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2022-08-09赵丽娜刘晓宁

山东社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省区黄河流域班列

赵丽娜 刘晓宁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校刊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103;山东社会科学院 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02]

开放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沿黄流域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带来了难得机遇。立足黄河流域开放发展的基础现状,推动黄河流域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但内部的发展动力和韧性依然强劲。在此背景下,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既面临重要机遇,也面临不小挑战。

(一)难得的机遇

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全国“一盘棋”,启动实施新一轮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迈进。目前,中国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四三二”大框架,即“四大区域板块+三大核心城市群+两大经济发展带”。四大区域板块分别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战略,三大核心城市群分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战略打造形成的城市群,两大经济发展带则分别是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构成的流域发展带。其中,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标志着黄河国家战略从谋划部署正式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开放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整体规划和各省区规划中也都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专门部署,这为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要求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立足外部环境和要素禀赋变化,保证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平稳顺利转变的战略选择。而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引入外部的高端生产要素和稀缺资源,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可以更深度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国际竞争中提升效率和整体竞争力;还可以引进更加优质和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国内消费升级。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内的重要经济区域,黄河流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已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3.我国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东西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为应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形势变化提出的新型国际合作框架。在我国逐渐由过去的全球治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到积极参与者,再到重要重塑者和创造者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成为我国参与和重塑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深入推进,也为我国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排头兵,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西部地区也迎来了成为开放前沿的机会。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发展和中欧班列的发展壮大,使广大中西部地区有机会成为内陆开放的新高地。黄河中上游省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同时包含西安、郑州等多个中欧班列枢纽城市,已经具备成为内陆开放前沿的优势和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和我国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背景下,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1.逆全球化浪潮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将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和国内矛盾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开始推行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全球贸易投资壁垒逐渐增多。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0年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额年均增速达到20.2%,而金融危机之后的10年间年均增速为负数。在此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加速重构。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重要性,纷纷制定和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本地化、近岸化趋势明显,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推动这一趋势加速演进。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面临挑战,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也受到阻碍和制约,这给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较大的外部挑战。

2.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已经形成较大先发优势。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当前我国重点推动的两大经济发展带。长江流域各省市借助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以全国1/5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近一半的生产总值。特别是在2013年被确立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影响程度最大的黄金经济带。在开放发展上同样如此。长江流域作为我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区域,已经形成从沿海到沿边到全流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别是长江下游的上海、江苏和浙江,在全国对外开放中始终走在前列。2020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6.5%,截至2020年底累计外商投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3.3%,分别比黄河流域九省区高出32.9和18.6个百分点,在对外开放领域大幅领先,并且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3.沿黄各省区开放水平落差较大且经济联系较弱。黄河流域横跨中国东中西部九省区,其中山东、河南、四川等省份的整体经济实力较强,而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经济体量较小,这种整体经济实力上的差距也表现在对外开放方面。在沿黄九省区中,山东得益于沿海区位和开放优势,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独占鳌头,2020年山东进出口额占黄河流域九省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1/2,四川、河南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在沿黄省区中也处于领先地位,三省进出口额占黄河流域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达到85%,而其余六省区占比仅为15%,其中青海、甘肃和宁夏的占比均不到1%。在利用外资方面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截至2020年底,山东、四川和河南三省累计外商投资额占沿黄九省区的比重达到80.4%,其中山东占比达到60.1%。显而易见,沿黄各省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极不均衡,整体对外开放水平表现出较大差距。再加上黄河通航条件有限,流域城市之间整体经济联系较弱,省域之间联系更弱,没有形成流域内密切的区域经贸协同关系,成为阻碍黄河流域开放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

二、黄河流域开放发展的主要成效与现实基础

黄河流经我国九省区,横贯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黄河流域各省区对外贸易和双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开放平台作用持续发挥,开放通道建设日益完善,开放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持续较快提升

