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淡水养殖鱼类病害调查
2022-08-10陈道印吉华松欧阳敏胡宝庆
陈道印,吉华松,欧阳敏,陈 博,高 任,胡宝庆
(1.南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西 南昌 330200;2.南昌义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200;3.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广东 肇庆 526000;4.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39;5.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
江西省是我国淡水水产养殖大省,2020年江西省淡水养殖面积约40.53万hm2,其中池塘养殖面积约16.25万hm2,淡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约219.70万t,占全国淡水鱼类养殖总产量8.49%,在全国养殖省份中排名第四[1]。江西省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有草鱼、青鱼、鳙鱼、鲢鱼、鲤鱼、鲫鱼、鳊鲂、泥鳅和黄颡鱼等,且各养殖品种产量呈增长趋势。
养殖密度和养殖产量不断提高,但养殖装备和养殖模式配套升级却未全面开展,因此,会导致水质环境恶化,鱼体免疫力降低,鱼类病害频发,养殖水域水体内源性和外源性污染日趋严重,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调查江西地区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病害流行情况,熊国荣等[2]于2014~2015 年进行了为期2年的跟踪调查,全省经济鱼类易发病害有39种,其中细菌性疾病11种、病毒性鱼病4种、真菌性鱼病2种、寄生虫病16种,营养性及其他疾病6种。由于可能当时受条件、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常发病害和新发病害未列入其中。近年来,暴发性、突发性病害时有发生,给养殖业主带来不小打击。为了进一步的摸清影响江西水产养殖业效益的病害种类及发病规律,笔者采取了现场病例调查和多渠道搜集相关数据相结合的统计与分析方式,对江西省淡水养殖鱼类主要病害种类、发病原因、发病规律、受病害损失严重程度等开展调研、总结和综合分析,同时提出可供参考的防控建议,以期更好地降低病害损失。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和区域
2016年1月~2020年12月,开展连续5年的跟踪调查,其中现场病例调查以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的水产养殖大县为重点区域,同时对上饶、抚州、赣州等部分县(区)养殖水域病例进行抽检。
1.2 调查的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
本次调查分成鱼、苗种池塘精养、半精养;小型山塘、小型水库、河沟精养等半精养;大中型粗放式养殖水面等多种水域类型和养殖模式。调查的品种为草鱼、青鱼、白鲢、鳙鱼、黄颡魚、鲤鱼、鲫鱼(彭泽鲫、赣昌鲤鲫、湘云鲫等)、团头鲂、鲌鱼、鲶鱼、鳜鱼、淡水白鯧、鮰鱼、鲈鱼、乌鱼、杂交鲟、泥鳅和黄鳝等。
1.3 病例辩识参考依据
病理辨识依据主要包括《水产养殖动物病原细菌学》[3]《草鱼生物学与疾病》[4]《鱼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5]《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活体观察图谱》[6]《淡水鱼类微生物疾病临床症状辨识》[7]等。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疾病种类
这5年调查期共收集到鱼病病例12150例,其中细菌感染2051例、病毒感染585例、真菌感染362例、寄生虫感染2467例、营养性疾病及其他502例、寄生虫与真菌混合感染的疾病125例、寄生虫与细菌混合感染的疾病4864例(占比最高,达40.03%)、寄生虫与细菌及真菌混合感染的疾病216例(占比最少,为1.03%)、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的疾病750例、营养性疾病与细菌混合感染的疾病228例(图1)。
图1 2016~2020年江西省淡水养殖鱼类病害种类统计
以病原类型划分,发病种类75种,其中细菌性病占比21.33%、病毒性病占比10.67%、真菌性病占比4%;寄生虫病36种(原虫类16种、蠕虫类15种、甲壳类4种、软体动物1种)总占比48%,其中原虫类21.33%、蠕虫类20%、甲壳类5.33%、软体动物类1.33%;营养性及其他病因病例12种、占比16%(表1),疾病种类及疾病名称见表2。
