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生态养殖管理要点
2022-08-10姚健陈晓俊金承玲
姚健,陈晓俊,金承玲
(南京市江宁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南京 211100)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特种水产甲壳类动物。自20 世纪70年代河蟹人工育苗技术取得突破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养殖产量和规格不断提高,效益和附加值不断增加,河蟹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已基本形成一条集苗种生产、成蟹养殖、衍生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供应、礼盒包装、品牌销售、初加工产品、螃蟹节庆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精品产业链。河蟹生态养殖技术和关键节点管理控制在成蟹养殖过程中十分重要,关乎一年的收获与效益。因此,要把握好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要做到环环相扣,良性循环,才能生产出大规格优质大闸蟹。
1 江苏河蟹养殖概况
江苏河蟹养殖总面积约26.7 万hm,集中在苏州、无锡、常州、泰州兴化、南京高淳、淮安等地,主要沿阳澄湖、长荡湖、滆湖、洪泽湖、太湖、固城湖、石臼湖等水域分布。“阳澄湖大闸蟹”“固城湖大闸蟹”等品牌全国闻名,江苏河蟹养殖是江苏淡水水产的重要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河蟹的重要产区。
2 成蟹养殖过程管控
2.1 池塘条件
池塘地点尽量选择环境优美、安静、周边无污染企业、水源条件较好且不易产生洪涝的区域,以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完善的河蟹集中养殖区为宜,方便生产资料的调配。
河蟹养殖池塘四周无遮挡物,在池埂设置1.5~2.0 m 的围栏网,形成养殖生产区域。池塘面积控制在0.67~3.33 hm为宜,以1.33~2.00 hm最佳,塘型规整,长方形最佳,方便养殖管理和风险控制。进排水口分开,呈对角设置,水源上游设置进水口,下游设置排水管口,塘底进排水方向呈缓斜坡,保持排水口略低,高低落差不大于50 cm,坡比2∶1。池塘四周设置环沟,占比约20%~30%,每个池塘塘埂四周设置40~50 cm 高的防逃板,防止河蟹外逃。
2.2 放苗前准备
2.2.1 清塘修整
苗种放养前要彻底清塘,一般在上年度放干池水捕捞结束后,清除过多淤泥,回水至坂田水位约50 cm,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清塘消毒。生石灰每667 m用量100~150 kg;漂白粉的有效氯含量30%左右,每667 m用量20~30 kg,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注意生石灰和漂白粉不能混合使用,如果2 种都要使用,需间隔7 d 以上。浸泡约7 d,后放干池水晒塘约15~20 d,晒至坂田呈龟裂状态为最佳。晒塘的同时修整池塘内裂缝,修补洞穴,检查修正防逃膜,保持池塘干净整洁。
2.2.2 河蟹暂养环沟准备
清塘完毕后环沟进水约30~40 cm,种植新鲜活力好的伊乐藻,横向间隔约0.5 m、纵向间隔约1 m。株心插入泥土内或用泥压实固定,防止水草上浮飘走,约1 周可扎根生长。如果温度较低,采用有机肥和复合肥混合养水、养草,每667 m施有机肥10~20 kg、复合肥2~3 kg,视情况少量多次补充施肥,保持水草长势良好,水体肥活嫩爽。环沟每667 m投放活螺蛳200~300 kg,并做好坂田围网工作,沿坂田边缘间隔约1.5 m 插入竹竿或者木棍,高度约1 m,将1 m 高的密网片用铁丝固定在杆上,网片底部插入泥土约10 cm,压实压紧。
2.3 苗种选择与放养
2.3.1 苗种选择
蟹苗选择是河蟹生态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决定着一年的收成,因此在苗种放养过程中一定要仔细鉴别,精细操作。
