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培育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意义及实现路径

2022-08-08

经济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大学生

●齐 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1]

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更有其独特的性格。当代大学生因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时政关注自觉性不高,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爱国主义意识薄弱的现象。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国家建设接班人的重要领地,在教授和巩固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健全人格更具现实意义。由于民族自豪感的不足与缺失使得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淡化; 其次,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将民族自豪感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间,使得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后,普遍存在民族自豪感的缺失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身处的社会、家庭、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局限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大家普遍存在顾小舍大的现象;政治觉悟不够高,对国家事务报有事不关己的自私态度;信念不坚定、易信谣言、过于冲动与偏激,对事物认识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中一项就显得尤为重要[2]。

一、培育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民族自豪感与民族的发展相辅相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必然有其精神力量的支撑,这样才能够坚持民族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且逐渐发展壮大,民族自豪感就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

1.民族自豪感具有凝聚作用。民族的凝聚力是本民族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凝聚起来,这种力量可将不同职业、层次、性别的人集中起来,树立共同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民族自豪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产生民族自豪感的根基在于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经过不断的积累,培育出的民族自豪感能够产生向心力、整合力和内聚力。民族自豪感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可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能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而且能够激发民族成员的自信心,在民族自豪感的感染下,崇高的精神需求促进民族成员的行动,从而产生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热情,激发出民族成员奋斗的积极性,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2.民族自豪感具有激励作用。民族自豪感是民族成员精神感召力的源泉,能够激发斗志,战胜社会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民族自豪感作为一种精神激励,鼓舞人们为了民族大义和自身的理想努力奋斗,激励人们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一种激发民族成员主观能动性的力量,这种力量维系着民族的社会存在和文化存在,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认同,民族自豪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会得到丰富和延伸。

3.民族自豪感具有教育作用。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功能是将民族形成的规范向民族成员传递。民族自豪感是本民族群体精神特征,对民族成员观念意识、思维模式及行为具有规范作用,能够在个人成长中起到教育作用。民族自豪感可以教育民族成员以民族集体利益为规范约束个体行为,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将自身目标与民族目标调整为一致。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功能也可以感化民众,成为民族成员行动的指南,通过不断的自省和教育实现自我意识的升华。

二、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培育的挑战

1.受不良社会思潮干扰。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借助搜索引擎及时快捷的处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成为人们高效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已经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中,成为了获取外部知识与经验的重要方法。但是,互联网由于其开放性和自由化,各种观点在网络上肆意传播,一些不良思想和片面观点对人们产生着不利影响,尤其表现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对于民族自豪感的认知以及传统文化认识方面的影响更多。互联网为国与国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带来了大量的他国信息,尤其是关于国外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对于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主要对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西化倾向。由于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多样化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如果没有及时的指引,很容易使思想价值偏离正确方向,从而使大学生对社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思想。

2.受传统旧思维束缚。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各民族间相互促进融合同时也发展形成了符合各民族特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传统都很好地彰显了中华各民族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作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更好地激发了人们对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民族文化是在发展中不断进步的,优秀与腐朽同时存在、共同产生,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人们很难分辨哪种文化是否正确,只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科学文化的不断提升才会审视过去的文化传统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应该摒弃,但正因为一些封建落后的传统仍不能根本性地去除,才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他们只注意到了传统文化中伪科学内容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伤害,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中多数的优秀内容,使得一些人误认为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一个侧面误导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他们片面地觉得这就是传统文化,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的传播和传承。

3.部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滞后。当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该类课程的设置安排,在育人环节缺乏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下,使得大学生原本已经模糊的民族文化认识向严重匮乏方向发展,俨然会严重影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相关教育的缺失令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成为了一种不可能,对大学不能进行充分的民族文化教育,使得他们很难形成健全的“三观”认识,也很难集聚他们的民族向心力,也就更难令他们肩负起本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

三、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培育的路径

人格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历练而最终形成。除了社会关系对人格的影响力之外,文化价值观念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作为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时刻都会受到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3]。

1.在品读优秀传统文化中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学习蕴含其中的思想和理念,一是会使大学生群体认识到肩负的社会使命和担当的国家重任,进而能够产生强大的奋进力量;二是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点,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注重提高文化生活的养成;三是可以去除大学生性格中的贪婪、自私、软弱的弱点,逐渐转变为以奉献、分享、坚毅为人生信条,把高尚的品德作为追求目标。中华民族5000 年的历史,不但创造了大量的科技成就,更为当代中国人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这是历史和先人赋予我们的珍贵宝藏,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应该将这些精神食粮提炼和升华,与当代精神相结合,将民族自豪感内化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时刻牢记心中。

2.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培养民族自豪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关于宣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给予了全面的解读,要求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以公民素质提升作为出发点,将中华民族中的核心价值观传播出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于当代社会发展中关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现实要求而提出的,从而赋予了民族自豪感以新的内容和含义。大学生应当积极建立起爱国主义情怀,加强社会认知,分清社会现实,加强知识技能学习和文化素质提升,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3.在创新课堂教育模式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在进行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的方式中,课堂教育的作用尤为显著,这是由于课堂教育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度提升。改进课堂教育将围绕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工作进行展开。在教学目标方面,要结合高校教育发展实际,从设置相关课程入手,合理安排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内容,要重点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目标,分阶段按步骤的进行教育内容实施,让学生能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民族自豪感内容的学习和提升[3]。在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方面,要专门设置民族自豪感类的教育课程进行教育,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在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方面,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应当加入与学生的互动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知识讨论、分析等方面互动,从而促进民族精神的影响。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大学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