表1 2016~2020年江西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病原类型统计
表2 江西省养殖鱼类2016~2020年临床诊断病害种类
根据农业农村部1125号公告[9],本调查结果显示:一类疫病(鲤春病毒血症)1种,即2005~2017年,从江西省69个县(区、市)的渔场采集576份样品,发现了23个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分离株,阳性检出率为3.99%[8];二类疫病(草鱼出血病、淡水细菌性败血病等)5种;三类疫病(小瓜虫病、黏孢子虫病等)6种(表3)。因养殖效益和消费习惯等原因,近些年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鳜鱼病毒性疾病及淡水细菌性败血病对水产养殖业危害日益严重,尤其是鳜鱼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生,整体死亡率可高达85%以上。
表3 江西省养殖鱼类2016~2020年所检出疫病名录表
2.2 疾病流行规律
2.2.1 不同时间季节疾病流行规律 总体来看,江西鱼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图2),其中4~6月出现第1个发病高峰期,成鱼养殖病害种类分别为34、54、56种;9~10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期,病害种类分别出现39、45种。根据笔者近几年临床诊断经验和调查结果分析,两个死亡高峰时段的死亡率分别占全年死亡率的40%、30%左右。5~6月份是苗种阶段的寄生虫病高发期,车轮虫对夏花鱼种的感染率达100%[10],由绦虫、线虫等肠道寄生虫引起草鱼夏花苗种“萎瘪病”已成上升之势[11]。养殖鱼类主要以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钩介幼虫病、孢子虫病、小瓜虫病、杯体虫病、钟形虫病、累枝虫病、鱼波豆虫病、鳃隐鞭虫病、毛细线虫病和头槽绦虫病多发,微生物病则以草鱼出血病、肠炎病、烂尾病、烂鳃病、淡水细菌性败血病、白尾病和白头白嘴病等多见。12月至次年2月份是病害发生最少的时期(图3)。
图2 江西省养殖鱼类不同月份病害种类数量统计图
图3 江西省养殖鱼类不同月份不同病原种类数量统计
2.2.2 不同养殖模式病害流行规律 不同养殖模式如池塘精养、池塘半精养、山塘、水库、河沟等的病害发生程度不同,综合来看,成鱼精养池塘病害发生情况严重。精养和半精养池塘的发病种类和发病机率最高,分别为71种和26种,占总病害数的94.67%、34.67%;小型山塘、小型水库及河沟等精养模式病害次之,为57种,占总病害数的76%;大中型水域发生病害的种类数最少,常见病害仅为8种,占总病害数的10.67%。因此可知,发病率跟养殖集约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汇总不同养殖模式病害流行规律可知:池塘精养模式>山塘水库河沟精养模式>池塘半精养模式>小型山塘水库河沟半精养模式>大中型水域粗放式养殖模式。
2.3 江西淡水鱼养殖危害较大的几种疾病
调查发现,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老三病”以及鲫鱼大红鳃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仍然是近5年江西淡水养殖鱼类主要疾病,近年来又新增了爱德华氏菌病与草鱼肿头烂嘴病,因前4种疾病在此前调查报告中已做过详细描述,且近年来亦无较大变化,故本文就新增的爱德华氏菌病以及草鱼肿头烂嘴病做出描述,以期引起相关人员重视。
2.3.1 爱德华氏菌病 近年来,爱德华氏菌病成为了一种严重危害特种鱼养殖的传染性疾病,不同养殖品种受不同种类菌株困扰。该病病程长短不一,发病率在50%以上,多引起体表溃疡综合症,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防控不当,死亡率可达100%。该病多发生于肉食性鱼类,如斑点叉尾鮰、黄颡鱼、乌鳢等,发病早期常表现为:体色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体表鳞片脱落等;到中期时开始出现肌肉溃烂、剖检后可见肝、脾肿大,肠道糜烂有脓状粘液;到后期时溃烂面积和深度都进一步扩大,严重时甚至露出骨骼和内脏。
