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事问事 缘事问情:读懂古诗的有效策略

2022-08-08周小荣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阅读理解新高考

周小荣

摘 要 古代诗歌语言凝练,表达含蓄,想要读懂并不容易。现有常规的解读策略很不适用,本文以“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依据,介绍“挑事问事,缘事问情”这一读懂古诗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帮助学生突破读懂古诗的难题。

关键词 新高考 古代诗歌 阅读理解

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必须珍视的文化遗产;学习古代诗歌,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心性修养,更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鉴于此,古代诗歌阅读自然是每年高考必出的考题。

然而,对于考生来说,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当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要读懂古代诗歌确实不易。平时阅读,读不懂就翻找参看工具书;考试时碰上稍有难度的古代诗歌,无处求助,就会方寸大乱,胡乱答题。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的问题可能不在学生:一是古代诗歌用语凝练,且是文言词句,理解确实有一定难度;二是他们一直未曾习得相对高效的读懂古代诗歌的好方法。

那么,哪里能够觅得读懂古诗的良策呢?白居易曾說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实,诗歌缘事而发的创作机理,不只体现在唐代,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也本是古代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缘事而发的智慧与情感。既然诗歌的创作机理是缘事而发,那么我们要读懂它的所“发”,就完全可以“溯洄从之”,探究摸索它的创作因为何“事”,诗人遇到了什么事情?也就是说,我们若是能明白诗中所写的事情,也就不难明白它缘事而发的思想情感了。

标题挑事:大多古诗的标题都直接点明本诗所写的具体事件,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望江南·超然台作》。《寄江州白司马》这首诗的标题也是同样。关注一下“寄”这个动词,我们就能明白,该诗所叙之事就是:诗人杨巨源给“江州白司马”写了一封信。诗歌的主体部分,大致应该都是信中所写的内容。带着这些信息继续读诗歌的主体部分,会大有收获。

缘事问情:杨巨源为什么要给白司马写这封信呢?思念友人?想要叮嘱他或是向他寻求帮助?可能性很多,光读标题,答案还无法确定。

注释挑事:这道高考题中的诗歌下边有三个注释。注释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这个注释看似简单,但若有心去从注释中挑一挑诗人经历的事情,就会有大发现。江州白司马,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做江州司马的时候,是被贬谪到九江去的。其间因为漂泊孤苦,还写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豁然开朗,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被贬官到江西九江的白居易的。

缘事问情:杨巨源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写信给白居易?看来寻求帮助是不大可能了,很大的可能就是思念、安慰,还有可能是抒发对朝廷的不满与愤懑,本诗缘事而发的情感,依然无法确定。

通过注释挑事,是我们明确诗歌所叙之事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阅读有难度的古诗考题,一般都会通过注释①,大致介绍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从注释中明确诗歌的主体事件,是我们打开古诗理解的一把钥匙。

一首古诗的主体部分在于诗句本身,所以,读懂古诗的重点,还在于从“联句”中挑事。之所以强调是“联句”,是因为两句往往才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表意单位、叙事单位。我们从诗句中挑事问事的时候,需要将两句诗联合起来进行探索与思考。

第一联挑事: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从第一句中,可以知晓,诗人在信中询问白居易是否平安?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中虽然有个动词“住”,但从整联诗来看,不是诗人住“在惠远东林”这个寺庙里,而是继续询问白居易,在这个寺庙里能不能住,能否住得?

缘事问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连续发问?因为思念白居易,担心被贬白居易的安危,担心他的生活。

第二联挑事:“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关注一下诗句中的动词“闻”和“说”,很快就能挑明事件:诗人听说“湓浦似衣带”,还听说“庐峰胜香炉”。

缘事问情:诗人为什么要说自己听闻到的江州风景?大概也是好奇,或者是想着办法宽慰白居易,江州的风景还是不错的。

第三联挑事:“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虽然此联中“岁晏”“离鸿”“阙”等几个词有较大的理解障碍,但只要抓住了诗句中的两个谓语动词“题”和“望”,挑明事件并不难——诗人在给白居易写诗,诗人望着“天遥”。其实,动词“望”的主语也有可能是白居易,但是,如果从整联诗的语义通贯来看,望着天边远方的还是诗人杨巨源。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诗人和白居易相隔甚远,不会在与白居易书信交流中,去想象或臆测他是否“望阙天遥”,是否生“病”。

这联诗中还有两个形容词性谓语“断”和“孤”,稍微琢磨一下这两个词,还能挑出一些诗人事件来——诗人发现“离鸿断”,诗人感觉像病鹤一样孤单。

缘事问情:诗人为什么要写信?为什么“离鸿”断了?为什么望着天边?为什么感到孤单?因为自己很孤单,所以想念白居易?因为战争还是因为自己也被贬?所以望着远方天边,京城宫阙?稍加思考,就有收获。

读懂了这联诗句,可以成功地做对本道古诗阅读题中的第一题,可以明确选项C的错误之处就在于误判了谓语动词、形容词谓语 “望”和“孤”的主语。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古文诗句并不神秘,只要我们关注诗句中的谓语,然后恰当地补出主语,还是很容易快速挑出诗歌中所叙述的主要事件的。而只要事情明了,诗人依附其中的思想情感,自然也就明白了。

在诗句中挑事的要领有二:其一,要把标题挑事和注释挑事中挑明的事件,贯穿到诗句挑事与读懂当中;其二,关注诗句中的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如果诗句中的谓语就是诗人动作,那么诗人事件显露无疑,如果诗句中的谓语不是诗人动作,则表明该句中,诗人的动作被省略了,需要给补出来。

古诗中常用典故。典故的作用很多,其中有一个最常见的作用是用历史人物事件,隐晦婉约地说诗人自己想说的事,抒发诗人自身想要抒发的情感。根据典故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顺利地从典故中挑出古诗所叙之事。

这首诗的首联里,有一个典故“惠远东林”,具体内容是东晋高僧惠远皈依佛门,隐逸避世,住在庐山东林寺。诗人借助这个典故,是要婉约地问白居易,能不能因为被贬江州,就像惠远一样归隐寺庙,消极避世。抓住典故人物与叙事人物之间的相同性或是相反性,是从典故中成功挑事的关键。

缘事问情:诗人为什么要问白居易住不住得?为什么要用典故来表现?实际上,这是一种委婉的劝诫。

读懂了整首诗,读懂了这个典故时,本道古诗阅读题的第二道题,便可迎刃而解。

“挑事问事,缘事问情”法是否适合所有古诗?应该说只要灵活运用,绝大多数古诗都是可以采用的。比如咏物诗,我们在诗中根本找不到诗人,怎么去挑其中的诗人事件?其实,有些咏物诗,诗人事件就是诗人在观看,在听闻,在评价该事物;而有的咏物诗,诗人和事物是融为一体的,事物事件就是诗人事件。又如男诗人写的闺怨诗,大多数诗人事件就像是诗人在欣赏、品味一幅古典情韵的美人图;而极少数闺怨诗,闺中怨妇可能也是男诗人的异化。

高考古诗鉴赏题,需要我们掌握一套高效读懂古诗的策略,现实生活中的读诗,修养心性,更是需要。“挑事问事,缘事问情”,读懂古诗,高效可行。

[作者通联:浙江江山中学]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阅读理解新高考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做题能力
刍议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课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