(1)要选择体格健壮、规格大母本培育的蟹苗。如母蟹150 g 以上、公蟹200 g 以上繁殖出的大眼幼体养成的蟹苗。实践证明,该选择养殖成大规格成蟹比例会提高。
(2)了解蟹苗的培育过程,选择信誉度高、口碑好、蟹苗成活率高的生产单位进行合作。可选择“长江1 号”“长江2 号”“诺亚1 号”“江海21号”等科研院所经过长期选育的优势新品种;有条件的也可以选择自行培育蟹苗,自给自足,既能把控苗种质量,又能减少由运输、环境差异等因素造成的损失。
(3)看苗种质量,选择活力好、体格健壮、无病害的蟹苗,主要特征是背部呈褐黄色、腹部呈白色,体表干净有光泽,食线清晰完整,腹部饱满不凹陷,无纤毛虫等寄生虫、无甲壳溃烂、爪尖缺失等病理表现,鳃丝完整干净透明、不发黑、不溃烂,肝脏金黄饱满、不发白、不萎缩。体格检查:打开一包蟹苗,能快速分散的活力好;抓住蟹苗附肢旋转数圈,附肢不断,放下能迅速翻身为宜;将蟹苗腹部朝上放置地面,反复操作,能迅速翻身十余次的为体格较健壮。
(4)苗种规格均匀、整齐,平均规格一般在100~160 只/kg 较好,苗种筛选要严格剔除残肢、异形、过大或过小、活力不佳及性成熟的“老头蟹”。一个池塘选择一个蟹苗池或者相近蟹苗池的蟹苗放养,不宜混入不同苗种生产单位或生产区域的蟹苗。
2.3.2 苗种放养
选择在天气晴朗时放养蟹苗,蟹苗整袋放入池塘中浸泡3~5 min 后,拿出置于塘边3~5 min,如此反复3 次,使蟹苗适应池塘水环境。采取船行放苗方式,均匀将蟹苗投放于环沟中,船上放置一块平板,将蟹苗倒在平板上,使其自行爬入环沟,淘汰不能自行爬出的蟹苗。放苗期间保持船匀速缓慢前行,每667 m放养蟹苗1500 只左右。放养结束后可泼洒葡萄糖、维生素等减少其应激反应。
池塘套养一些经济品种可增加附加值,形成小型生态系统,有利于发展河蟹生态养殖。每667 m可放养规格1~3 cm 的青虾苗10 kg 左右,以消耗河蟹剩饵;每667 m放养规格为500~800 g 的花白鲢20 尾左右,滤食藻类等浮游动植物,调节水质;放养3~5 cm 的鳜鱼苗,每667 m20 尾左右,捕食杂鱼和体弱青虾,保持良好生态环境。
2.4 过程管理与关键节点控制
河蟹丰收需“天时、地利、人和”3 个要素,就是好的天气、好的池塘条件和好的人工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好的人工管理。需要生产者根据年份、天气特点、池塘条件变化及不同养殖阶段等因素进行过程管理和关键节点控制,主要把控好“水”“底”“饵”“草”“病”几个方面。
2.4.1 水质管理
好水养好蟹,河蟹养殖水体要保持“肥、活、嫩、爽”状态。前期需要水体偏肥,中后期随着投食量和河蟹活动量增加,剩饵、粪便等增多,容易浑水或过肥,需要保持水体清澈、偏瘦。水体透明度保持30 cm 以上,ρ(溶解氧)为5~8 mg/L,pH 值控制在7.5~8.5,ρ(氨氮)<0.01 mg/L,ρ(亚硝酸盐氮)<0.1 mg/L,至少1 周测量水质1 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水质恶化的现象发生。此外水质还与底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底质恶化就会导致水质变差,反之亦如此,因此水质底质要兼顾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前期2—5月,以肥水为主,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及时补充有机肥,每667 m建议用量2~3 kg,约10~15 d 1 次,温度适宜时可配合使用微生物制剂,用量参照商品说明减半使用,以促进有机肥转化。中后期6—11月,主要是调节水质、底质,7~10 d使用1 次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不同微生物制剂交替使用;15 d 左右使用1 次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尤其是7—9月高温天气,水质容易恶化,应适当加大使用频率和用量。当出现水体发黑、发红、有明显异味时,应及时更换新鲜外源水20~30 cm,再配合使用水质改良剂,视情况多次或者加量使用,保持水质、底质的良好状态。水位根据不同温度不同时期进行调节,前期保持低水位和积温,中期高水位,平均水深不超过1.5 m,减少高温影响,后期视情况适当降低水位。
