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内在动力,激发儿童学习品质
2022-08-10王妍妍
文 | 本刊记者 王妍妍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充分体现出注重过程评估的导向。科学评价儿童学习品质对儿童入学准备以及日后的学习非常关键。如何有效培养儿童的积极学习品质?优化评估方式对儿童早期学习品质评价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路和抓手?发达国家为我国儿童专注力、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可借鉴的经验?针对儿童学习品质培养中的常见问题,《教育家》记者采访了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彭杜宏。
当学习品质培养被边缘化
◎《教育家》:近些年,儿童早期学习品质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实践中,教师对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支持质量低或无视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较为常见。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
第一,评价者与评价操作的专业性问题。比如评价由单一行政部门完成或把控。某些情况下行政部门碰巧是非专业人士,如负责小学教育或基础教育管理人员,同时管控幼儿园的质量评价。这种源头上的小差池可能会造成大的偏离局面。即使是专业出身的管理者,也需要保持学习与研究的状态,与高校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保持畅通交流。如果管理人员自身对学习品质不熟悉,怎能看到教师在儿童学习品质培养上的投入情况和质量状况?又如何向园所实践层面传递儿童学习品质培养的深远价值?管理层融入更多专业的声音,无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第二,评价政策与评价实践中学习品质的缺位问题。目前无论是幼儿园园长评价、教师评价,还是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几乎尚未纳入学习品质的视角。各类各层评价政策与评价实践并未指向儿童学习品质的早期保护与培养,致使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问题边缘化。学习品质的培养远不如教儿童吹拉弹唱、读背写算来得快。它不是立竿见影、快速见效的一个及时指标,也不是效果显赫的一个显性指标。教师可能付出了几倍时间,也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它的难度远远超过知识技能的培养。如果评价停留于易考查的显性指标上、停留于不指向儿童毕生奠基的当前效果上,那么,即使有真正默默无闻地投身于儿童学习品质的日常呵护与培养中的教师和实践,也不能被看见。同理,那些破坏着儿童学习品质的各类行为也不能被看见。
第三,运用评价时未从支持性角度考量的问题。评价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成长或予以支持,是为支持教师的成长、园所的成长,以改善与提升质量。有时听幼儿园教师感叹:一天忙到晚,就是没有时间陪孩子。外加给教师的各类评价或考核让他们没有时间陪伴儿童,无心或无力关注和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因此,运用评价时应精要到指向质量本质的关键点——借助专业的标准、专家的视角、专业的人士展开,无需太多的比较、评比、竞争、奖惩或非专业的考核。展开各种不必要的考核与评比——由此形成的你优我劣的竞争关系和互不认可的文化环境,抑或制造的恐惧与敌对氛围,对儿童的健康生活与学习毫无益处。以园所自身为例,教师之间是合作的学习共同体,不需要明争暗斗、相互排斥,应共同探索幼儿园教育的高质量之道。园长需要做的是给教师提供支持,如观察到不合理的行为(评价、诊断)时,通过交流、探讨、支持去改变现状。去除虚荣的竞争,内心有了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心理状态改变了,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教师自然能缩小认知与行为之间的距离。
◎《教育家》:有的幼儿园教师乐于谈论学习品质,但是由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相关培训中针对学习品质的内容不足、深度不够,加之幼儿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概念崇拜”,导致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您怎么看?如何帮助教师走出“概念崇拜”的误区?
北京市房山区燕山阳光幼儿园“欢乐谷”健康基地活动
帮助教师走出“概念崇拜”的误区,首先要将学习品质放入评价政策与评价实践中的重要位置上,这样他们自然能学习和钻研学习品质的内涵与表现,也有精力在日常行动中践行。其次,借助学界研究进一步细化《指南》中论及的各项学习品质内涵、发展的连续性表现等,让教师更容易把握和实践。
唤醒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教育家》:针对忽视儿童学习品质培养的现状,在幼儿园和日常家庭生活中,应如何有效培养儿童的积极学习品质?具体的操作策略是什么?
