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挖掘

2022-08-10张和松

中国德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本质特征育才个性

■ 张和松 侯 静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灵魂、风骨与气质。学校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传承积淀、发展创新的过程。根据学校办学历史,挖掘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能够释放学校文化的巨大能量。

一、行知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行知文化的内涵

行知文化是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实践等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精神取向、思维意识以及行为方式等的综合。本文的行知文化特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形成的文化现象。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的行知文化要素包括行知行思想和求真务实精神、创新创造教育思想和创造精神、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

(二)行知文化的本质特征

行知文化的第一个本质特征是行知行的。陶行知先生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知行合一”理论,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行”观念和认识理论。“行—知—行”的认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第一、实践第一的观点,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行知文化的第二个本质特征是生活的。行知文化的生活性,集中体现在生活教育本质特征的三句话上,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处处是生活,处处便是教育。

行知文化的第三个本质特征是大爱的。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整个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他的两句名言:“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这种大爱精神的真切表达。

行知文化的第四个本质特征是奉献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陶行知献身教育的真实写照。他爱教育、爱学生,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行知文化的第五个本质特征是求真的。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真人”就是要有真知识、真本领、真道德,也即“真善美的活人”。“求真”“做真人”既是师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学生成长的根基。

行知文化的第六个本质特征是创造的。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和真善美的活人。人生需要什么,创造教育就教什么;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教什么样的创造教育。

行知文化的第七个本质特征是红色的。被宋庆龄称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身体力行推动平民教育,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为最大多数的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去。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北碚创办育才学校,招收有特殊才能的战争难童,在党的领导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的关怀下,育才学校成为当时最具革命活力的学校(小延安、小解放区)。

二、行知文化建设的“个性”挖掘

80多年来,学校传承、践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行知文化精神力系统”“行知文化形象力系统”“行知文化执行力系统”三大文化发展任务为引领,通过“打造示范基地”“确立文化识别”“发挥精神引领”“构筑生长路径” “挖掘现代内涵”,全方位打造行知文化,挖掘行知文化的“个性”,引领学校教育发展,塑造品牌特色学校。

(一)追寻行知印记,打造行知文化之示范基地

为了弘扬行知文化,重庆市育才中学校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采用多种形式展示了陶行知的生平、教育思想,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修建在中学校内纪念陶行知的名人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被评为中国民主同盟传统教育基地、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致力于把陶行知纪念馆打造成行知文化的示范基地,两年多来,学校已接待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考察团100多个,来宾3万余人,行知文化被广泛传播。

(二)厚植行知情怀,确立行知文化之文化识别

学校通过打造一园(行知园)、一馆(陶行知纪念馆)、一剧(《陶行知在重庆》)、一雕塑群(陶行知雕像、师表墙、每日四问、六大解放等)建立了环境文化识别系统,从物质环境的硬件建设到人文环境、和谐氛围的营造,都处处体现“陶味”。同时,通过反复研讨,学校确立了行知文化的精神力系统。

1.办学理念:行知育才 教育为公

2.办学目标:努力把重庆育才中学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造型学校。

3.办学特色:生活教育

4.育人目标:培养学生成为“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觉觉人”的人格完整的“真人”。

