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类似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炎症的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1例及文献复习

2022-08-09贺忠延朱旭贞任永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源性皮质抗凝

贺忠延, 朱旭贞, 陈 静, 任永富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较动脉源性脑梗死相对少见,约占所有脑血管病的0.5%~1%[1],包括硬脑膜窦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和皮质静脉血栓形成。但最近研究表明,随着影像技术的进展,它比既往估计的更常见。皮质静脉血栓形成(cortical vein thrombosis,CoVT)是大脑浅静脉血栓,通常伴随静脉窦血栓发生,而不伴随静脉窦血栓的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ortical vein thrombosis,ICoVT)临床少见,约占CVT的6%[2],仅见单病例或小系列报道,对其特征仍缺乏足够认识,使其诊断上存在误诊、漏诊情况。

本文结合我科的1例ICoVT和既往文献报道对ICoVT病因和临床表现、临床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文献回顾,旨在为本病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84岁,主因“突发精神行为异常2 d”于2021年7月25日入院。患者家属诉患者2 d前出现精神亢奋,持续自发言语,语声高亢,辱骂丈夫,情绪急躁,尖酸刻薄,易激惹,昼夜不眠,无主动进食需求。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急诊,头部CT提示左侧顶叶异常病灶,转入我院。既往2021年7月4日曾因“突发右侧肢体抽搐伴活动不利1 h”就诊于当地,诊断为“癫痫持续状态Todd麻痹”,予左乙拉西坦0.5 g qdpo、吡仑帕奈 2 mg qnpo抗癫痫。神经内科查体:烦躁不安,查体欠配合,声音嘶哑,自言自语,余无殊。辅助检查:头部CT(2021年7月24日):左侧顶叶大片低密度灶(见图1B)。凝血功能:D-二聚体 0.67 mg/L(正常值0~0.55 mg/L);血常规、甲状腺类、肿瘤标记物、糖化血红蛋白、生化检查、传染病4项、抗核抗体谱测定+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全套均无殊。初步诊断:器质性精神障碍:颅内占位性病变?脑梗死?自身免疫性脑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奥氮平2.5 mg qnpo、喹硫平12.5 mg qdpo改善精神症状;左乙拉西坦0.5g qdpo、丙戊酸钠缓释片 0.5 g qnpo抗癫痫。7月26日腰椎穿刺压力100 mmH2O,脑脊液常规检查:红细胞2×106/L,白细胞1×106/L;脑脊液生化:脑脊液蛋白577.40 mg/L(正常值0500 mg/L),墨汁染色、抗酸染色、细菌涂片及培养均阴性。患者家属补充影像资料:头部CT(2021年7月4日):未见异常(见图1A)。头部MRI平扫(2021年7月6日):左侧顶叶片状异常,呈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ADC高信号,DWI未见弥散受限(见图2A~C)。头部MRI增强(2021年7月日9):左侧顶叶病灶基本同前(7月6日),T1增强未见强化。患者前后两次头部CT间隔20 d,新增左侧顶叶皮质下片状低密度灶,未累及皮质,不符合典型动脉供血区,头部DWI弥散不受限,基本排除动脉源性脑梗死。病灶短期内快速出现,不符合常规肿瘤影像表现,头部MRI增强无明显强化,基本排除肿瘤性病变。修正诊断:器质性精神障碍?自身免疫性脑炎?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调整治疗予以甲强龙500 mg静滴冲击治疗。7月28日头部MRI增强:左侧顶叶片状异常信号较前(7月6日)明显增大,累及左侧侧脑室后角,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ADC高信号,DWI未见弥散受限,增强脑回样强化,DWI可见左侧额顶叶旁条索状等高信号(见图2D~F)。头部CTA:未见明显血管狭窄。1.5脑静脉(MRV):左侧乙状窦及横窦未见显影(见图3A、B)。脑电图:未见明显痫样活动。自免免疫性脑炎8项抗体(脑脊液和血清)阴性,副肿瘤综合征11项抗体(血清)阴性。头部CTP:左侧顶叶TTP、MTT较对侧明显延长,CBF、CBV对侧明显降低(见图3C~E)。患者老年女性,急性起病,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等高级皮质异常为主症,病灶短期内出现并逐渐进展,由皮质下白质向脑室旁白质进展,影像呈血管源性水肿,病灶位于上矢状窦引流区,但MRV上矢状窦通畅,需考虑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此外从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需要鉴别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拟进一步完善SWI。因自勉脑抗体均阴性予减停甲泼尼龙。7月31日头部MRI+SWI:SWI可见皮质静脉血栓形成、静脉代偿扩张及微出血,余同前(7月28日)(见图2G、H)。蛋白C测定 77.0%(正常值70%~140%),蛋白S测定41.6%(正常值59%~118%)。考虑患者微出血相对局限,仅位于病灶内,且SWI可见血管低密度信号条索征提示静脉血栓形成,明确诊断: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易栓症(蛋白S活血缺乏),予克赛4000 U ihbid(2021年7月31日-8月17日),后改予口服利伐沙班15 mg qdpo抗凝治疗。8月9日复查头部CT提示左侧顶叶病变较前明显消退(见图1C)。12月6日患者未再出现癫痫发作,无明显精神行为异常,复查头部MRI+SWI提示左侧顶、侧脑室后角异常信号基本消退,T1WI可见皮质高信号,考虑皮质层状坏死,SWI仍可见条索状低信号,代偿扩张静脉影较前减少(见图2 I~L)。