2.4.2 投喂管理
河蟹饵料主要包括活饵料和饲料2 种。每667 m投放活螺蛳600 kg 左右,清明节前投放2/3,中后期投放1/3,既能为河蟹提供活饵料,又能消耗腐殖质,改善底质水质。饵料投喂以河蟹配合饲料为主,坚持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前期和后期投喂蛋白含量40%以上的配合饲料,中期投喂蛋白含量30%左右。投饵遵循定时、定量、定位原则,每天傍晚投喂,2—3月水温偏低时要少投饵或者隔天投饵1 次,前期沿环沟均匀定点投喂,后期坂田围网拆除后,逐步全池均匀投喂。投喂量为蟹体质量的3%~5%,并结合观察结果适当调整投喂量,以略有剩余为宜。如次日上午出现水体浑浊、水草夹断漂浮现象,则需增加投喂量;如次日发现剩饵较多,则需减少投喂量。此外阴雨、雷暴、梅雨季节等特殊天气,要适当减少投喂量,河蟹蜕壳期减半投喂,蜕壳期结束后要加量投喂。配合饲料颗粒大小根据河蟹大小灵活调整,中期6—9月,饲料搭配煮熟的玉米、黄豆、小麦等混合投喂,10—11月,重点是加强营养育肥-提升河蟹品质阶段,有条件的可以投喂新鲜杂鱼,搭配使用河蟹专用育肥饲料。加强饵料投喂精细化管理,满足河蟹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营养,保持河蟹体格健壮,既能提高抗病力和成活率,又能保证成蟹规格和品质。
2.4.3 水草种植管理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足以体现水草在河蟹生态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性。水草既能调节水质底质,又能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充足溶解氧,为河蟹提供栖息场所。河蟹养殖池塘水草栽种品种主要有伊乐藻、轮叶黑藻、扁担草等。伊乐藻是冷水草,适合低温环境,高温不易存活,适合前期环沟内种植;轮叶黑藻适合高温环境,坂田可大面积种植,为河蟹后期生长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水草要有活力、草根白嫩、草叶嫩绿干净、长势良好,池塘水草覆盖率为50%到67%,草头保持在水面下约15~20 cm。
环沟水草是为河蟹前“三壳”提供场所。主要种植伊乐藻,定期拔出伊乐藻观察其根系和草叶,如颜色暗淡、根系不发达,则需使用促进水草生长的肥料;当出现疯长封沟的情况时,要用钢丝绳割茬,沿横向操作,一路割2/3 高度,另一路割1/2 高度,割完后及时捞出多余水草,并适量施肥促进水草生长;当出现草叶被虫啃食只剩杆径时,要及时杀虫,再施肥促生长。高温季节伊乐藻容易烂根上浮腐烂,需要及时捞出,剩余伊乐藻要及时割茬,保证活力,才能安全度过高温季节。
坂田水草是为河蟹最后“二壳”提供场所。主要种植轮叶黑藻和扁担草,也可单独种植轮叶黑藻,轮叶黑藻可以采取播撒草种和移栽2 种方式。扁担草采取播撒草种的方式,坂田水草以轮叶黑藻为主,保持横向1 m,纵向1.5 m 种植,草种挖穴埋入,进水湿润。移栽方式为坂田进水约20 cm 深,将草心插入泥土,草心上方用泥土覆盖,其间细心观察水草生长情况,及时施肥,随时间的增加缓慢加深水位,如部分区域水草缺失,应及时补栽,出现疯长或过多的情况要及时割除部分水草,出现水草滞长不干净的情况,要及时调节水质,并剔除草头,促进其重新生长;出现虫食现象时要及时杀虫,始终保持水草嫩爽。8月中下旬坂田围网撤出后,大部分河蟹上坂田栖息活动,这段时间要重点在坂田定点均匀投喂饵料,前几次投饵要加量,防止出现河蟹夹食水草和水草覆盖率减少的情况。
2.4.4 蜕壳期管理
河蟹是阶段性生产的甲壳类动物,一生大概要经历18 次左右的蜕壳,在成蟹养殖中需经历5~6次,加强蜕壳管理十分重要,尤其是第1 次和最后1 次。第1 次决定河蟹的生存概率,最后1 次决定河蟹的大小。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其次是合理投喂,保证河蟹体格健壮,再次是水草丰富,提供蜕壳场所。根据养殖经验,预测每次蜕壳时间段,大量蜕壳的前1 周,在配合饲料中添加维生素、钙等营养制剂,连续拌服5~7 d,蜕壳前全池均匀泼洒离子钙、抗应激产品,保证蜕壳所需营养,如果出现蜕壳不遂、拉腿、“戴帽子”现象,则要适度加大用量。使河蟹蜕壳期尽量集中,可以夜间至次日上午开启微孔增氧,保证充足溶解氧,蜕壳期每天清晨进适量新鲜水,刺激河蟹集中蜕壳。蜕壳集中期投饵量减半,蜕壳结束后,加大投饵量,促进河蟹恢复体力、壳体硬化。