5.育人理念:行生活教育 育创造之人

6.学校精神:大爱、奉献、求真、创造

7.校训:求真、乐群、行知、创造

8.校风:行知合一 手脑相长

(三)弘扬行知精神,发挥行知文化之精神引领

为大力弘扬“大爱、奉献、求真、创造”的行知精神,学校每年开展“听见育才的声音,优秀党员在身边”故事分享会。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全校教师们争做行知式“四有”好教师:追求一个目标——“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做一个有理想信念的教师;弘扬一种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教师;坚持一个理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一个有扎实学识的教师;培育一种情怀——“爱满天下、乐育英才”,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级和省市级多个课题,主要进行了以“生活教育”为特色的德育研究、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和校本课程的研究。从“九五”期间到“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的国家级和市级重大课题都是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原理与素质教育、新课标、中学生核心素养等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突破点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如何构建、实践、发展以“生活教育”为特点的办学模式开展研究,取得了重大实践和理论成果。近10年来,学校主要承担了13个以“生活教育”基本原理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的国家级和市级课题。学校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深化研究”荣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学校还通过《重庆陶研文史》搭建交流平台,与重庆市陶研会联合创办的《重庆陶研文史》至今已有17年,共出版84期。每期设有“行知思想”“学陶师陶”“流金岁月”“教育教学”等多个栏目,已在全国1O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泛传播。

(四)秉承行知理念,构筑行知文化之生长路径

在课堂教学中确立了“基于生活而教、为了生活而教、用生活来教”的“生活教育”课堂教学理念,提出了构建“生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将“小先生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前十分钟让小先生读书汇报、让小先生讲课、让小先生批改作业等,使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与关键,学校将行知文化与课程建设相融合,构建起“两大领域、三级层次、多个群系”的创新生活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以“五全”教育为工作纲领,以“五育并举”为工作要求,积极打造“生活德育”品牌,构建生活德育课程体系。“生活德育,向阳而生”德育案例荣获教育部第二批“一校一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学校注重行知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辐射,通过实施“三师计划”,开设《家庭收纳技巧》《插花艺术》等课程,引导学生制作家庭收纳盒、美化装饰等,锤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

学校注重把行知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大课堂中。一是积极开发生涯规划课程;二是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三是在开放性、生活性、体验性三大原则下,开展研学旅行。

(五)结合时代要求,挖掘行知文化之现代内涵

当然,学校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学校文化进行不断挖掘,赋予学校文化新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反复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其中关键一点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此陶老校长在实践中提出了“育才十二要”。在抗疫背景下,重庆市育才中学校新解“育才十二要”,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如提出:要诚实无欺——配合检查不隐瞒;要谦和有礼——咳嗽喷嚏懂礼节等。

陶行知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可以说,陶行知用“六大解放”回答了“双减”的本质,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在陶行知提出的“二十三常能”基础上,结合办学实践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学校提出了劳动教育“新二十三常能”,并对每个常能进行了新的解读。通过教室生活大课堂、校园生活大课堂、家庭生活大课堂、社会生活大课堂的实施,重庆市育才中学校构建起一个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落地生根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行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学校推进行知文化建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学生的大爱、奉献、求真、创造四大必备品格得到发展。疫情期间育才师生踊跃为医护人员捐物捐款,每年6月都有高三毕业学生在陶行知雕塑前通过献花、鞠躬等方式拜别陶行知老校长。二是学生的学习力、自治力、生活力、创造力四大关键能力得到提升。学校在实践中坚持以“四大节”为活动主线,为学生搭建平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体育文化节为学生“创造健康之堡垒”,成为展示学生人格的培育场,“健康的生活力”打造所。读书节为学生创造读书之氛围,学问之气候。艺术节集鉴、展、唱、演、创为一体,为学生创造艺术之环境,培育了学生“艺术的生活力”。创造节培育着学生“科学的创造力”,彰显着育才“真人教育”核心追求。三是办学特色得到大力彰显。学校践行生活教育思想,创建了一批生活教育特色项目,如生活德育、国际象棋、排球、足球、美术等,取得了显著成绩。四是校园行知文化凸显。学校大力实施“行知精神弘扬行动”,积极营造富有浓浓“陶味”的行知文化氛围,倾力打造一张“师陶圣地,育才摇篮”的城市文化名片。

当然,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积淀,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实践并创新。今后,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行知文化的建设,不断提升行知文化的个性魅力和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本质特征育才个性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抓住本质特征 促进深入理解
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的本质特征及其运用——以化学教学为例
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的本质特征及其运用——以化学教学为例
人夏
改编题目可以这样做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