂的能工巧匠,将马殷庙括建为前带戏台的殿堂式庙宇,因其规模宏大,柱子数量过百,人们又称之为“百柱庙”。另清康熙十五年(1617)、清嘉庆丙寅年(1806)重修,同治六年(1867)再次扩建。聚落入口处另有两个并排一起的马楚大王庙,庙前有大型广场、古井和戏台,是聚落中重要的信仰空间。
4.粤西的地脉龙神信俗
地脉龙神即“地主公”,起源于古代的中溜崇拜。相传“地主公”管理朝天宫大小事务。因为“地主公”非正神、主神,而是土地神,所以一般奉祀在主神龛下的凹洞或桌下。
5.粤西的石狗信俗
崇拜石狗是粤西古老的民间风俗。狗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物象之一,岭南地区原为古越族的俚、瑶、苗、僮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些部族的名字原为“狸”“猺”“獞”,有“犬”字旁,带有其本族图腾崇拜的标志,存在着对狗的原始崇拜。古老的习俗遗留了下来并衍化成石狗崇拜。灵石崇拜亦由来已久,如汉《淮南子·万毕术》有云:“凡石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所以,当地人把石狗摆在城门村口、窗边井旁、屋顶飘梁,其目的在于镇煞、飘煞,其功能与泰山“石敢当”相类。
二、心理补偿
(一)石敢当
石敢当外形多为石碑、小石人或石块等,为民间的一种辟邪物,认为可镇邪避灾。西江流域传统聚落中到处可见石敢当,石敢当多位于聚落的对冲空间中,主要分布在建筑的阳角和道路空间的相冲处,常在建筑面对道路的墙脚或门边砌有作为石敢当的花岗石条,在聚落的异形空间、对冲空间中,也有独立的石敢当碑石,上书“泰山石敢当”文字,表现出先人对聚落对冲空间的重视和思考。
广西桂林月岭村和广东佛山古朗村都有数量众多的石敢当,布置位置和方式多样,月岭村更有部分石敢当置于建筑的外墙上方(图3)。
图3 古朗村石敢当分布示意图
(二)神物信俗
神物信俗种类众多,各地域、各民族多有独特的神物信俗,广西贺州福溪村生根石、侗族村寨的黄杨树、红水河流域的青蛙等皆为典型。
福溪村中随处可见的“生根石”,是一种散布于聚落各处的自然岩石。福溪村的先人在建设聚落时,完整、原地保留这些天然的石头,以其自然状态留存在街道旁、民居建筑中,甚至就立于屋脚或墙缝里、搁置在天井或房间中。在马殷庙的厅堂里,也保留了几块凸出地面的高大石头,其中有一块就依势作为了木柱的柱础。聚落的风雨桥东端也有几块生根石,曾有人想炸毁这些生根石,却遭到族中长老的极力反对,据说“炸石惊神灵,全寨要遭殃”。
三、避灾信俗与心理补偿的仪式
仪式是避灾信俗和心理补偿的重要环节,各个族群、各种信俗和心理补偿都有其独特的仪式相配。仪式也是随时代、地域传播变化的,内涵复杂,在此仅举个别仪式案例以说明。
(一)祭祀类仪式
祭祀是一种信俗活动,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的祭祀神灵、祖先的活动。祭祀仪式是寻求天人交感的精神境界,实现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信念。
1.干旱地区的求雨仪式
在干旱地区,或者在雨水失时、无法耕稼的时期,求雨仪式成为一种官民共同参与的的盛大文化现象。求雨仪式场面虔诚、浩大,祈求感动上苍、普降甘霖。许多地区有雨神庙、雷神庙,即为求雨仪式而设。
2.桂西红水河流域“蛙婆节”仪式
西江流域内多水田,适于青蛙生长活动。青蛙能感知雨水到来,发出阵阵叫声,古越人视之为神,奉为图腾崇拜。因此,在桂西的红水河流域,流行“蛙婆节”的祭祀仪式,并衍生出许多与青蛙相关的婚嫁故事传说,渗入民间的文学主题。
(二)娱神类仪式
娱神类仪式是指为取悦神灵而形成的一定的仪式,多为歌舞。舞者和祭祀者希望求得天人交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娱神类仪式一般有固定的场所,作为一项古老的文化仪式,很多地区与民族不断赋予娱乐的内容,使之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娱神活动。
1.侗族、苗族聚落“踩歌堂”
“踩歌堂”是一种集体性的舞蹈,是侗族和苗族的习俗,认为参加踩歌堂能祈福和消灾。每逢节日,侗寨聚落欢聚一堂,在鼓楼歌坪中举行热烈的踩歌堂、“抬官人”等活动。
2.贵州安顺屯堡聚落地戏
安顺地戏是盛行于安顺屯堡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地戏增强了屯堡人的内聚力。屯堡人定居安顺后,生活安逸,武事渐废,有见识者忧患之,于是借地戏,不断地让后人练武,寓练兵于农业生活之中。因为有演武增威、求神护佑的需要,安顺地戏因此扎根,传承至今。
每年地戏的演出有两个时间。一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期间,为了祈求丰收和祭祀先祖跳地戏,时间约3到7天。二是新春到来之际,为了欢庆丰收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跳地戏。
地戏中就包含着诸多的祭祀因子。聚落和族众除了以武力保证自身安全,也依赖神灵的护佑,娱神、祭祀的仪式就构成地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四、结论
(一)避灾信俗与心理补偿是聚落教化的一部分
西江流域是多神信仰的典型区域,并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谐共存。每个神祗都有专长护佑的方面,警醒人们时刻要防御各种灾害,并给与人们防御灾害的信心。聚落选址和营建往往注重风水堪舆,是选址和营建经验的一种传承,也让全体族人都相信,他们的村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护佑他们子孙平安兴旺。聚落中还具有多种心理补偿方式,实是先人对空间的敬畏与思考的表达,是先人的避灾经验传承。因此,避灾信俗与心理补偿已经构成了聚落教化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特别是避灾、防灾经验的传承与教化。
(二)精神防御是传统聚落防灾体系的有力补充
传统聚落的防灾体系实包含了物质防御体系与精神防御体系。西江流域传统聚落的精神防灾体系,包含了避灾信俗、心理补偿及其仪式三个方面。
避灾信俗和心理补偿不仅体现在各类仪式和非物质文化中,同时也依托于聚落空间与形态格局,影响了聚落空间的发展过程。因此,精神防御是传统聚落防灾体系的有力补充,研究当代的聚落的发展变迁问题,必须要重视聚落防灾体系中的精神防御体系。
①堪舆文化:堪舆文化又称风水文化,是一种传承有序的传统民俗现象,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对居住环境进行地理选址布局的一种实用国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舆,指承舆,即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
②《蔡氏族谱·序》引自《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南雄县政协文史委员会,韶关:南雄人民印刷厂,1994,232。
③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人,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前后出生,后唐长兴元年(930)去世, 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的开国君王,马姓第一位帝王。
④摘自《新五代史》之《楚王马殷纪功碑》。
⑤古代五祀所祭对象之一,即后土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