2.4.5 病害防控
病害是造成河蟹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河蟹颤抖病、肝胰脏综合征等,一旦发生病害,治愈难度很大。因此,在河蟹养殖过程中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良好的水体环境下,体格健壮的河蟹不容易发生病害,必须养好水、投好饵。河蟹病害多见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等,采取定期使用广谱抗菌消毒剂,全池消毒结合内服抗菌药的方式预防。常用的有外用型复合碘、聚维酮碘、二氧化氯、戊二醛等消毒剂,推荐用量约0.2 mg/L,1 个月左右使用1 次,不同药剂可以交替使用,注意不要与微生物制剂同时使用,间隔3 d 以上。梅雨季节前全池消毒1 次,用量可适当增加,饵料添加氟苯尼考等广谱抗菌药连续投喂5~7 d,梅雨季节后再如此操作1 次。进入高温前全池消毒1 次,高温季节尽量不消毒,如确需消毒,推荐使用刺激性较小的碘制剂,用量适当减少。如此预防,发生病害的概率会大大减少。
如果发生病害,先观察病理表现,诊断病害类型、名称,对症下药。如发生甲壳溃疡或肠炎等细菌性疾病,可连续2 次全池泼洒复合碘或二氧化氯,参考用量0.2~0.3 mg/L,投饵量适当减少,5~7 d 1 kg饲料拌服恩诺沙星2~4 g。如发生颤抖病,可连续2次全池泼洒戊二醛,用量0.4 mg/L,投饵量减半,5~7 d 1 kg 饲料拌服氟苯尼考2~4 g,视效果间隔5~7 d再使用1 次。如发生纤毛虫病,则需要全池泼洒硫酸锌粉,参考用量0.6~0.8 mg/L,视情况使用1~2次。根据病害类型针对性选择药物治疗,外用结合内服,用量适当,发挥药效。药品使用要严格执行休药期,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3 实例分析
按照上述管理方法,以南京市浦口区余红家庭农场河蟹养殖为例。该养殖池塘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社区,面积43355 hm,2021年,每667 m投放河蟹1600 只,套养青虾11 kg,花白鲢20 条,鳜25 尾,螺狮700 kg。经过1年的精细化管理,河蟹的回捕率能够达到70%,公蟹规格>175 g,母蟹规格>125 g,每667 m产量约150 kg。青虾每667 m产量约25 kg,花白鲢回捕率约80%,规格为2~3 kg/尾;鳜回捕率约70%,规格约500 g/尾。经成本效益分析,每667 m毛收入达到12420 元,纯效益4170 元(表1、2),达到河蟹生态养殖丰产丰收目标。
表1 每667 m2 成本投入分析估算 元
表2 毛收入分析估算
4 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就河蟹这道美味而言,已经从能够走向大众餐桌的最低需求,转变为吃大蟹、吃优质好蟹的需求。近年来,河蟹养殖产业规模逐渐稳定,产业逐渐成熟,但是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存在抗生素滥用等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存在为了赶在中秋、国庆上市获得高价格、强行捕捞未完全成熟的软壳蟹上市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因此,当下和未来河蟹养殖产业要加强行业管理,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行政主管部门、行业联盟及协会等需加强沟通协作,明确养殖业主主体责任,营造绿色健康生态发展氛围,稳定行业秩序,确保河蟹稳供保供,保证河蟹质量安全;要转变生产思维,由求产量向大规格、优质蟹方向努力,寻求合适的生态养殖模式,生产绿色优质的大闸蟹,按质论价,走品牌发展道路,提升附加值,走生态养殖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