近年来,黄河流域各省区大力推动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不断拓展“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2020年,沿黄九省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336.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46462.6亿美元)的比重为13.6%,比2011年提高3.5个百分点(见图1),表明黄河流域外贸发展增速领先于全国。其中,山东、四川、河南是黄河流域的外贸三强(见表1)。从市场分布来看,近年来沿黄九省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且占比显著提升。以陕西为例,2020年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额达到91.1亿美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达26.7%。跨境电商规模实现快速增长。以山东为例,2020年山东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138.3亿元,同比增长366.2%。服务贸易发展同样呈现良好势头,济南、西安等获批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2020年四川服务贸易进出口1212.2亿元,排名全国第7,并且是全国服务贸易3个顺差省份之一。优势地区加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落后地区发展也取得突破,例如青海省的果洛州、玉树州在“十三五”期间先后实现进出口额零的突破。

(二)双向投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近年来,黄河流域各省区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质量显著提高,有效带动了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升级。2020年,沿黄九省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27.1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达到15.2%。其中,山东、四川、河南同样也是黄河流域利用外资三强,三省2020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214.7亿美元(见表1)。在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沿黄各省区还注重加强同世界500强企业的联系对接,引入了一批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外资重大项目。“十三五”期间,山东、陕西、山西分别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93个、142个和89个。同时,沿黄九省区不断拓展对外投资合作领域,提高对外投资合作水平,对外工程承包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沿黄九省区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04.2亿美元,占全国(不包含央企)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重达到12.3%;沿黄九省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到224.2亿美元,占全国(不包含央企)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比重达到23.3%。许多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得世界领先的技术、装备、品牌和国际营销渠道,实现了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图1 2011—2020年沿黄九省区外贸进出口额及占全国比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1 2020年沿黄九省区主要开放指标(亿美元)

(三)开放平台载体发挥强大示范带动效应

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各类开发区等对外开放平台稳步发展,为黄河流域开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载体,也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特别是流域内四川、陕西、河南、山东4家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发展,为其所在省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强大动力。自设立以来,4家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10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各项开放指标均大幅领先。例如,山东自贸试验区以占全省万分之7.6的面积,吸引了全省1/10的外资,创造了全省1/10的进出口贸易额。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经济园区建设也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1年底,沿黄九省区综合保税区数量达到37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达到54家(见表2),成为各省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近几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服务出口基地、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各类国家级开放试点也对黄河流域对外开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沿黄展会的办会机制不断完善,办会模式不断创新,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有效促成一大批经贸合作成果。

(四)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打造开放大通道

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不断加强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不同类型口岸稳步发展,国际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2011年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发展成效显著,成为中国与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黄河流域九省区的中欧班列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九省区中既包含中欧班列的两个重要出入境口岸——二连浩特和满洲里,也包含中欧班列三大枢纽城市——成都、西安和郑州。2020年,二连浩特、满洲里铁路口岸分别发送出入境中欧班列2297列和3585列,长安号、郑欧、蓉欧、齐鲁号分别开行3700列、1200列、2800列和1500列,开放通道作用发挥卓著。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山东充分发挥港口枢纽功能,积极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并通过组建港口集团实现了省内多个港口的一体化发展。根据山东港口集团年度业绩报告,2020年,山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2亿吨,完成集装箱3147万标箱,航线总数达到300条,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青岛港、日照港分别超越新加坡港、鹿特丹港,携手跻身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十。同时,山东港口还积极与沿黄地区合作发展海铁联运。截至2020年底,山东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70条,海铁联运操作量突破200万标箱,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

表2 截至2021年底沿黄九省区各类开放平台数量

三、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本思路

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充分发挥山东沿海区位和开放大省优势,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充分发挥中上游省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和经济历史文化等优势,打造黄河流域内陆开放高地;发挥西安、郑州、济南等沿黄大城市综合优势,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一)发挥山东在黄河流域对外开放中的龙头作用

