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工作坊”到“工作室”
——本科翻译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022-08-10李恩庆

科技视界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译员工作坊教学模式

李恩庆

(防灾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行业在最近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译工作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转换,其工作方式、辅助工具、交付方式和服务人员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从语言服务的视角来看,翻译行业已经步入信息化、多元化和职业化的时代。行业巨变也为其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纯以语言能力、语言转换能力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为应对这一变化,一些高校尝试在教学中引入语言服务工作室模式,参见北京大学博雅语言服务工作室,王华树&牛颖,孙瑞清&全克林,陈宏川&王枫,曾小娟等。

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式教学(PBT)实践,语言服务工作室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促使他们不断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可以弥补传统翻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以及“作坊式”教学中角色单一和能力培养不够全面的缺陷,培养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本文即要深入分析语言服务工作室模式对于本科翻译实践教学的意义、作用及可行性,进而就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1 从“工作坊”到“工作室”——翻译实践教学的时代要求

201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外国语言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外语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实践教学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专业实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外语专业人才核心能力之一的翻译,理应成为专业实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本科英语专业(包括翻译专业)的翻译实践教学普遍不足,实际翻译能力难以保证,急需探索切实可行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的翻译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成教师预先选定的少量翻译作业后,教师进行非常具有主观性的批阅,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指错式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但是效率低下,学生翻译实践量远不能满足翻译能力的建构,且很难获得未来从事语言服务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外翻译教学机构和研究者都逐渐认识到传统翻译教学的弊病,竭力进行改革。课堂教学开始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模拟情景的教学方法,提倡小组讨论。同时,非文学文本翻译练习逐渐受到重视,经贸、商务、法律、科学、专利等领域的文本被用于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领域知识,提高学生实际从事翻译工作的能力。道·基拉里(Don Kiraly)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原理提出了“模拟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通过创建仿真的翻译项目,教师和学生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仿真的翻译工作情境中建构翻译能力。

在基拉里的启发下,国内学者开始探索“作坊式”翻译教学模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教师主要起调解人、组织者、创造者、推动者、监督者和向导的作用。”“作坊式”教学的普遍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讨论的形式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仿真项目材料。学生通过课堂内的交互学习,提高翻译能力。作坊式教学的一般遵循图1所示的9个步骤,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任务分配—学生理解文本—学生翻译文本—教师评分。整个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真材实料的使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责任意识的培养。

图1 Visintin作坊式教学一般步骤

在“作坊式”课堂的基础上,也有教学研究者尝试将真实的翻译项目引入本科翻译教学中,提出“项目驱动的协作式”翻译教学模式。学生在与翻译委托人签订合同以后,需按委托人的要求,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协助和指导的角色。这种模式的应用非常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真实翻译项目操作能力,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翻译教学模式。但是,不管是仿真,还是真实项目驱动的“作坊式”教学,教学设计都仍然是基于传统的翻译职业工作模式,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似乎只有译员这一种主要角色。

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现代语言服务业的从业者已经不再局限于项目经理、译员和审校这几种角色。现代语言服务产业中至少还有以下职业类型:销售人员、质控人员、技术支持、语言资产管理专员、本地化专家、语言专员、桌面排版专家、技术写作人员、影视配音员、创意翻译员等。根据王传英的调查发现,在不同规模的语言和非语言服务类企业中,排名最高的岗位是高级译审,其次是翻译项目经理、高级翻译,同时对多媒体工程师、市场经理、文档排版员、技术经理、技术写作人员亦有需求。在此背景下,将作坊式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建立以语言服务工作室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

2 语言服务工作室模式的优势

2.1 工作室的组织架构

语言服务工作室“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真实的行业氛围,通过真实项目案例操作,学习业务规范和行业规范,提升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工作室参照现代语言服务企业的架构进行设计,设立一些基本的职能部门和服务部门,同时成立了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在项目执行的各个环节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除指导团队外,其他角色皆由学生担任。工作室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语言服务工作室架构

在项目执行中,参考语言服务企业的项目管理方式,运用现代语言服务技术,由学生在指导团队的支持下协作完成任务。核心部门需充分应用现代翻译技术——译前人员需对项目文档进行技术处理,包括扫描识别、预翻译、术语提取和术语库创建等;译员需在翻译过程中合理使用记忆库、机器翻译、术语识别等技术;译后编辑人员还需在可视化的编辑环境中对译文进行编辑、修订和确认。根据项目难易程度,灵活安排指导团队在项目管理、技术应用、质量保证等方面给予指导。

