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联合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在重症病毒性脑炎后运动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2-08-10朱秀秀
朱秀秀
(安徽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安徽合肥 230000)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所导致的颅内急性炎症性病变,起病急,症状严重,可累及脑膜、脑实质,损害神经中枢系统、破坏神经系统功能。病毒性脑炎疾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咳嗽、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眼肌麻痹、表情呆滞,行动迟缓等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影响患儿的生理功能,甚至导致多种严重后遗症。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提高重症病毒性脑炎后运动障碍患儿的运动功能,但患儿出院后康复锻炼依从性会下降,尤其在出院后1~3 个月为恢复关键时期,若未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将影响其运动功能恢复,降低预后效果[1]。院外延续性护理是院内护理的有效延伸,可保证患儿出院后仍能接受持续有效的护理服务,提高患儿预后康复效果[2]。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7 年6月—2020 年5 月于本院就诊的80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后运动障碍患儿为对象,观察延续性护理联合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就诊的80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后运动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儿科学》中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3],经脑电图及头部CT 检查确诊;合并运动功能障碍;处于昏迷状态;年龄4~12岁;出院后3 个月内未失访;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颅脑损伤、功能障碍者;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者。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4~12 岁,平均年龄(7.6±1.2)岁;研究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11 岁,平均年龄(7.4±0.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病情监测、巡房、指导用药、协助健康检查等基础护理及对症护理。
对照组实施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1)急性期(处于昏迷阶段,生命体征不稳定):对患儿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2)恢复期(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患儿手抓握注射器,屈伸上肢,加强上肢屈肌肌力。对于肌张力降低者,可反复按摩肾经、脾经、风池、三关及百会等穴位。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延续性护理。(1)出院前护理。对患儿运动障碍进行评估,结合疾病特点,制定延续性护理措施。建立微信群,将所有患儿家长均拉入群中,由主治医师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案、注意事项等;护士长负责把控多项护理工作的进度及内容;心理治疗师负责提供心理疏导;普通护士则执行每一项具体的护理工作。(2)出院后的健康宣教。对于清醒患儿,通过推荐其看动画片、PPT 等形式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包括患儿症状的识别、处理、用药、饮食、睡眠、活动情况等内容,并让家属监督患儿进行康复训练。(3)出院后的心理护理。延续护理人员需了解患儿在出院后的心理状态,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心理放松方式。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指导家属通过抚触、按摩、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对患儿进行心理放松;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护理人员应以语言沟通为主,采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温柔的语言与其沟通,了解患儿情绪变化,鼓励其说出内心真实感受,与患儿沟通交流时,语速适当放慢。(4)出院后的康复护理。根据患儿的状况,护理人员需推荐合适的康复锻炼方案,由被动到主动、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内容及强度。使用支架架空患儿双脚,以防足部受到压迫,操作时注意不要用手触碰患儿脚心,避免因条件反射引发痉挛。由患儿家属协助其进行关节、肌肉活动,30 min/次,2次/d,逐渐增加运动幅度,直至上肢可接触肩关节、肘关节,下肢弯曲至膝关节,注意避免牵拉痉挛肌腱、肌肉及关节周围组织。(5)复诊。定期督促患儿来院复查,每2 个月复诊1 次,解答家属问题,包括神经功能、护理问题等,并结合其训练结果改良护理计划。(6)随访。护理人员定期家访,了解患儿康复措施执行状况,保证康复训练的落实。
两组均持续护理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运动功能。于干预3 个月后采用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4]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5]进行评估。FMFM 量表包括:视觉追踪(5 项)、上肢关节活动能力(9 项)、抓握能力(10项)、操作能力(13 项)、手眼协调(24 项)五区,每项为0~3 分,各区的最高分为15 分、27 分、30 分、39 分、72分,总分为183 分,分数越低,功能障碍越严重。GMFM-66 量表包括:卧位和翻身(4 项,51 分);坐(15项,60 分);爬和跪(10 项,42 分);站立(13 项,39分);走、跑和跳(24 项,72 分)五区,每个区的总分=该区实际得分/该区总分×100%,量表总得分为5 区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
(2)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于干预3 个月后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问卷由患儿家属进行填写。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3)比较两组症候积分。对患儿因疾病所致肢体障碍、意识障碍、吞咽障碍症状表现等进行评价,单项6 分,分值越高症状越显著。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运动功能组间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FMFM 量表、GMFM-66 量表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FMFM 量表、GMFM-66 量表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2.2 护理满意度组间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 症候积分组间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各项症候积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肢体障碍、意识障碍、吞咽障碍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症候积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症候积分比较[(),分]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为儿童高发疾病,因疾病发病位置较为特殊,其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不仅给患儿身心带来痛苦,同时对其日后生长发育及未来人生发展等方面均可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于重症病毒性脑炎后运动障碍患儿,进行及时、持续的治疗及康复锻炼是改善患儿预后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促进患儿疾病康复、提高其日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以促进患儿疾病康复为目的,通过实施早期阶段性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因疾病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儿的自理能力,从而加快疾病康复进程,适用疾病类型广泛,干预效果佳[6]。该研究通过开展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引导患儿进行康复训练,能够促进其神经系统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但既往实施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的研究发现,部分患儿在接受干预后,疗效不理想。分析其原因,与疾病本身、患儿自身机体状态、病情进展、患儿干预体验等方面均存在相关性,加上患儿年龄较小,治疗依从性相对较低,单一采取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方式并不能对患儿的训练意愿产生引导作用,从而导致患儿在接受干预期间,依从性、配合度较差,诱发其负性情绪及抗拒行为,进而降低干预效果[7]。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而言,若不注重早期有效施护,极易加重脑部功能损伤,加重功能障碍程度[8]。
延续性护理也是现阶段临床常用的护理方式,旨在确保患者在出院后仍能得到有效的照护[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的FMFM 和GMFM-6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由于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可以早期纠正患儿的一些异常姿势,督促患儿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方式,为配合延续性康复护理工作打好基础,出院后1~3 个月是患儿恢复期的关键,而延续性康复护理使出院患儿能在恢复期中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患儿家属也能起到持续的督促作用,故而能够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将延续性护理联合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方式应用于重症病毒性脑炎后运动障碍患儿中,可显著缓解其运动功能障碍症状,且患儿家属对临床干预工作的满意度高。由此可见,采用延续性护理联合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重症病毒性脑炎后运动障碍患儿,能够明显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儿预后情况,缩短疾病康复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家庭生活负担及经济压力,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11-12]。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研究入选的患儿年龄为4~12 岁,这主要是由于患儿的年龄过小,实施康复训练的难度过大,且与4 岁以上患儿的实施方式不同,因此本次研究将其剔除。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联合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能够提高重症病毒性脑炎后运动障碍患儿的运动功能,且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