图1 头部CT影像。A:2021年7月4日;B:2021年7月24日;C:2021年8月9日

图2 头部MRI影像。A~C:2021年7月6日,A:T2WI;B:DWI;C:ADC;D~F:2021年7月28日;D:T2WI;E:DWI;F:ADC;G、H:2021年7月31日,SWI;I~L:2021年12月6日,I:T1WI,J:T2WI,K、L:SWI

图3 A、B :头部MRV;C~E:头部CTP;C:MTT,D:CBF,E:CBV

2 讨 论

由于ICoVT临床特征、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出现漏诊误诊,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残障。本患者以急性精神行为异常为突出表现的ICoVT,患者入院前20 d曾因癫痫就诊于外院,诊断为“癫痫持续状态”,未进行进一步病因诊断。通过对患者入院前后影像表现(近皮质脑实质异常)动态变化及其他辅助检查,最终将诊断缩小在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CoVT)和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炎症(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related inflammation,CAA-I),最终经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明确诊断ICoVT。

2.1 ICoVT病因 许多局灶或全身性因素可导致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如感染、妊娠或产褥期、脱水、口服避孕药、腰椎穿刺、凝血功能障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低颅压、创伤和药物治疗等[3,4],但仍有20%~35%病因是不明的[5]。一项病例报道分析了51例ICoVT,排在前3位病因凝血功能异常(44.2%)、低颅压(23.3%)和感染(14%)[4]。相关病因对ICoVT具有提示意义,且病因的识别决定抗凝治疗疗程。

2.2 ICoVT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取决于血栓形成的位置和程度,以及功能性侧支循环的存在。在一项大规模研究中[3],ICoVT从症状出现到明确诊断的中位时间间隔为7 d(平均23 d),71%的患者出现头痛,58%出现癫痫发作,62%的患者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包括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阅读障碍等。另一篇文献报道ICoVT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66.7%)和头痛(64.7%)[4],而CVT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为主(约90%),其次为癫痫(约40%)[6],与CVT静脉窦阻塞常引起颅内压增高有关。既往文献报告还可见精神障碍[7]等。虽然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较少产生颅内压升高的症状,但若诊断及治疗不及时可表现为明显占位效应导致颅高压症状[8]。虽然不同研究中临床症状占比有所不同,但最常见的症状都是头痛、癫痫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9],要提高此类非特异性症状警惕性,注意识别ICoVT可能。