2.2 工作室对本科生语言服务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

根据诺德(Christinae Nord)提出的概念,翻译能力包括传译能力、语言能力、文化能力、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同时,诺德还区分了培养职业译员的翻译教学以及作为外语教学手段的“教学翻译”,强调翻译课应该着眼于培养译员的传译能力,语言能力的习得与测试不该再摆在主要位置。在语言服务工作室模式下,因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服务部门的人员均参与翻译或审校,或兼任其他角色,参与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2.2.1 翻译和编校能力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工作室的每位同学都可以参与项目的翻译和审校工作。在处理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文本或其他媒体材料时,客户通常会说明项目要求,学生需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灵活运用翻译策略,这是传统课堂和仿真项目“工作坊”所不能实现的。同时,在审校的时候,学生也可以锻炼文字风格统一、术语统一、校对、文字润色等能力。

2.2.2 翻译技术能力

随着翻译技术在语言服务行业的广泛应用,翻译技术教学对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但是,外语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通常较差,能够“熟练使用主流翻译技术和工具的占59.70%”。在工作室模式下,客户提供的文件,可能是易于处理的Word文件,可能是PDF、PPT、CAD、Excel等格式的文件,也可能是音视频文件;同时,客户有时也会明确要求使用何种CAT软件或本地化软件来进行工作,包括Trados、Deja VU、MemoQ、SDLX、Passolo、Catalyst、Xliff Editor等,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并熟练使用这些技术应用。语言服务行业的技术转向以后,外语教育,尤其是翻译教育,决不能再停留在传统语言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的层面,技术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技能,而语言服务工作室可以帮助学生接触到真实项目,了解项目需求,在真实实践中学习技术的使用,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2.2.3 项目管理能力

语言服务项目通常是一个大项目中的一个小环节,客户给语言问题留下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且对语言服务的难度、效率以及工作方式等缺乏认识,这就给语言服务项目的执行带来了很多困难,项目经理在执行项目的时候必须提高效率。项目经理的任务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客户管理、译员管理、项目任务分配、项目进度安排、项目协调等。在工作室中,学生可以通过真实项目,锻炼项目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的大发展,项目经理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重视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2.2.4 职业素养

语言服务企业对翻译人员职业素养的关注较为明显。对于翻译人才,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工作态度和职业伦理。“在工作态度方面,灵活变通和关注细节是语言服务公司最为重视的两个要素。”无论是口译员还是笔译员,灵活变通都是必备的素质。在不同场合/不同类型的文本中,翻译处理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对笔译员和质控人员来说,细节的处理尤为重要。此外,对语言服务行业从业者来说,遵循职业伦理规范是至关重要的,主要表现为:(1)能够按照约定时间交付产品;(2)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保证质量;(3)必须对任务内容保密。

2.2.5 其他能力

在实际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工作室成员还可以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任务处理能力、服务能力等。“语言服务公司对员工团队合作能力或团队意识的要求明显高于其对员工独立工作能力的要求。”语言服务项目的处理要求不同岗位职责的人员共同参与,译员之间也需要协作才能完成任务。此外,以真实项目为依托、以客户为中心的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判断力、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3 本科阶段应用语言服务工作室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工作室模式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但将其应用于本科阶段翻译实践教学,目前至少还存在如下问题:(1)适合本科生的真实项目比较有限,高年级学生学习紧张,课余时间相对较少,翻译项目通常周期短、难度大,这对学生团队是一个挑战;(2)工作室人员容易流失。较多学生到大学四年级会选择考研或出国,从而不再参与语言服务项目,以往积累的工作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对维持工作室的运转非常不利;(3)翻译技术工具配备困难。工作室一般经费和盈利有限,购置正版软件负担很大;(4)很多教师自身翻译技术应用能力有限。根据王华树和李莹的调查,“能够开设翻译技术课程的师资数量少、教龄短、实践水平有限……37.65%的教师没有任何翻译技术实践经验。”

4 结语

从翻译工作坊到语言服务工作室,是翻译实践教学的一大进步,符合当前语言服务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语言服务工作室模式下,翻译实践教学可以利用真实的项目,为本科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校内、校外导师的协同指导下,学生参与项目管理和项目执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职业伦理素养、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利用语言服务工作室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专业封闭办学的局面,实现专业、企业和学生的共赢模式。而且,该模式也有助于师资力量的培养,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不过,工作室在运营和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译员工作坊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