其一,成人的生命成长,即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实现自身生命的成长、进化、改变、提升。这可能是最艰难的部分,也是最关键的操作策略。要觉知到自己原有认知、行为、习惯、模式中不合理的成分,继而成长、进化、改变、提升,替换为科学合理的认知、行为、习惯、模式,对成人而言极具挑战性。很多时候,教师连觉知都做不到,比如不认为自己的言行、认知或模式存在问题,存在破坏儿童学习品质的言行与习惯。心灵的成长、认知的改变、行为的改变需要一层层、一步步慢慢触动。
其二,创设高质量的环境与材料,或把儿童带入高质量的环境(如大自然环境或博物馆环境)。真正高质量的环境或材料,意味着契合儿童的兴趣、认知水平、认知需求;既生动具体、形象有趣,又有递进性的问题空间和挑战,且便于儿童动手操作与持续探究等。
其三,顺应与点燃。强调成人的重要角色是跟随、观察记录、顺应,跟随儿童的目光与兴趣,必要的时候介入、点拨、支持,或者点燃失去热情或好奇的心。
无论幼儿园还是日常家庭生活,做到以上三点,儿童的大部分核心积极学习品质都能得到有效呵护和培养。
◎《教育家》:近期,教育部印发了《评估指南》,着重从注重过程评估、强化自我评估、聚焦班级观察三方面改进并优化评估方式。这对儿童早期学习品质评价方面,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路和抓手?
◎《教育家》:您在《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发展与培养研究》一书中谈到了关于儿童早期学习品质发展不良的个案干预,请您结合实际剖析个案干预的价值以及会给教师带来的关键经验。
给教师带来的关键经验是不要破坏儿童学习的天性和众多天生的积极学习倾向性,要着重做好呵护、保护的工作。面向全体儿童,切实做到不破坏、不压抑、不控制,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不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破坏儿童的想象与创造。同时,切实做到给儿童提供高质量的环境和材料。对于学习品质已经被破坏了的个体儿童,需要及时给予关注、系统观察和针对性干预。从治本的角度——成人的改变来干预。比如,3岁左右的儿童不能专心玩,这可能是由于该儿童在关键期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难以把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的探索上。这种情况下,要干预的不是儿童本人,而是儿童的看护人。又如,如果儿童内在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干枯了,首先要干预的是他周围的成人,需要改变致使儿童内驱力消失殆尽的那些教养者的理念与行为。通过努力,唤醒儿童对自然世界探索的好奇心、热情、内在动力。成人变了,儿童才可能变。无论教师或家长,有效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都需要有一颗谦卑的心、敬畏的心,让自己的生命吸收阳光与雨露,保持成长。
做真正的支持者
◎《教育家》:许多发达国家很重视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学习与发展。在您看来,这些国家与我国儿童的学习品质发展有何异同?他们的经验为我国儿童专注力、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就美国一年的非系统观察而言,他们的园所机构在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与材料上的做法值得借鉴。我曾经走进某K12的蒙台梭利学校,看到幼儿园每一间教室里的儿童都在安静地“工作”。教室里很安静,儿童都在专注投入。教师或坐在教室里某个角落观察,或坐在某个儿童的旁边低声交流。真正的支持者角色是: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与材料,保持观察或适度适时介入。
我在杜克大学附属幼儿园里看到,区域活动时,材料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儿童感兴趣的程度,同样透视出教师在环境与材料、在对儿童已有认知与学习需求上的充分准备。我曾访谈北卡罗来纳大学附属幼儿园的班级教师:“为何您几乎不需要维护纪律,整个班级还能这么有序、小朋友还能这么投入?”她回答:“教室里的环境每天都不一样。他们每天早上都会发现不一样的、好玩的东西,每天都充满期待。”一成不变、无趣味、无新意的环境,无认知挑战的材料,儿童面对这样的情况又怎能坐得住?教师所给予的,不是儿童所要的,儿童如何能投入其中?
要培养我国儿童的专注力、坚持性等学习品质,教师能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提供和创设有趣的、有挑战性的、丰富而变化的高质量学习环境和材料,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当然,这需要教师能有时间陪伴儿童,把精力投入真正该投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