2.3.2 草鱼肿头烂嘴病 2018年冬季全国范围内草鱼出现一种不明病因的肿头烂嘴现象(图4),江西亦于2018年3月份先后在南昌县小蓝工业园梅村、南昌县武阳镇泗洪村、丰城市梅林镇药湖、余干县康山乡等地相继发现草鱼肿头烂嘴病例,近些年该病呈现蔓延态势。其特点为:(1)一般拉网过塘后易发病;(2)低温条件下发病(当年11月中下旬至次年2~3月份),而后随着水温上升病情有所好转;(3)主要是头部出现病灶,病鱼普遍出现嘴部吻端溃烂、鳃盖红肿、眼眶溃烂或凹陷等;(4)吊水鱼池比土塘发病更快。调查发现,低温条件下易发生此病,一经发病,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一般当年11月中下旬至次年2月、3月份,4月中旬后,随着水温的逐渐上升而病情好转。其病原尚不明确,亦无特效药物医治。
图4 草鱼肿头烂嘴病症状
3 讨论
3.1 疾病流行特点
2017~2019 年江西省渔业局病害监测到养殖鱼类疾病为26~27种[12-14],熊国荣等[2]报道2014~2015年江西主要经济鱼类易发病害39种,本研究共检出疾病种类75种,其中近5年江西省淡水养殖中检出率较高、影响较大几种疾病为草鱼出血病、淡水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老三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爱德华氏菌病(黄颡鱼裂头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以及新出现的草鱼肿头烂嘴病等,这与熊国荣等[2]的调查结果类似。疾病暴发在4~6月份和9~10份呈现两个高峰,笔者认为这可能是3月份之后江西省水温回暖升高,水体微生物复苏活跃,水温波动较大,使鱼体应激增强导致免疫力下降,进而引起病害多发;7~8月份为高温季节,寄生虫和病毒性疾病发生的机率相对较低,病害的种数和危害程度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9~10月是投饵量高峰期,养殖水体中有机物残余较多,加之该时期为白露季节,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池鱼存塘量大,水质、底质恶化加重,病原体繁殖旺盛,9月下旬水温条件尤其适宜寄生虫的大量繁殖,病例有所增加,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期。11月份水温开始降幅加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受到影响,导致病害种类减少。
3.2 病害发生趋势
3.2.1 鱼病并发症增多,久治不愈且易复 早春季节寄生虫和真菌性病原感染日趋严重,极大增加了有效治疗难度;随着水温逐渐升高,到春夏转换季节,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及水质中毒症等开始暴发,而投喂量增加所带来的营养代谢障碍综合症的危害程度也进一步加剧。鱼苗带毒、饲料过量投喂致使鱼体质下降,从而导致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发病的案例也日渐增多,给健康养殖带来极大挑战,同时出现细菌性疾病反复发生的情况。
3.2.2 老病难治,新病不断 草鱼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等疾病是江西地区主养品种草鱼的常见病,有研究虽总结了一些有效的防控方法,但依然危害较大[15],很难根除。而近年来随着特种养殖鱼类的养殖发展以及养殖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又新增了如:爱德华氏菌病(裂头病)、诺卡氏菌病、溃疡综合症、草鱼肿头烂嘴病等一些危害程度较为大的疾病,使得流行病害情况愈加复杂。有研究发现,这些病害主要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16];陈昌福等[17]对草鱼进行病原分离,分离菌株中大部分被鉴定为点状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nctata)、少量菌株被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和嗜水气单胞菌等。该病在江西南昌、宜春、上饶等渔区亦时有发生,且损失较大,使用抗菌类药物内服或消毒剂泼洒,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3.2.3 寄生虫病耐药性仍未改善 近年来,寄生虫疾病的耐药性仍未改善,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特别是小瓜虫、车轮虫、锚头鳋等耐药性明显增强,使用常规药物及剂量均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2.4 草鱼出血病抗逆性加强 临床诊断发现,当水温高达35 ℃时,生病草鱼亦有明显的出血病症状。5年间,在最高温时段先后送检病料鱼样6批次(62个样),病毒检测呈阳性为56个样,阳性率达90.3%。
3.3 当前江西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问题探讨