2.3 ICoVT影像特征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逆转ICoVT的疾病进程,并显著降低急性并发症和长期后遗症的风险,因此,对ICoVT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诊断是基于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识别,没有静脉窦和深静脉受累。ICoVT的影像表现可以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影像检查可直接显示皮质静脉内血栓形成,称为直接征象,但它的出现与时间(从血栓形成到影像学检查)直接相关。在CT上可表现为条带状高密度或“条索征”,只有大约5%的病例可以看到这种征象[10],并在1 w~2 w内消失[11]。MRI上的信号特点取决于成像时血栓的期龄,信号演变同血肿相似,急性期(0~5 d)可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与正常静脉留空影相似,亚急性期(6~15 d)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而慢性期(>15 d) 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因此,亚急性期影像特征较易识别[12],若病程为急性期,至亚急性期复查影像可提到诊断率。但单纯依赖头部MRI平扫(T1WI、T2WI)、MRV成像诊断ICoVT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皮质静脉数量、大小和位置解剖变异较大;(2)通过常规MRI很难在皮质层面发现闭塞的小静脉;(3)只有闭塞大的静脉或累及静脉窦才可在MRV中发现[12]。当MRI、MRV不能识别ICoVT时,进一步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来确认血管异常。但DSA在诊断单纯皮质静脉血栓形成不具有明显的优势[2]。

综上所述,常规MRI在ICoVT急性期较难做出诊断,如何在早期选择恰当的影像检查手段对诊断ICoVT尤为重要。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s,DWI)可观察到静脉腔内“血栓高信号”及血栓临近部位“血栓磁敏感信号”[13]。血栓高信号多发生在超急性期和亚急性晚期[14],约41%的亚急性期 CVT患者在DWI上可观察到静脉腔内的高信号血栓[15]。而血栓磁敏感信号,多发生于急性-亚急性早期。因此,血栓高信号和血栓磁敏感信号同时评估,近80%的CoVT可能出现DWI阳性发现,这是对常规序列的重要补充[13]。其中,SWI对急性期CoVT的诊断敏感度最高,皮质静脉血栓形成时,局部还原型血红蛋白浓度增加,在磁敏感成像上表现为受累静脉较为特征性的低信号改变,特别是在血栓形成的早期阶段[16]。此外SWI还可显示病灶内周围代偿扩张的静脉(早期)和微出血(中晚期),提高ICoVT诊断率。因此,SWI是目前诊断ICVT最敏感的成像技术[17]。此患者复查的头部DWI可观察到“血栓高信号”,但是在明确诊断ICoVT后复习影像时才注意到,因此,ICoVT“直接”影像征象建立在临床怀疑或诊断的基础上更容易发现,故要保持ICoVT警惕性。

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静脉高压、水肿、梗死或出血等继发性改变,称为间接征象,通常位于皮质下,不符合典型的动脉供血区,符合相应的静脉引流区。这些征象往往是首先被观察到的或者是唯一的发现,CoVT脑实质性改变发生率大于CVT(84.3% vs 63%)[6]。CT可见脑沟消失、弥漫性脑实质水肿、灰白界限模糊、出血或脑室受压[18]。脑实质的改变在MRI上更容易观察,影像特征往往不符合典型动脉供血区,此外,轻微的瘀点出血,通常在CT上隐匿,往往在SWI更容易显现。

与动脉源性脑梗死相比,许多继发于静脉闭塞的实质异常是可逆的。皮质静脉梗死导致回流受阻,静脉内压力升高,形成血管源性水肿(ADC值升高),严重时可导致动脉灌注减低造成细胞毒性水肿(ADC值降低)[19]。血管源性水肿(ADC值升高)区域随静脉闭塞再通或侧支开放往往是可逆的。然而,细胞毒性水肿(ADC值降低)区域,可残留后遗病灶,也可能是可逆的,这与动脉源性梗死不同,其可能原因是由于脑血流减少、神经元肿胀和膜泵衰竭而没有神经元死亡[20]。同动脉源性梗死一样,可以利用CT perfusion(CTP)评估颅内静脉闭塞脑实质病变区域灌注情况,病理生理学特征是灌注异常(MTT延长,CBF正常或降低,CBV增高、正常或降低)导致脑组织功能紊乱,而MRI、DWI可无异常脑实质发现[21]。虽然间接征象不具有特异性,但其异常的影像特征却是首先引起关注的,它提示我们需要重视并积极寻找皮质和(或)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11]。影像的动态变化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病理生理相关,由静脉高压到水肿到出血,影像表现为近皮质逐渐进展的白质血管源性水肿,合并脑出血或微出血。影像记录了此患者发病整个过程,可以看到血管源性水肿、低灌注、微出血,以及治疗后血管源性水肿逐渐消退。此患者CTP提示MTT延长,CBF降低,CBV降低,但对症治疗后患者头部MRI除遗留部分皮质层状坏死外基本完全回复,提示静脉源性梗死与动脉源性梗死差异较大,预后较好,大多数情况下病灶可逆。

