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国共两党不同寻常的清明祭黄帝陵
2022-08-10袁宝麟
※文/袁宝麟
桥山轩辕黄帝陵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古代历代官府都派要员赴桥山谒陵祭祖。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代宗李豫降旨把坊洲(今黄陵县)桥山轩辕庙的祭祀列为国家祭典。从此,这一祭祀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且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史可考者70多次。
1937年4月5日,公祭黄帝大典再次在陕西中部县(1944年改名黄陵县)桥山轩辕庙隆重举行。民国以来,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派大员公祭黄帝陵已有多次,但这次祭祀黄帝陵不同寻常,是由经历十年内战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派出代表共同致祭的。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两党共同祭祀黄帝陵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祖“慎终追远”的民族情操,又赋予了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团结的新内涵。由于黄帝陵的地理位置介于西安与延安之间,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它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舞台。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这是第一次。
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是蒋介石的主意。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中央于1937年2月10日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3月,蒋介石和周恩来开始在杭州谈判,蒋突然提议两党同祭黄帝陵。周恩来乍一听觉得意外,但又一想,纵使老蒋只是做个姿态,这无疑给共产党搭建了一个公开亮相、公开发声的平台,是件好事,便连夜电告延安。毛泽东收到电报马上召开会议。大家认为,共产党派代表参加这次公祭,宣读祭文,公开呼吁两党摒弃前嫌,团结御侮,有助于促进全民抗日,所以态度非常积极。会议决定派同盟会老人林伯渠为共产党的主祭人,请毛泽东亲自赶写祭文。
毛泽东祭文手稿,存桥山轩辕庙
清明这一天,阳光灿烂,古柏参天,参加公祭大典的人多穿着庄重的长袍马褂,熙熙攘攘地汇集在桥山轩辕庙。上午10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代表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元老张继,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代表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中外记者的镁光灯下,在军士列队鸣炮声中,次第上前宣读祭文,虔诚致祭。这一幕被人们看作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对外宣言,表明中华儿女已经在精神上做好了联手抗击日本全面侵华的准备。因此,它所代表的意义超出了仪式本身,对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唤起全国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共两党的祭文均采用传统的祭文撰写形式,为四言古体。从内容来看,两党都承认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象征、称颂黄帝的丰功伟绩以及强调通过公祭黄帝来发扬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义。不过,国民党的祭文,通篇追述黄帝功业,未提团结抗日之事。而共产党的祭文,不仅情绪慷慨激昂,感情真挚自然,气势恢弘,文笔流畅,而且高度精辟概括轩辕黄帝建立华夏民族的丰功伟业,追溯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并着重表达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北上抗日”,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在抗日前线“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志在“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抗日决心。祭文还表达“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抗日主张,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共商抗日国是,共谋救亡大计,使赫赫始祖之伟业,如凤凰之再生。此番告祭情怀,不独远超国民党的祭文,亦为历代祭文的拔萃者。
1937年清明国共同祭黄帝陵合影。
次日(4月6日),延安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一篇题为《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典礼》的报道中,披露了毛泽东的《祭黄帝陵文》。早在公祭黄帝陵前的3月29日,毛泽东就把《祭黄帝陵文》寄给曾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过延安采访的范长江,并写信请他“可能时祈为发布”,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这篇祭文终未能在国统区的报刊上发表出来。
这篇祭文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用任弼时的话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过去3个月零两天,“七七事变”便爆发了。第二天,毛泽东发表讲话:“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实现全民族抗战才是出路!”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各界人士国是谈话会上表明了“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的立场。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与会。同月23日,中共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第二次宣告》,支持蒋的谈话立场。
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在洛川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结束之日的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当天,朱德一行从洛川县出发前往中部县拜谒了黄帝陵。之后,迅速率领八路军赶赴前线,抗击日寇。9月25日,也就是朱德等人拜谒黄帝陵一个月后,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旗开得胜,歼敌1000多人,给轩辕黄帝献上了一份大礼。
1937年以后,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又接续进行了两年。1938年由国民政府天水行营主任蒋鼎文主祭,孙蔚如、张国焘(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陪祭。1939年张继(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祭,蒋鼎文、林伯渠陪祭。1938年两党同祭黄帝陵时,还发生一点意外:曾经在长征途中搞反党分裂的张国焘乘祭陵之机叛逃。祭祀完毕,他借口去西安与林伯渠(时兼任西安“八办”主任)研究点事,钻进蒋鼎文的小汽车,扬长而去。
1939年后,黄帝陵香火依旧,但因国共两党关系恶化,陕甘宁边区也被国民党军队严密封锁,中共再也没有去参加祭祀黄帝陵的仪式。直到2005年4月5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回暖,退守台湾的国民党首次正式受邀,派了中常委蒋孝严专程回大陆参加黄帝陵祭祀活动,敬献了花篮。此时,两党同祭黄帝陵已中断了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