3.3.1 基层病害防治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手段简陋,行业整体水平较低 综合调查结果发现,基层病害防治人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鱼病诊疗机构或渔药店从事水产病害防治人员的准入门槛低,大多数从业者学历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低、未经正规培训;(2)病害检测设备简陋,一线诊疗一般仅配一台普通显微镜和一些简易水质分析盒,不能全面诊断病因;(3)一线人员用药大多凭经验,没有建立科学的流行病学基础,也没有通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手段来做精确诊断,极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现象;(4)用药无依据,长期施用同种药物以及超量使用药物等导致的耐药现象愈加严重,有时甚至出现无药可用的情况。虽然国家在实施水生动物执业兽医政策,但现阶段仍处在拿证阶段,对从业人员缺乏监管。从事养殖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则进一步弱化了水产病害防控能力,这对开展绿色渔业转型,稳产保供,提质增效也是一个局限,因此必须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吸引更多更强的从业人员加入。
3.3.2 养殖环境改变与疾病流行 随着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养殖区生态环境的改变,养殖区域鸟类大量增多,给养殖水域带来的寄生虫病等危害不断增多,有些原已绝迹的寄生虫病,如绦虫、扁弯口吸虫病又有发现和泛滥的趋势。在生产中还面临着塘泥淤积的问题。但现阶段的问题一是水面的承包期普遍较短,不利于业主投资改造;二来市场上也缺乏清淤服务企业,造成大量池塘淤泥积压。此直接后果是渔药残留,致病菌抗药性得到保护,一旦养殖水体变化,病害频发,治疗难度大,这也是造成病害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增强养殖设施的改造与提升,引入新材料、新设施、新设备、新技术及新手段,全面提升水产养殖业生产安全水平和环境的功能水平,应切实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养殖环境的友好。
3.4 对策及建议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严格执行渔医持证上岗制度,提高病害诊治效率。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从事水产病害诊疗人员必须持有执业兽医资格证(水生生物类)或获得某些专业培训类合格证方可开具处方药物,同时加强监管,有力推动该项措施的执行。
严格苗种检验检疫流程审核与监督,健全苗种流通和可追溯体系管理。加强基层水产部门的检疫建设,优化种苗场的各项设施及管理流程,严格执行苗种检验检疫合格证制度,力争从源头减少病害的跨区域传播;同时,各地应加强周边省份建立苗种检疫的联防联控机制,多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各经营单位以及养殖户对苗种检验检疫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各经营单位主动申报检疫的自觉性,同时,利用现代化二维码技术对苗种流通进行可追溯化。
升级设施设备配置,逐步做到集约化、规范化、自动化养殖。(1)加强池塘基础建设,配备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设备,如自动拌料投料、自动开关增氧机、自动水质监测报警,自动围鱼捕鱼等,减少人为管理流程;(2)优化养殖流程、精进养殖管理,科学规范指导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3)加强养殖管理人员培训,做好规范化操作。
建立科学防控体系,强化疫情监测,更新病害防控理念。(1)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控理念,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2)结合历年病害流行统计数据,做好区域性病害预警工作,提前做好相应病害防控;要改变“有病治病、没病放养”的观念,科学养殖管理是大势所趋,积极做好日常调水、保健,优化水体环境,增强鱼体体质,从而减少病害发生;(3)提高对疫苗的认识,做好重大、多发性疾病的疫苗免疫,提高整体养殖成功率;(4)对重点疫区苗种应强化苗种检验检疫工作,早发现早处理,从源头杜绝重大危害病原的跨区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