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军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应破除的认识误区
2022-08-09曹颖
曹 颖
习主席高度重视加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强军事业提供坚强思想政治保证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军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遵循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习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贴“强军”的实践要求,坚持“守正”的政治本色,立足“三真”的教育基石,破除一系列思想认识误区,推动军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走深走实。
一、破除“距离打仗太远”的“无用论”,紧贴“强军”的实践要求
随着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军校思政课的军事作用与功能越来越凸显,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导向更加鲜明。然而有人却错误地认为,政治理论课距离打仗太远,军事作用发挥不大。这种思政课“无用论”的观点认识肤浅、格局狭小,必须予以破除。
思政课是深刻认识军事与政治关系的必修课。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历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习主席指出:“筹划和指导战争,必须深刻认识战争的政治属性,坚持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这深刻阐明了战争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我军的许多实战经验表明,正是由于我党善于从政治上来考虑战争,从而为打赢战争、夺取主动奠定了必要基础。当今时代,军事和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打军事仗中更凸显打政治仗,这对广大官兵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军校思政课教学是拓宽官兵的军事与政治视野,提升官兵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强军兴军步伐加快,思政课教学要紧跟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夯实向战为战的思想根基,找准教育内容与打赢战争、练兵备战的结合点;进一步探索思政课服务保证战斗力生成提高的作用机理,努力在提高对备战打仗的贡献率上下功夫。
思政课是铸牢军魂、培育战斗精神的信仰课。军队院校是塑造新时代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思政课教学作为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铸魂育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早在我国古代兵法中就强调:“夫战,勇气也”“狭路相逢勇者胜”。实践早已证明:无论武器装备多么先进,都不能代替人的战斗意志和作风所激发的力量。而战斗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思政课教学的启发、引导和激励。通过思政课教学,把我军以劣胜优的光荣传统和制胜机理讲透彻,将我军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培育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血性胆魄,砥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激发革命英雄主义的昂扬斗志,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和“加油站”。
思政课是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防线的安全课。开放的社会没有封闭的军营。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军队进行渗透破坏,其对我实施的“政治转基因”工程,妄图对我军官兵拔根去魂。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直接冲击广大官兵的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冲击官兵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对学员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就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侵蚀和蛊惑,甚至误入歧途。通过思政课教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员思想,引导学员坚守正能量、思想不偏航。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杂音噪音,思政课教学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性与战斗性,敢于触及理论热点问题,勇于批驳各种错误观点,理直气壮讲大道理、正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纲和魂,使官兵在思想上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二、破除“大呼隆万金油”的“矮化论”,坚持“守正”的政治本色
军校思政课在院校课程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那种将思政课“矮化论”的错误观点,其实质是没有认清思政课的学科功能。新时代军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进一步归正教育重心,更加突出“守正”的政治本色。
思政课要坚持突出政治引领功能。军校思政课发挥着铸魂育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政治引领作用。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基层建设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对基层官兵的政治引领,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建连育人。特别是当前我军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这就更需要重视加强对官兵的政治引领,使其坚定理想信念,炼就政治慧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不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实践证明,思政课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员的政治热情,强化官兵政治担当。新时代军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继续坚持突出政治引领功能,为生成、巩固和提高战斗力,为强军兴军伟大事业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思政课要坚持突出品德教育功能。军校的思政课始终立足于立德树人的基本定位,把培塑学员对党绝对忠诚的至德作为首要任务。思政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同时,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致力于提高学员理论素养、筑牢学员思想理论根基,也注重培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可见,思政课教学始终贯穿着对学员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品格修养的培育和训练。新时代军校思政课的德育教育功能,应突出表现在使学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大我”与“小我”,正确处理个人与军队、国家的利益关系,形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培养出真正为党和军队所需要的坚定举旗人、优秀带兵人、时代接班人。
思政课要坚持突出素质培育功能。思政课内容丰富,在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蕴含着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民主法制、伦理道德和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这些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这充分印证了思政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而在实际中,有些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疏修养的片面认识,影响和阻碍了个人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在军校课程设置中不可能过多开设人文类课程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必要。军校思政课有利于培养和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技能的“单面人”的发展,这也正契合了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所提出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目标要求。
三、破除“单纯完成任务”的“被动论”,追求“三真”的教育效果
“真”是教育基石,也是力量之源。习主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习主席概括的“三真”,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规律和本质要求,也为军队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思政课必须是远离“假大虚空”的,是传授“真知真理”的,是讲清“真情真相”的,只有抓住“真”,才能与时代发展同向同步、与官兵思想同频共振。
思政课要追求“用真理说服人”。习主席强调指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之所以理直气壮,是因为思政课是传播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被100 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坚持用真理说服人既是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政课教师的必备素质。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深刻的理解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真正学懂弄通,才能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彻底的思想理论揭示规律,才能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才能够达到“用真理说服人”的教育效果。
思政课要追求“用真情感染人”。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理性的作用,更需要情感的影响,正所谓“情通才能理达”。“真情”来源于对教育的热爱。被中央军委追授“模范理论工作者”称号的严高鸿教授,始终恪守一句格言“我说的就是我信的,我信的就是我照着去做的”。严高鸿教授正是凭着对工作的无限热爱,以一颗炽热的心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奉献,感染、打动着每一名学员官兵。思政课教员要像严高鸿教授那样,用饱满的热情,在动之以情中晓之以理,在情感共鸣中启迪心灵,在情理交融中引导学员追求崇高、完善自我。“真情”来源于高尚的情怀。教员胸怀“国之大者”,才能把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爱、对军队的爱、对官兵的爱融为一体,以满腔的热血和真情去感染学员、激励学员,引导官兵在改革强军新征程中扛起使命、报效国家。教员信守“甘为人梯”,才能着眼学员思想和心理情感需求,使教育带着阳光、带着温度、带着真情,为学员点亮心灯、指引人生航程。
思政课要追求“用真实打动人”。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心,使人信服。思政课教学始终秉持着以真实为基础焕发教育的生命力。真实出自实践。教员要把课讲真讲实,就要深入学员、沉到一线,只有听真话、察真情,才能接地气、解真题;只有扑下身子调查研究,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获得的新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才能真真切切地掌握学员所思所想、了解官兵所疑所惑,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引发共鸣。要善于运用身边真实的典型事迹和榜样人物的力量,产生共情共鸣的教育效果。在教学中引用鲜活的人物和事迹,能有效地引发学员共鸣,引导学员从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焕发出投身强军、矢志报国的青春斗志。让信念坚定的人讲忠诚、能打胜仗的人讲责任、实绩突出的人讲奉献,在真实的环境和背景下构筑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场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