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多元混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与实践
2022-08-10宋丹萍
宋丹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江苏 徐州 221116)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2020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文件,都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指出职业院校要完善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建立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改善优化教师队伍“双师结构”[1-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及升级快速开展,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发展关键看教师,教师素质关键看“双师”,而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更是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3]。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混编“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1 多元混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双师”队伍不仅是指专、兼职教师个体相加或者简单的教师群体聚集,还应该是根据专业(群)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性,高职院校、政府、行业及企业等共同打造高技能人才聚合平台,形成专兼结合、校企混编、跨界融合、优势互补的教学共同体,在完成合作项目开发、调查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艺传承的同时,承担学校相应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紧密的多元混编的师资队伍,从而满足新时期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1 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教育现代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和新任务,将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十大任务之一[4]。多元混编“双师型”教师队伍理论水平高、技能经验丰富、视野开阔、思维创新,可以实现包括教育思想、制度、内容、设施设备、管理等教育现代化多项内涵,这支队伍的建设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1.2 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部署了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职业院校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根据市场对高技能高水平人才需求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前提就是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多元混编本身就是一种多形式的团队组合,是符合文件要求的一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5]。多元混编“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增强职业院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
1.3 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高水平混编“双师型”教师队伍汇集业内各种优势专业资源,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以及企业工艺流程,是人才培养职业化、个性化、创新化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
2 多元混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代会确定“人才强校”战略为六大发展战略之首,将教师“双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学校以教师发展学院为载体,依托“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以“校企合作、产教互融、专兼混编”为原则,以“外引内培,德技双进”为手段,拓展教师引进培养途径,组建多元混编教学团队,实施“师德铸魂工程”“教师金泉工程”“活力激发工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打造了一支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如图1所示。
2.1 畅通“双师型”教师有序培养渠道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要求,构建实施“二维X梯度”有序培养模式(金泉工程),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为教师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路径和支撑。实施青年教师“启航”计划,中青年教师“扬帆计划”和高端人才“领航计划”。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结对培养,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快速成长。率先在两个高水平专业群实行新进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实施“二维X梯度”有序培养模式以来,定期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大力度选派教师参加境外研修和国内访学,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实践、大师带徒传技,极大提高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出一大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专业群负责人、卓越课程教师、课程负责人,拥有本土化“大师工匠型”教师[6]。“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学校入选国家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被确定为土建施工专业类、旅游管理类和艺术设计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2.2 构建多元师资混编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学校在院校治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育人工作中,全面引进企业、行业、协会、国境外等各类高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和行业专家及管理骨干共同参与,构建多元混编师资队伍,形成多元主体共同育人格局和校内外结合的工作合力。多元师资在各类专业群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专业群引进或聘任企业技能大师、产业教授、技艺传承人等高人高手来校任教,深度参与课程改革,把产业先进技术元素带入课堂。通过“大师工作坊”“名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站”,开展“1+X”带徒传技,提升专业教师对接产业发展的能力。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专业群混编专业教学团队与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应用本科院校教师、境外教学名师、杰出校友多方混编,组织形成一支教学过硬、技术精湛、科研能力突出的“懂策划、精创意、深制作”的多元混编教学团队。一方面多元混编、具有学术结构合理、文化背景丰厚、国际化程度高、行业经历和高职学习经历丰富等特点,促进“产学研训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依托行业背景、立足地方,“学院、书院、企业”协同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学校建筑行业背景,汲取地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通过建设实现企业实践教学协同发展、有效衔接、共同创新。
图1 二维X梯度专业教师有序培养模式与路径
2.3 改革评价体系提升“双师”队伍素质
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江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办法》,立足引领职业教育发展,从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水平、技能水平、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创新创业经历、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业绩和持有执业资格证书等多维度构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及认定标准。依托江苏建筑职教集团,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在国内知名深度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专业教师要定期进站参与企业工程项目。高水平专业群的专业教师每3年要在企业累计实践6个月,3年为周期实现全员轮训,其他专业教师4年完成全员轮训。经过一个周期,真正进得课堂、下得厂房、做得教师、当得师傅的德技兼备、育训皆能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可达到95%。
3 多元混编“双师型”师资队伍发展平台建设
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一批国内(外)“双师”教师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工作站、大师名匠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实施优秀校友师资库项目,开展授业传技,提升双师队伍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
3.1 搭建双师素质提升平台,开展授业传技项目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任务,依托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联盟等,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企业建设教师工作站等项目,深入开展“1专业与1企业深度合作,1教师与1企业紧密联系”活动,开展产学研训创相关合作,加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解决技术难题能力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水平,提高双师素质培训质量,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通过在学校设立企业专家工作站和大师工匠工作室,为大师工匠创造带徒传艺、辅导青年教师成长优越环境。
3.2 实施“优秀校友师资库”项目建设,发挥校友育人功能
遴选并聘任各行各业优秀校友担任兼职教师,发挥优秀校友与在校师生之间的“传、帮、带”功能,将优秀校友纳入混编教学团队,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水平。同时,学校助推校友成长为产业教授、技术能手等各类高技能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雄厚的外援力量。
4 多元混编“双师型”师资队伍发展激励机制
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实现专业教师“双师型”成长不唯学历、职称、年龄限制,拓宽专业教师招聘选拔路径,重点突出现场实践技能考察,对特殊高技能人才,公开招聘直接考察。在外部优化用人环境,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大对合作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引聘力度,柔性引进利用外部智慧,吸引更多更有效的人力资源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4.1 健全制度保障,促进双师教师发展
完善“双师”教师培养及管理制度,健全高层次高技能及特殊人才引进及管理制度,混编教学团队的组建及管理制度,柔性引进、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改革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双师型”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建立特殊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建立岗位等级能上能下的常态化制度,发挥制度的激励功能。
4.2 落实待遇保障,关心教师生活
设立教师发展专项经费,全面落实双高人才、特殊人才、突出贡献者等各项待遇。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绩效,设立高层次人才、专业负责人等精英人才职务晋升绿色通道,加大岗位及专项激励力度。实现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发放兼职教师奖励补助,校企双方人员相互兼职兼薪。
4.3 强化服务保障,激发教师活力
开辟教师风采宣传专栏,通过多种形式,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进行广泛宣传,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加强典型的宣传培养,营造干事创业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重构科学、多维的教师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激发教师的职业声望、荣誉感和幸福感。
5 结语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院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依靠和基础,解放思想、借势发力、探索创新多元混编“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措施、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不遗余力地扎实推进符合市场需求、高质量、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