基于ICoVT的神经放射学表现的鉴别诊断包括动脉源性脑梗死、脑肿瘤、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炎症(CAA-I)等。因CAA-I和ICoVT在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具有诸多相似性,尤其需要注意鉴别。CAA-I是血管壁对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的炎性反应,Aβ沉积可引起血管内炎症、血管周围炎症。以急性或亚急性精神状态或行为异常、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和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表现为MRI可见单发或多发白质高信号并延伸至皮质下白质,SWI皮质、皮质下出血性病灶(脑微出血、脑出血、皮质表面铁沉积)[22]。虽然SWI对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23],但ICoVT和CAA-I影像表现上有存在相似性,包括近皮质白质病变、微出血、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低灌注,且皮质静脉血栓“条索征”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在SWI影像表现相似[24]。考虑到CAA-I往往需要大剂量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25],而激素是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26],对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非治疗基础疾病的激素使用往往是无益的[27],同样皮质静脉血栓形成需要抗凝,而抗凝是CAA-I出血的危险因素[28]。然而有文献指出CAA是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可存在共病[29]。此患者此次住院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除SWI外影像特征基本符合CAA-I,最终经SWI诊断为ICoVT,经抗凝治疗后复查影像病灶消退,进一步支持ICoVT。

2.4 ICoVT治疗和预后 根据CVT的治疗指南[30],CoVT急性期推荐使用治疗剂量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急性期抗凝治疗后,一般应继续口服抗凝药物,常用药物为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类似,但比华法林使用方便[2]。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取决于病因学,对于可去除的诱发CVT抗凝3~6个月,对于危险因素不明CVT抗凝6-12个月,复发CVT或伴有严重遗传性血栓形成的CVT考虑长期抗凝[2]。除抗凝治疗外,潜在的病因也应进行筛查和管理。抗癫痫药物不应常规给予预防,但如果癫痫发作应迅速开始[2]。ICoVT未见血管内治疗报道[3],但CoVT合并静脉窦血栓形成有血管内治疗报道[9],部分ICoVT出现明显占位性、颅高压症状可去骨瓣减压[3]。通常的总体预后良好,79%的ICoVT患者完全恢复[6],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是良好预后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综上,ICoVT病因多为凝血功能异常,颅高压症状在皮质静脉血栓形成中不常见,多表现为癫痫、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等非特异性症状。明确的诊断通常是基于临床怀疑,通过影像学证实。影像学SWI可见血栓低信号影、病灶内微出血及代偿扩张静脉影,DWI可见血栓高信号影,尤其是SWI对于皮质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强调头部MRI动态复查对于ICoVT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皮质静脉血栓形成静脉压增高致血管源性水肿,病灶呈动态进展:由皮质下白质向深部白质,抗凝治疗后或血栓再通后血管源性水肿逐渐消退,如同“潮涨潮落”。因此,对于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如癫痫、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等,颅内病灶不符合经典动脉供血区并累及皮质,多种影像手段评估是必要的,尤其是SWI,有利于早期识别ICoVT。

猜你喜欢

源性皮质抗凝
中南大学发现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新方法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伴房颤患者抗凝现状研究*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分析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皮质褶皱
迎秋
暗香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