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和各项开放指标均大幅领先的省份,山东理应在黄河流域对外开放中发挥龙头作用。山东应立足半岛城市群优势,建立完善与黄河流域各省区开放合作机制,统筹推进陆海联动,加快建设国际互联互通大通道,打造黄河流域面向日韩、连接亚欧的双向开放桥头堡。

一是加强对外经贸交流合作。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用足用好原产地累积、背对背原产地证明、负面清单准入等规则,形成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新增长点,建设RCEP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深化与日韩贸易合作,打造日韩投资“首选地”,建设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依托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等国际经济走廊,发挥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平台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标志性海外工程项目。创新拓展与欧美地方合作,提升青岛中德生态园、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中欧(济宁)国际合作产业园等建设水平,引进欧美工业4.0优质企业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

二是推进贸易投资融合发展。通过高质量利用外资和高效率对外投资,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进一步发挥外资在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化进出口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外资出口企业提档升级,创新发展加工贸易,稳定出口规模。支持外贸企业开展贸易促进型投资,在海外投资设立产品中心、零售网点、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支持本土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同时带动大型机械设备、技术、标准和服务出口。推动企业参与海外能源资源投资开发,扩大回运进口规模。

三是构建贸易物流“黄金大通道”。发挥山东地处“一带一路”海上和陆地十字交汇、连接日韩和欧亚大陆的区位优势,发展通道经济,建设东联日韩、西接欧亚、辐射东南亚、带动全流域的“黄金大通道”。推动加密与日韩空运、海运航班航线,加密中欧班列(齐鲁号)图定路线开行频次,规划建设“齐鲁号”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推进中韩陆海联运整车运输,畅通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与沿黄省区共建海铁联运中转基地,提升瓦日铁路重载功能,打造黄河流域最快捷出海通道。

(二)立足中上游省区打造黄河流域内陆开放高地

“一带一路”建设和东西双向开放为黄河中上游省区推动高水平开放提供了难得机遇,应充分发挥中上游省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和经济历史文化等综合优势,重点建设面向中亚和西亚的商贸物流枢纽、人文交流中心,打造形成黄河流域内陆开放高地。

一是提升内陆开放口岸功能。推进机场、铁路和公路口岸开放,建设内陆口岸高地。提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等航空口岸能级,争取在沿黄符合条件的地区布局更多航空口岸。支持郑州铁路口岸、西安铁路口岸等拓展口岸功能,提升进境粮食、肉类、整车进口等指定口岸运营能力,创建更多进境产品指定监管场地。积极引导综合保税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支持黄河流域符合条件的地区申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加快培育大型跨境物流企业,整合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方资源,打造集多式联运、园区运营、跨境电商、综合保税、制造服务为一体的国际陆港综合运营服务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国际陆港体系。

二是打造一流国际交流平台。扩大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展会论坛的影响力,搭建黄河中上游省区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支持沿黄城市主动承接国家主场外交活动和国际性会议,引进更多高层论坛对话、前沿品牌展会、国际赛事活动等。提升成都中法生态园、西安中俄丝路创新园、洛阳中欧科创国际合作产业园、许昌中德产业园等园区国际合作水平,打造黄河流域国际合作园区样板。

三是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加强沿黄省区中欧班列始发地交流合作,优化拓展中欧班列运行路线,稳步提升回程班列装载率。提升郑州、西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铁路港综合优势,加快形成“多通道跨境、多口岸过境”的国际班列大通道。完善郑欧、蓉欧和长安号等班列基地,打造“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示范,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做优跨境区块链金融平台,推动建立国际陆上贸易新规则。加强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对接,构建以西安、郑州等为主枢纽的国际班列网络。支持郑州、西安2个沿黄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的转变。

(三)依托沿黄大城市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在沿黄城市中,郑州、济南、西安三市在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上均位居前三,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万亿,且郑州、西安均为国家中心城市。应充分发挥三市各自优势,加快对接国际规则标准,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要素,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一是增强西安对黄河上游地区的开放辐射功能。西安虽处于黄河中游,但其影响力更多是在黄河上游的西北地区。应发挥好西安对外开放整体优势,搭建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加快建设西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速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高质量推进建设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区域高水平开放发展作出示范。进一步发挥西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试点等平台优势,巩固提升国际运输、跨国旅游等传统优势服务贸易,积极培育数字信息、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贸易,打造千亿级服务贸易产业集群。

二是强化郑州对黄河中游地区的开放带动能力。郑州地处黄河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处,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具备成为黄河流域开放门户的基础条件。应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强化枢纽开放,提升参与全球竞争和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功能。发挥郑州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功能,积极建设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推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推进河南—柬埔寨—东盟“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推进郑州—吉隆坡、郑州—曼谷等航空“双枢纽”建设。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和开放发展,聚焦航空物流、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门户枢纽。

三是提升济南与黄河下游地区的开放合作水平。发挥济南地处沿海省份的开放区位优势,加强与沿黄城市开展国际物流合作,建设陆海联运集结中心,打造形成公路、铁路、水路多通道出海的物流体系。进一步提升“齐鲁号”中欧班列发展水平,加强与郑州、西安等沿黄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对接合作,增强班列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提升济南区域枢纽机场地位,积极增加国际航线,丰富全货机国际航线;争取国家第五航权开放试点,吸引更多国内外航空公司设立分公司,构建形成覆盖日韩、欧美、东盟的航线网络。推动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升级版建设,先行先试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打造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文化出口基地。

四、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形成黄河流域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开放体系。

(一)提升黄河流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的开放型经济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内容。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应首先着力提升黄河流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是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黄河流域进出口协同发展,优化货物贸易结构,提升出口质量;扩大高端设备、关键配件、紧缺资源、优质消费品等进口。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发挥济南、西安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郑州、洛阳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引领作用,增强黄河流域服务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外贸新业态。

二是增强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以沿黄各省区优势产业为依托,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增强招商引资精准性有效性。围绕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目标,瞄准知名企业、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大力引进一批引领性、突破性、标志性的龙头外资项目。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引进环保、绿化项目。

三是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支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不断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培育源自本土的跨国公司。提升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园、吉尔吉斯斯坦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区、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等境外经贸合作区经营发展水平,鼓励沿黄优势企业抱团出海,共建境外经贸合作区。

(二)推动黄河流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参与和影响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也必须要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上重点发力,持续提高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

一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国家市场,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与沿线国家、重要经贸节点城市签署经贸合作协议和备忘录。支持在沿线国家布局建设贸易平台,鼓励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品牌推广展示中心、分拨中心、批发市场等。

二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支持沿黄各省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育建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物流园区和公共海外仓,与境外重要自贸园区、自贸港建立双向开放合作平台。瞄准沿线重点国家,围绕各自优势领域,推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标准输出。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服务等环节延伸发展,加快形成“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中心。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开展绿色工程、绿色投资。

三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加大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则标准对接力度,推动更多国家来黄河流域省区设立领事机构和办事机构等,发展更多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争取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框架下的各类高级别论坛会议等。

(三)促进沿黄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先行先试区和压力测试区,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平台。目前,我国已设立21家自贸试验区,其中黄河流域九省区中已获批建设了四川、陕西、河南、山东4家自贸试验区。下一步,应在积极争取其余五省区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同时,着力推动沿黄各自贸试验区(片区)实现联动创新发展。

一是加快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在数字经济、网络电信、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知识产权等领域先行先试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做好压力测试的基础上实现重点前沿领域率先突破。开展制度集成创新行动,推动沿黄自贸试验区聚焦主导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开展系统性、集成性制度创新,提升全产业开放发展水平。

二是推动沿黄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推动成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加强沿黄省区自贸试验区的产业联动和项目对接,建立常态化的开放经验交流机制,推动信息共享、创新推动、模式共建,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推进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支持黄河流域有条件的市与自贸片区共建协同创新区,推动协同创新区根据自身特色优势条件,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与自贸试验区在平台、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深度合作。推动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扩区调区,适时调整自贸试验区片区布局,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四)构筑黄河流域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

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能够对高水平对外开放起到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除前述自贸试验区外,沿黄各省区还应充分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园区平台的作用,不断提升完善其开放功能。

一是统筹推进经济园区产业发展。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引领作用,加强黄河流域园区供需对接,促进上下游、产供销一体化。加快发展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集群。支持园区按市场化运作方式设立和运营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实施更加灵活的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有机融合。

二是深化经济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完善经济园区与行政区高效协同配合机制,培育形成高度专业化和具备国际水平的管理运营团队,稳步推动聘任制和薪酬制改革。完善经济园区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高质量发展和开放发展导向,实行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

三是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水平。协调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口岸高质量发展,拓展提升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功能,支持沿黄省区新建一批海关特殊监管区。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拓展进口指定口岸和监管场地业务,推动口岸优势向口岸经济转变。

(五)打造黄河流域全面开放国际大通道

通畅发达的国际通道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支撑。应着力做好“打通”和“连接”文章,进一步完善沿黄国际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布局,构建航空便捷高效、公铁无缝衔接、水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大通道。

一是打造黄河流域内陆省区出海通道。加快推动青岛至郑州、西安、兰州、西宁的“一字型”大通道建设,提升瓦日、新菏、兖日、德龙烟铁路集疏运能力,建设董家口港至沂水疏港铁路,打造大宗商品进出海骨干通道。充分发挥山东港口一体化发展优势,优化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发展公铁海多式联运。加强沿黄省区内陆“无水港”设施共建和海铁联运线路对接,打造畅通高效的连海新通道。

二是提升黄河流域国际物流发展水平。打通国际物流通道,稳定运行西向中亚、西亚国家,北上蒙古、俄罗斯的国际货运班列,推进沿黄“无水港”物流枢纽建设。提升发展国际航空物流,开辟和加密国际航线,吸引国内外航空企业在沿黄地区设立基地。充分发挥郑州、西安、银川、满洲里等第五航权开放机场功能,积极争取国家在沿黄更多国际机场开放第五航权。

三是加强黄河流域与国内其他区域通道建设。加强黄河“几”字弯地区与北京、天津的连通,加快推动天津—潍坊(烟台)、雄安—忻州等铁路工程,打造黄河流域与京津冀地区连接大通道。加快推进重庆—西安、西安—十堰、西宁—成都等铁路工程,打造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铁水联运大通道。

(六)健全黄河流域各区域开放合作机制

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开放,既需要流域整体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也需要流域内各省区间的高效率开放合作。

一是完善黄河流域产业合作机制。搭建黄河流域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交流合作平台,探索推广“双向飞地”“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的有效模式。支持黄河流域接壤地区探索建设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携手打造沿黄现代产业合作示范带。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机制、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征管协调机制和争端处理机制,完善促进产业承接转移的支持政策,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

二是提升沿黄城市交流合作机制。支持郑州、济南、西安、洛阳等沿黄重点城市间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交流合作,进而带动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沿黄城市群的全面对接和协同发展。加强沿黄城市科技合作,通过共建科技园区、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等方式,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链;推动山东半岛、郑洛新、西安、兰州白银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合作,打造黄河中下游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是健全黄河流域海关协作机制。加强沿黄各省区海关协同合作,逐步实现全流域内的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推动港航物流信息和监管信息的数据共享和整体接入,持续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水平。

猜你喜欢

省区黄河流域班列
1961—2019年黄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流域需要更多“冬枣式”农业——关于大荔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基于近远程视角分析黄河中下游五省区虚拟水贸易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 000列
中国行政区域之最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省(区)及城市GDP增长和城市化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